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烈夫《樓蘭吟》:若羌,若羌(三)

作者:文學藝術線上

從人口總量來說,若羌縣也很小。全縣常住人口也就五萬人左右。是以說若羌縣高山巍峨,平原遼闊,城市玲珑,民風淳樸。

周烈夫《樓蘭吟》:若羌,若羌(三)

大家知道若羌的面食好吃,它的一顆小麥子粒就令世人驚歎,是世界上埋藏最久的小麥子粒,這也是中國至今發現最早的小麥子粒。在從新疆若羌縣古墓中出土前,它已在地下沉睡了五百餘年,但播種後仍可發芽結實。經選育繁殖,已在年降雨量隻有五十毫米的若羌地區推廣,定名為“戈壁麥”。你來若羌,隻要你有心,就可以吃到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戈壁麥”美食。

周烈夫《樓蘭吟》:若羌,若羌(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種出了普天之下最好的紅棗舉國感動。我在樓蘭飯店曾吃到過成系列的紅棗菜。紅棗就結在若羌縣周邊的棗園裡,是若羌人生命的結晶,這十裡十三鄉的棗園,是幾代若羌人憑借着意志和汗水幹出來的。他們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轉化成了極品的美味佳肴。有的蒸成糕、有的煲成湯、有的整體加工、有的切成小片、有的磨成粉以後,添加到别的菜品中,那樣的口感讓你很意外。若羌的小灰棗一旦融入了若羌人的智慧和摯情,無論從視覺、口感、養身方面均可謂獨具匠心,那它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生活當中,觸動人心的往往是細節,隻要記住就會有無窮的回味!

周烈夫《樓蘭吟》:若羌,若羌(三)

若羌縣的近幾任縣委書記都被稱為紅棗書記、縣長被稱為紅棗縣長。狠抓紅棗項目,一張藍圖繪到底。若羌是全國最大的紅棗之鄉。當地農民依靠種植紅棗,個人所得連續五年蟬聯西部十二省區市之首。

有一年棗農普遍豐收,即便沒有駕照,也家家買了小轎車。一開始還開到村子門口炫耀,後來交警不讓上路,就這樣也要敞開院門讓小轎車聲聲叫喚,院子裡也要磨着轉幾圈。每天枕着成捆的現金睡覺,銀行業務員追着他們辦銀行卡。他們說:“你這卡太小,裝不下我這麼多錢!” 如果從旅遊的視角看若羌,更有道不盡的山高水長,說不完的曆史文脈。它蘊含的文化旅遊資源優勢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是以若羌需要的是增強彙聚力,把若羌的靈魂塑造出來,傳揚出去。顯而易見,這要靠文化和傳播的力量。

周烈夫《樓蘭吟》:若羌,若羌(三)

來若羌旅遊,其實就是一個克服困難的過程。遙遠、恐懼、抵達、體驗等都有着難以逾越的難度。雖然現在的交通已經很發達了,但相對地緣來說還是一片神秘的孤島。對一個地方的神往和抵達之間還有很大的心理距離,就像樓蘭古城,去過的人又有幾個呢!更别說海頭古城、小河古城這些地方了!

周烈夫《樓蘭吟》:若羌,若羌(三)

我在一篇文章裡說過:今天若羌就是樓蘭,若羌人就是在這片死亡之海連着死亡之海的風沙肆虐土地上幹出來了這樣一片溫馨的綠洲,綿延着樓蘭文明的偉大曆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