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作者:科普Room

當地時間2022年4月8日,一艘特殊的載人飛船挂在獵鷹九号運載火箭上,從美國佛羅裡達州成功發射升空,引來了全世界多方關注。

而這艘載人飛船之是以與衆不同,是因為上面搭載的四位成員裡除了一位曾經是專業宇航員之外,其他三位的身份都是平民。

這艘并不尋常的載人飛船名叫“龍飛船”,是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研發制造的。在離開佛羅裡達的卡納維拉爾角航天發射場約二十個小時後,“龍飛船”安全抵達國際空間站,完成了這場人類航天史上的全新創舉。

那麼,将普通人送上太空的SpaceX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在這一方面,大陸航天事業為什麼暫時還無法做到?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美國是當今世界經濟力量和科技水準的綜合實力第一強國,在很多專業領域都有着非凡卓越的成就。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人對于航天事業的探索就已經展開。這其中最偉大的一項功績,莫過于1969年七月,“阿波羅11号”航天員阿姆斯特朗讓人類的足迹第一次踏在月球的土壤上。

當然,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項目由美國的國家航天局NASA負責。而在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度,航天事業的相關企業并不僅限于政府所有,私人也允許投入其中。2002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應運而生,它的創始人是大名鼎鼎的企業家——埃隆·馬斯克。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不過,作為一家私有資産企業,涉及到如此重要且複雜的科技領域,想要獲得國家的官方認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從SpaceX成立以來,最初隻是緻力于運載火箭的設計研發與生産制造。比如著名的獵鷹系列火箭,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科學家們,将其中的一号和九号中箭型,都開發了可以重複使用的部分。這一技術方面的突破,為他們的成本節約與效率提高提供了幫助。

并且,SpaceX也逐漸開始收購美國國内,和其他國家的衛星公司股份。這麼做除了拓展收益來源之外,引進相關專業技術才是更重要的目的。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辛苦營運六年之後,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終于與NASA簽訂了合作合同,從此也讓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即便在全球疫情最為肆虐的2020年,SpaceX也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那一年,新研發的商用航天器“龍飛船”正式從他們的發射場進入了浩瀚宇宙,标志着美國的商業衛星事業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

而為了商業價值的繼續擴大,SpaceX絲毫不吝惜花費重金并突破技術難關,也要制造各種噱頭。就這樣,在“龍飛船”投入使用兩年後,讓平民進入宇宙空間站的願景得以真正實作。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中國航天事業為什麼暫時沒有這一項目?

說起對于宇宙的浪漫想象,我們的先古文人早已留下了傳唱千年的華美詩文。而在近現代全世界的太空航天事業探索中,雖然大陸的起步時間比西方各國晚了幾十年,但是從如今的整體實力來看,中國的水準并不落後很多,甚至在很多方面還處于世界前列。

然而,像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這樣,将非宇航員身份的普通人,送入宇宙空間站的項目,我們國家卻并沒有展開,這其中又有着哪些原因呢?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首當其沖,也是最硬性的一個原因,就是相關技術的客觀差距。有一件很自豪的事實是,中國在航天事業中雖然也有過失敗的案例,但是從來沒有過人員傷亡。能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因為我們有多麼尖端的技術,而是源自每一個中國航天人嚴謹認真的态度。

要知道,即便美國上演了阿波羅登月的奇迹,同樣也曾經有過搭載七名宇航員的挑戰者号在空中爆炸無一幸存的悲劇。是以,技術能力如此強大的美國尚且如此,我們想要保護航天英雄的人身安全,隻能付出比他們要多得多的努力。那如果是服務于職業素養并不明朗的普通群眾,我們的技術保障則會顯得更加捉襟見肘。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其次,就是有關資金盈虧的平衡問題。前文提到,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做到将普通人送入太空的成就,代價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投入。是以,其實這四位“龍飛船”的成員是參與了一場太空的旅遊,而且要付出比地球上更高額的出行費用。

可是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國家的航天部門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比是不同的,因為大陸并沒有私人資産的航天領域企業。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向去太空的平民乘客索取任何費用,來平衡研發這一技術時的資金投入。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國家政府掌握航天技術和允許私人企業參與這一領域,是由兩個國家不同的國情所造就的。就好比在美國,無論是修路、搭橋、築壩或者建塔等所有公共項目,幾乎全部由個人承包動工,而且還必須要經過所用土地的所有人同意。即便是航空航天這樣的重大工程,也可以通過自負盈虧的方式進行營運。

而大陸則截然不同,一切都是政府出資招标,由國家來承擔風險。是以,大陸四通八達的鐵路網、連村串城的信号塔等各種基建才得以聞名世界。但是,這種投入也需要實際考慮,如果輕易用到供平民免費旅遊的航天項目,無疑是一種資源浪費。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除了這些之外,大陸暫時不去開展送平民去太空的計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民大衆的航天知識,和文化普及有待提高。即便有朝一日我們做到了技術突破,也擁有了資金充裕,可是我們的國民自己如果不敢去或者不想去,豈不是前功盡棄。

就以新聞中的這四位平民為例,他們其實也是“不一般的平民”。有一位曾經是專業航天員不必多說,另外三位雖然沒有去過太空,可是相關的知識儲備,和身體素質都是要高于大部分普通人的,并且都對浩瀚的宇宙充滿發自内心的向往。

是以,想要在大陸實作這一願景,關鍵還是在對人的教育和培養。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裡·加加林就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宇宙空間的人類;僅僅二十三天之後,美國宇航員阿蘭·謝潑德也讓星條旗出現在了漫漫太空。而這一成就在大陸,一直到了新世紀的2005年才由航天英雄楊利偉代表億萬國人實作。

當然,面向全球觀衆的太空授課,中國女宇航員王亞平則是做到了曆史首位。我想,這兩次授課對于大陸航天事業而言正是擁有着非凡的意義,希望能夠通過官方的帶頭作用,引起全國對于航天知識普及的重視,提高全民的航天素養。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另外,除了略顯直接且生硬的講課模式,讓國民首先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之後,我們還應該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宇宙浪漫認知的學習,或者出品幾部高品質的,有關航天文化的影視文藝作品。這樣也許更能引起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興趣。

隻有通過知識教育和優秀文化宣傳,才能讓我們的國民真正開始喜歡,并向往未知的外太空。主動的追求,遠比一切外在因素都有效數倍。

SpaceX送4名平民上太空,進入國際空間站,為何中國暫時還不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武帝曹操在面對星辰大海寫下這壯美詩篇時,不知是否也幻想出了自己漫遊宇宙的情景。

如今,人類不僅實作了将專業精英登入太空的夢想,還在繼續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都有一覽日月銀河的機會。相信,隻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國家的廣大群眾同樣也會在不久的将來享受宇宙空間站的魅力。

作者:木下易人 校稿編輯:小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