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隐無名,德至無聲。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在道教中被尊稱為道祖。老子《道德經》全球出版發行,研習人員逐年上升,其影響力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主張道隐無名,其傳道弟子也大多與老子一樣,隐匿行蹤,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曆史上留下諸多不解之謎。

老子五大弟子,道教五大真人
一、通玄真人文子:文子,生卒年不詳,與孔子同時代人。相傳從師于老子,是範蠡老師。《漢書·藝文志》記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相傳《文子》成書後,在秦初即遭到禁毀。至漢武帝時,始下诏廣開獻書之路,被秦禁毀之書方逐漸面世,《文子》一書又得到了流傳。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認為流傳《文子》是僞書。1973年,河北定縣40多号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與流傳《文子》相同的就有六章,從此确證了《文子》一書真實價值。《文子》一書,現存七卷。唐玄宗天寶元年,追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其著書為《通玄真經》。
二、沖虛真人列子:列子,又名列寇,(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莊子·逍遙遊》記載: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漢書·藝文志》記載:《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列子書目早佚,今存《列子》書目,疑為後人編著。相傳列子從師于關尹子。唐玄宗天寶元年,追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其著書為《沖虛真經》。
三、南華真人莊子:莊子,又名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莊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馀萬言,以明老子之術。《漢書·藝文志》記載:《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唐玄宗天寶元年,追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四、洞靈真人亢倉子:亢倉子,又稱亢桑子、庚桑子,生卒年不詳。《莊子·庚桑楚》記載: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高士傳·庚桑楚》記載:庚桑楚者,楚人也,老聃弟子,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唐玄宗天寶元年,追封亢倉子其人為“洞靈真人”,其書為《洞靈真經》。
五、文始真人關尹子:關尹子,又名關令尹喜,生卒年不詳,與老子同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莊子·天下》記載:古之道術 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漢書·藝文志》記載:《關尹子》九篇。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按史書記載,關尹子是第一個拿到老子書寫《道德經》手稿的人。尊稱為“文始真人”,其著書為《文始真經》。
秦漢道家隐士,身份不明成謎
六、河上公:河上公,又名河上丈人,生卒年不詳。《高士傳·河上丈人》記載: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國人也。明老子之術,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神仙傳·河上公》記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帝時,結草為庵于河之濱,常讀老子道德經。《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河上公是最早編著《道德經章句》經書的人。是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比東漢張道陵編著《老子想爾注》經卷還要早。河上公、河上丈人的真實身份與生卒年代均不詳。
七、黃石公:黃石公(約前292年-前195年),秦漢時期道家隐士。《高士傳·黃石公 》記載:黃石公者,下邳人也,遭秦亂,自隐姓名,時人莫知者。初張良易姓為長,自匿下邳,步遊沂水圯上,與黃石公相遇。《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随目之。父去裡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複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黃石公贈書張良“天書”記載,一說為《素書》,一說為《太公兵法》,其著書《素書》、《三略》成書年代存有争議。
八、老萊子:老萊子,楚人,生卒年不詳。《漢書·藝文志》記載:《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高士傳·老萊子》 記載: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枝木為床,蓍艾為席,飲水食菽,墾山播種。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終也。
九、漁父:漁父,楚人,生卒年不詳。《高士傳·漁父》記載:漁父者,楚人也,楚亂,乃匿名隐釣於江濱。《屈原·漁父》記載: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複與言。《莊子·漁父》記載:孔子遊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
十、蜎子:《漢書·藝文志》記載:《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生卒年不詳。古籍少見記載。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早期的道家之學與神仙之術,絕非一般平民可為之。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遠古時代,能夠精于研習《道德經》,悟其道學精要,抄書傳道之人,絕非尋常人物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隐匿行蹤是為成仙之道乎?古代道家隐士,今人實難解其要意。随着史學研究推進,考古發掘發現,道家文化的玄妙神秘之處,終将逐漸明了通達于世界。
(李如有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參考文獻:《史記》、《莊子》、《漢書·藝文志》、《高士傳》、《神仙傳》、《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