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有錢的人:“嘴緊”

真正有錢的人:“嘴緊”

文/夏莫

01、卷首語

說話,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

從說話,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内涵與能力。在人與人互相溝通的時候,如何說話,則決定了一個人格局和遠見。

本·瓊森說:“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隻要你說話,我就能了解你。”

從一個人的“嘴”,能看出一個人是否真正有錢。

能說會道,是一種本事,但有時候話多了就容易禍從口出。

生活裡很容易見到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心裡藏不住事兒,什麼都要拿出來說一說。

真正有錢的人,低調沉穩,懂得控制住自己的“嘴”,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在言語的表達上能掌握分寸感,是以能夠守住财富。

真正有錢的人,有“嘴緊”的習慣。能信守承諾,不揭露他人的隐私,懂得低調做人,謙遜沉穩。

真正有錢的人:“嘴緊”

02、“嘴緊”,是一種品質

真正“嘴緊”的人,擁有一種品質:信守承諾。

在電視劇《理想照耀中國》中,老實本分的農民張爵謙,收到了許久未回家的大兒子寄來的一份檔案,并在信中強調這份檔案非常重要,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大兒子讓父親先替自己保管,等自己平安歸來。若自己沒有回來,就将檔案交給共産黨,這期間不要向任何人透露絲毫資訊。

作為父親的張爵謙,盡管不知道兒子究竟做的是什麼工作,也不知道他面臨着怎樣的處境,依然下定決心保護好兒子寄回來的檔案。

三十年如一日地守護着,不和任何人談及,守口如瓶,直到全國解放,他才将檔案傳遞給國家。

人品好的人,懂得信守承諾,懂得守口如瓶。

擁有良好品質的人,不會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做出違背自己原則的事情。

“嘴緊”的人,一旦做出了承諾,就不會辜負他人對自己的期待。誠實守信,是在擷取财富的路上逐漸積累的品質。

信守承諾,是人與人之間往來的根基,也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守住嘴的人,“才會讓自己的财富之路越走越寬。

真正有錢的人:“嘴緊”

03、真正有錢人,不炫耀

真正有錢的人,能守住嘴,不炫耀,不攀比。

在電視劇《正陽門下》中,韓春明一開始是個不務正業的年輕小夥子。在廠裡上班的時候因為倒賣雞蛋被開除出廠,之後走街串巷地收破爛。

他不甘心自己就這樣渾渾噩噩一輩子,想給心愛的姑娘蘇萌吃穿不愁的生活,而他的商業頭腦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機。

他慢慢收購各種古董物件,攢下錢之後又買了北京城郊的房子,和發小一起去南方尋找商機,倒騰汽車,在邊境搞貿易……

他做着發财的生意,可表面上依然做出收破爛的樣子,既是為了讓自己搶占先機,同時,也免去了生活中很多的麻煩。

他憑借自己的頭腦和眼光,僅僅三年時間就在北京開飯店,當上了大老闆,他誰也沒有告訴,從不顯擺。

人心難測,嘴不嚴,露出了鋒芒,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嘴不嚴的人,四處炫耀,無形中給自己樹立很多的對手。

一個人,如若太過招搖,會讓自己成為衆矢之的,招惹許多眼紅嫉妒的人給自己制造障礙。

真正有錢的人,喜歡“悶聲發财”,守住自己賺錢的機遇。

人生在世,低調謙遜,才能夠走得更遠。

真正有錢的人:“嘴緊”

04、有錢人,“嘴緊”不八卦

真正有錢的人,說話有分寸,嘴上有講究。從不惹是非,不議論他人是非。

《格言聯盟》中說:“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每個人的人生經曆不同,價值觀也差之甚遠。無論自己處于怎樣的地位,都不該從自己的角度去非議他人,否則隻會給自己樹敵。

是是非非,并不是一張嘴就可以說清楚的。

很多話語和事件通過不斷地傳播可能早就失去了原始面貌。真正厲害的人,不會将時間浪費在議論是非上。有錢人,喜歡做有“價值”的事。

有錢人,管得住嘴,不議論别人是非,喜歡結交高品質的朋友。

喜歡議論是非,便容易身處在是非之中。

當一個人身處是非之中時,便很難真正撇清楚關系。還有可能因為自己好奇的打探,而惹人厭惡,破壞自身的形象。

真正的有錢人深知議論是非的利害關系,是以不會輕易談論是非。隻有自己置身事外,才能夠做到心無旁骛。

真正有錢的人:“嘴緊”

05、總結

真正有錢的人,往往“嘴緊”,能守住嘴,把握說話的分寸。

黑格爾說:“人應尊敬他自己,并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财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擁有的。關鍵在于緻富的道路上,如何控制自己的“嘴”,把話說得體,把話說得有價值和意義,能讓人生路走得更加順遂。

真正有錢的人,更懂得何時該保持沉默,合時合理說話。

在人際關系中,說出來的話代表着一個人的人品,也可以說是另一張身份證。口無遮攔的人,往往人緣很差,同時事業發展也諸多不順。

優良的品質是财富積累的秘籍,“嘴緊”的人,會讓人對其充滿信任感,獲得他人的認可,獲得更多的機遇。

語言的力量不容小觑,說出口的話雖隻要短短幾秒,但是卻能展現一個人的修養和能力。

真正有錢的人,靠“嘴緊”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順利,越走越寬。

-END-

作者:夏莫,新銳情感導師,心理學學者,全網超10億人氣情感作家,幸福女人管理師,專注情感、兩性、婆媳答疑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