天天看點

廣雪琴《庵堂認母》融入童年的記憶(附精彩視訊)

廣雪琴《庵堂認母》融入童年的記憶(附精彩視訊)

提到廣雪琴這個名字,喜愛秦腔的人立刻就會想到她的那出《庵堂認母》。這出戲源自于越劇《玉蜻蜓》中的一折,上世紀五十年代被劇作家謝蒙秋作為反封建劇目移植成秦腔劇本,由當時尚友社四大名旦之一的李愛雲老師首演。後來,廣雪琴經過自己的揣摩學習,以及傳承前輩老師的優點,結合自己的條件,把這出戲演成了獨具自己特色的代表劇目,并且一演就是一輩子。

廣雪琴之是以能把《庵堂認母》演到廣大觀衆的心中,還和自己的童年有關、和自己的母親有關。提到童年,直到現在廣雪琴的眼睛裡也會泛出淚花來。在她的記憶中沒有父親這個角色,三個月大的時候,父親便被抓壯丁而一去不返。在廣雪琴的童年記憶中,隻有母親和外婆。父親走了以後,為了友善照顧三個孩子,母親搬回了外婆家一起生活。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加班織布,在農忙之餘,還要給别人去做工,為的是多賺一些錢供孩子們上學。那時候,母親時常跟外婆說,無論如何都要供孩子們上學,要讓他們學知識、有出息,到外面去看看世界,走出現在的困苦。無論生活再怎麼艱難,母親從來沒有向苦難低過頭,她和外婆相依為命,撫養着三個孩子,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兩個纏着腳的老太太,其中的凄涼、艱辛和困苦可想而知。

廣雪琴《庵堂認母》融入童年的記憶(附精彩視訊)
廣雪琴《庵堂認母》融入童年的記憶(附精彩視訊)

盡管母親拼盡了全力,做着和男人一樣的體力活兒,供養三個孩子上學仍舊顯得非常吃力。童年時的廣雪琴也兩度因為經濟的問題辍學回家,直到十五歲才勉強讀完了國小。1959年國小畢業的廣雪琴在去縣城考試的時候,偶然遇到了前去地方上招生的時任西安尚友社社長的劉光華老師。在一位親戚的推薦下,劉光華老師聽了廣雪琴的嗓音,當場就決定帶她回西安學藝。那時候的廣雪琴并不知道唱戲意味着什麼,隻是聽親戚說每個月會發給生活費,她覺得這樣就能減輕母親的負擔,于是便一口答應了。在那個年代,戲子在很多人看來屬于下九流,在廣雪琴的老家,唱戲的人死後是不允許被埋進祖墳的。于是外婆和母親知道後極力的反對,劉光華老師費盡口舌勸說母親也都無濟于事,後來還是在舅舅的支援和說服下,母親才無奈的松了口。

走的那天正是1959年的八月十五,萬家團圓的日子,卻成了廣雪琴一生的酸楚記憶。那時候還沒有班車到省城,要輾轉倒車,還得要坐擺渡船過渭河。廣雪琴記得很清楚,他們那天從村子出來,剛好搭上了一輛順路的卡車。把他們送上卡車,母親依依不舍的追出了好遠,一雙裹着的小腳艱難的移動着,一隻手不停的揮舞,另一隻手時不時的擦着眼淚,她不敢看母親的眼睛,隻用力的向母親揮手,直到母親的身影變成了遠方的一個黑點。

這個場景就像刀刻一樣印在了廣雪琴的心裡,一生也無法忘懷。就是在那時,她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學習,将來一定要出人頭地,不讓母親再受苦。而她主演的《庵堂認母》,扮演的就是一位母親:尼姑王志貞雖然深受封建社會的迫害而身居庵堂,但内心的靈動和堅強,尤其是對世俗情感的向往和留戀,都在她的舉手投足間展現的淋漓盡緻,那種對内心傷痛苦楚的欲藏又露、對世俗眼光和封建思想的半拒半怯,都在她一揚袖、一進退中流露的無限凄婉。(劉麗萍)

廣雪琴《庵堂認母》融入童年的記憶(附精彩視訊)

廣雪琴劉茹慧《庵堂認母》

編輯/劉軍 稽核/楊瑤 終審/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