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那些愛炫耀的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個體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很好地反映其在成長過程當中的遭遇。并且随着人們對于相關内容的了解與重視,當今社會之中個體對于自己與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有着愈發多的關注。

比如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就認為,個體在原生家庭當中的經曆對于一生的心理遭遇都是有着十分關鍵影響的,甚至那些遭受不良童年影響的個體,需要“用一生去償還”這些悲慘遭遇。

而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當中,個體與家庭之間關系的重要名額就是“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家庭會賦予個體一些相關的能力,使其能夠在社會生活當中對待類似的事情時,提升相關的個人體驗。

心理學:那些愛炫耀的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但也就是這樣的一種關系,使得許多人在家庭生活的過程當中就染上了各種各樣的性情,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性格,來自家庭的影響都是相對應的。

一些比較出衆的品德,比如誠實、待人寬厚等品格,往往就是由于個體與父母相處的過程當中,彼此之間能夠坦誠相待,良好的互動促進這種美好性格的産生。

相應的,對于那些自幼就喜歡炫耀、從自己身上找優越感的人而言,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許多未成年的孩子,會常常在學校或者是與同輩群體進行社會互動時,從各種方面尋找自己強于對方的點,之後産生一種濃重的優越感,以“高人一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比如一些家庭條件比較不錯的孩子,由于性格上存在的缺陷,常常會和同學們表示自己家中有什麼缺少的物品,往往還會顯示出十分得意的神情。

心理學:那些愛炫耀的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這種行為往往被稱之為“炫耀”,在中文語境當中,炫耀往往被解讀為“滿足感通過張揚的,甚至是挑釁的方式向外宣示的行為”,于是我們也可以确定,這種行為會伴随有比較激烈的心理活動甚至是言語表達。

其實炫耀行為并不是最可怕的,而是在炫耀行為的背後,會導緻攀比心理的産生。許多未成年人難以判斷自己及家庭的消費能力,一旦産生了攀比心理,往往就會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生活品質的提升,否則就會與父母之間産生隔閡。

許多家長都會因為子女的這種心理而苦不堪言:明明自己的家庭條件難以承受,卻非要滿足。

炫耀心理的生成機制

在進化心理學領域當中,學者們常常會将個體進化的過程與生物進化的過程進行類比,之後進行比較研究。

心理學:那些愛炫耀的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同樣,炫耀行為在進化心理學看來,也是源于生物在求偶的時候,為了競争雌性資源,競相将自己最為過人的一面展示出來的行為。

動物界當中最為典型的行為便是孔雀開屏了,學者們認為,這種競争機制延續到了人類社會之中,使得人們在社會生活當中,面對某些涉及到資本或者是地位的場景時,也會産生這種心理。

與進化心理學不同的是,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當中,學者們認為,個體之是以會在社會交往當中展示自己認為最出衆的點,一方面是為了社會地位和符号資本,比如在與人交往時,一些人總是會在一上來就亮明自己的職業、家庭,那就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當中,這些條件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當中擷取資源的最重要條件。

心理學:那些愛炫耀的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另一方面,有些人會認為假如不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那麼他人就會“瞧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是“一無所有”的,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外強中幹”的表現,看似強勢的外在是為了彌補自己内在的自卑心理。

比如那些明明生活比較不如意,卻拼命強調自己很富有的人。

刻意博取關注的底層邏輯

是以就像是上文分析的那樣,有的人之是以會經常做出炫耀行為,其實是因為想讓外界知道“自己很不錯”,也就是所謂的“越是缺少什麼,就越在意什麼”的心理動力。

在某些個體的身上,其之是以會常常博取外界的關注,恰恰就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自己很少、甚至是幾乎從未在自己父母身上擷取相關的關注,才會在自己成年脫離原生家庭之後,拼命在他人身上擷取這種肯定與認可,以此來滿足自己心中缺失的情感。

心理學:那些愛炫耀的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家庭存在的意義,從物質生活角度來看,是滿足尚未經濟獨立的個體獲得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滿足溫飽需求;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是幫助個體順利成為一個“社會人”,不至于在群體生活當中迷失自己;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則是滿足個體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不至于在想要擷取認同時感到無助。

對于那些生長在父母對自己從不關注的家庭當中的個體而言,當他們想要從父母身上擷取相應的肯定、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就會變得孤僻,甚至有些偏激。有些人很愛炫耀,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是根源。

當其成年之後,就會發現社會生活之中也會有人對自己表示出認可,是以就會通過各種炫耀行為去博取他人的關注。這其實是一種“底層邏輯”,實在不得已的一種選擇。

心理學:那些愛炫耀的人,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存在一個嚴重缺陷

是以對于已經為人父母的人們來說,假如在與自己子女的相處過程當中,發現年紀并不大的孩子會在生活當中有一些“炫耀”的趨勢,那麼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在與子女的相處當中,是不是有時候會忽視對于他們的關注。

當子女想要通過一些表現擷取父母的誇獎時,最好還是做出一些回應,這樣其實是對他們成長十分有幫助的。當然,過多的誇獎也不太好,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變得容易自滿。

總而言之,炫耀行為雖說不好,但是這種行為有可能是來自于原生家庭的,尤其是子女與父母的關系當中。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