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本為何“放棄”柔宇科技?業内投資人:方向政策上存在失誤

作者:南方都市報
資本為何“放棄”柔宇科技?業内投資人:方向政策上存在失誤

當國内手機市場刮起“折疊屏”之風,入局玩家正高歌猛進之時,有着“獨門”柔性屏技術,号稱“高良率、低成本”的柔宇科技卻正經曆“凜冬”。

繼上個月被曝欠薪半年之後,4月6日,柔宇科技再傳将放假三個月。對此,多位柔宇科技的員工向南都灣财社記者證明了這一點。

成立于2012年,不到10年時間,柔宇科技成長為一家備受矚目的“獨角獸”企業,估值一度高達60億美元(約合380億人民币)。

高估值的背後,柔宇有着令人豔羨成長經曆,融資一路拿到“手軟”:自2012至2020的8年間,共40餘家投資機構向柔宇科技抛出“橄榄枝”,給予大量資金支援,目前僅已披露交易金額的融資就有近百億元人民币。

然而,如有神助的柔宇還是陷入欠薪、停工、虧損的“漩渦”。自2020年獲得最後一筆融資後,柔宇科技在資本市場上“失寵”,公開資料中再未見有資本出手相助,沖擊IPO的計劃也數度擱淺。

細數柔宇的融資曆程,是什麼讓投資人決定放棄柔宇?有熟悉柔宇的圈内投資人向南都灣财社記者分析,柔宇的技術具備其獨特性和門檻,但選擇自建生産線卻是将其引至虧損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資本“寵兒”的8年:拿下A-F輪融資,已披露融資金額近百億人民币

2012年,從斯坦福大學歸國的“學霸”劉自鴻創辦了柔宇科技,主攻全柔性顯示屏和柔性傳感器,這一技術的落地方向之一就是折疊屏手機。

在柔性屏産業賽道裡,主流玩家如三星、LG、京東方等,采用的都是“低溫多晶矽(LTPS)”技術路線。這一技術不僅成本高,良品率低也是一大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柔宇另辟蹊徑,擁有自己的“獨門秘籍”:“超低溫非矽制程內建(ULT-NSSP)”技術,憑借柔宇自诩的“高良率、低成本”迅速“出圈”。

這一“獨門秘籍”成為柔宇科技備受投資圈青睐的原因之一。2012至2020的8年間,共40餘家投資機構向柔宇科技抛出“橄榄枝”,給予大量資金支援,目前僅已披露交易金額的融資就有近百億元人民币。

細數柔宇科技的融資曆程,已披露交易金額的融資可梳理成如下時間軸:

2012年6月,剛成立不久的柔宇科技獲得了松禾資本和深創投數千萬人民币的A輪融資。

2013年6月,松禾資本和深創投繼續領投,國際知名投資機構IDG資本入局B輪,柔宇科技獲得了數千萬美元投資。

2015年8月,松禾資本和深創投領投C輪,帶着基石資本、中信資本、IDG資本、源政投資、富彙創投、浦發銀行、Alpha Wealth、奇勢資本等8家機構,共投入11億人民币。

2016年11月,WARMSUN資本、前海母基金、啟誠資本3家機構投資5億人民币,此為柔宇科技C+輪融資。

2017年9月,柔宇科技再獲8億美元的D輪融資,其中5.6億美元是來自中信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債權融資,2.4億美元來自漢富資本、浦發銀行、中海晟融、檀實資本和WARMSUN資本。

2018年5月,保利資本入局柔宇科技E輪融資;3個月之後,盈科資本、招銀股權投資、安托資本參與E+輪融資。同樣在2018年8月,沐盟集團、星河灣創投入局柔宇科技Pre-IPO,不過,這幾輪融資的交易金額并未公開。此時,柔宇科技的估值已高達50億美元。

2020年5月,柔宇科技再獲來自順豐控股、光證中麗和中鐵大成的F輪3億美元融資。

從資本“寵兒”到“棄兒”:業内投資人認為柔宇不應選擇自建生産線

8年時間,在資本的追逐下,柔宇科技迅速完成從A至F輪共13輪融資。

但即便有了技術和資金,作為創業公司,柔宇相比傳統的制造業公司而言遠沒有深厚的産業化積澱,自建生産線對當時的柔宇并非明智之選。

然而,劉自鴻和團隊最終卻還是選擇了自建生産線。有柔宇相關負責人透露,柔宇此前獲得的融資基本全都投進了自建生産線,依然深陷“缺錢”窘境。

為何铤而走險?2017年,劉自鴻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原因,表示柔宇實際是迫于無奈:我們一開始并沒有想自建産線。但在2014年釋出技術後,很多的制造行業包括面闆的制造公司找來跟我們談合作生産的事情。但我們在接觸後,覺得不太容易去推進,原因在于有些制造商希望我們把技術、工藝先拿到他們的産線上去全部跑通後,才簽合同,而不是先簽。“換位思考一下,我們的團隊怎麼能答應?因為沒有保障,工藝和配方等東西是沒有辦法通過專利進行保護的。團隊有很多顧慮,就無法進行下去。”

但熟悉柔宇的投資界業内人士認為,正因柔宇選擇了自建生産線的道路,才将其逼至欠薪虧損,投資機構望而卻步的境地。投資人向南都灣财社記者分析,技術出身的劉自鴻低估了自建生産線的燒錢速度,即便是百億資金,自建生産線也能很快燒光,“團隊對生産線的燒錢速度沒有準确判斷,即便是好的技術也浪費了。如果選擇與擁有成熟生産線的企業達成合作,結果或許會不一樣。”

柔宇自建的這個号稱世界首條的柔性屏大規模量産線位于深圳龍崗,2015年10月開始籌建。這座占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柔性屏生産基地,2016年正式動工并陸續啟用,2018年6月即宣布實作量産。

但是,這條生産線的量産能力也備受質疑。此前,南都曾報道了柔宇的“量産難”困境,除了與多個大客戶之間的交易存在蹊跷,在産能方面,招股書顯示柔宇的産能使用率也并不高。全柔性顯示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設計産能分别是11.67、46.67、23.33千張,但實際産能分别為1.76、14.56、1.23千張,産能使用率分别為15.1%、31.2%和5.3%。可見公司産能遠未飽和,生産線可能存在大量閑置情況。

在柔宇科技的生産線宣布量産後,南都灣财社記者曾向柔宇方面發出前往生産線采訪的申請,但未獲柔宇方面應許。現在看來,拒絕外界到訪或許也與其量産“困境”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柔宇被曝欠薪及放假三個月後,其背後的投資人也對柔宇的情況三緘其口。南都記者嘗試向深創投、基石資本、松禾資本等曾為柔宇“兩肋插刀”的投資機構發出采訪請求,均未得到官方回應。

自救之路:科創闆折戟,三年内虧損達32億元

在面臨資金困境後,柔宇科技也曾謀求上市。

2020年初,有消息稱柔宇科技在美國送出了IPO申請,拟籌資10億美元。不過,随後消息稱柔宇放棄在美上市的計劃,改為在中國市場上市。

2020年12月31日,柔宇科技遞交招股說明書,拟在科創闆挂牌上市。招股書顯示,柔宇科技計劃通過本次IPO募集144億元,将全部用于柔性前沿技術研發、柔性顯示基地更新擴增建設、柔性技術的企業解決方案開發、新一代柔性智能終端開發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相比144億元的拟募資額,柔宇的營收和利潤卻十分慘淡。根據招股書申報稿,2017年至2019年,柔宇科技的淨虧損分别為3.59億元、8.02億元和10.73億元;而2020年上半年9.60億元的淨虧損,已接近2019年全年的虧損規模。三年半的時間,累計虧損達31.95億元。

此次沖擊科創闆未能如願。2021年2月9日,柔宇科技和保薦人申請撤回上市申請檔案。2月10日,上交所公告,終止對柔宇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闆上市稽核。對于撤回的原因,當時擔任獨董的劉姝威解釋,是因為“公司股東結構存在直接層面的‘三類股東’等适格性的情況尚待進一步論證”。

拯救者or“PPT”式合作?被曝欠薪後柔宇曾獲新戰略合作

面臨窘境,也曾有投資人試圖拯救柔宇。2021年12月,有媒體報道稱,柔宇科技陷入資金危機後,參與公司A、B、C三輪融資的松禾資本正施以“救援”,幫助協調柔宇科技籌集資金,方案是向現有股東和有意向的投資方進行新一輪可轉債融資。“不一定能成功,希望柔宇這次能挺過去吧。”對此,南都灣财社記者向松禾資本求證,但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應。

今年1月16日,資金鍊緊張的柔宇也似乎久逢甘霖迎來曙光,宣布與深圳中智衛安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智衛安”)達成戰略合作。

合作協定顯示,中智衛安将向柔宇科技批量采購柔性顯示屏、柔性傳感器及軟硬體一體化解決方案,用于公司全線商用機器人産品,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采購金額累計約30億元人民币。關于雙方目前合作推進情況,中智衛安向南都灣财社記者表示不友善透露,“目前公司更關注自身的發展,友商的發展應是有它自身的考量”。

中智衛安背景如何,是否有實力負擔約30億人民币的訂單,助柔宇渡過難關?天眼查資訊顯示,中智衛安成立于2018年,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币,目前僅于2021年完成A輪及B輪融資,其中B輪融資公開披露僅數億元人民币。此外,根據公開資料,目前該公司已落地使用的機器人也未見搭載柔性屏或采用相關技術。

還有柔宇員工向南都記者透露,目前公司内部也看不出與中智衛安的合作進展,“如果有進展也會對内打強心針了,可是沒有。”綜合公司規模、融資曆程、目前的落地産品和員工回報情況來看,該公司能否向柔宇連續三年采購金額累計約30億元人民币的訂單仍是未知數。

此外,去年11月,柔宇還宣布簽署6億元訂單,兩年内完成傳遞。公開資料顯示,柔宇将此次訂單簽署視為市場對柔宇自有技術和産品的再一次認證,但并未透露客戶資訊。此訂單加之同中智衛安的戰略合作,柔宇科技接受采購金額累計達36億元,而這些采購能否真正落地,緩解柔宇科技資金緊張的問題,卻仍是未知數。

采寫:南都記者 嚴兆鑫 實習生 白紅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