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眼下,新能源的故事正是制造業中最恢宏和吸睛的叙事,恢宏是因為願景,吸睛則在于變數。

面對新能源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本田有了不可抑制的參與熱情和欲望,深刻在骨子裡的冒險精神蠢蠢欲動。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4月12日,本田汽車宣布,未來10年内将投入8萬億日元(約合640億美元)用于研發,其中電氣化和軟體技術領域投入約5萬億日元(約合400億美元)。

同時,本田汽車計劃到2030年在全球推出30款電動汽車車型,年産量超過200萬輛。

此外本田汽車将投資約430億日元建設全固态電池生産示範線,并進一步加快研發,目标是在2024年春季開始示範生産。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之前,本田宣布要力争在2040年以前實作禁售燃油車,這讓本田成為日系中最早明确轉型時間信号的車企。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再聯系到3月,東風本田與廣汽本田先後推出的兩款純電姊妹車e:NS1與e:NP1。廣汽本田日前給新車e:NP1起名“極湃1”。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顯然,随着極湃雙子星的到來,本田的電動化野心已經露出了第一顆獠牙。

露出獠牙

跟很多人印象那些積極轉型的日本企業不同的時候,在電動化轉型上日系車企表現得乏善可陳,注意這不是某個車企的問題,而是所有日系集體的特征。

在極湃雙子星到來之前,本田與其他日系品牌一樣,在中國純電車市場毫無建樹。

造成這個态勢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日系傳統汽車産業鍊太過強大,也可能是外向型以出口為導向的汽車産業模式,當然更有可能是日系汽車人集體保守且偏見的産業認知……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在過去某一段時間内,但凡是在中國市場出現的日系純電車型,都基本上帶有強烈的混積分傾向。

極湃雙子星的出現,打破日系尴尬的局面。

跟很多造車新勢力宣講一樣,在極湃雙子星上,你可以看到本田開始強調自己的全新智能高效純電架構e:N Architecture F。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這對日系來說,真是一件不太常見的改變。e:N品牌乍一聽确實很奇怪,但是一分解你又會覺得很簡單。

e:N品牌中的e寓意為electric(電能)、energize(動力),N寓意為Next(進化)、New(嶄新)。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按照本田官方的解讀,新架構整合了三合一的高功率驅動電機、大容量高密度電池組、高剛性純電動車專屬車架以及底盤平台。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除此之外,本田還為準備了e:N Architecture W平台,專屬後驅、四驅純電車。

盡管這兩個平台在官方語境中是強大與先進的典範,但是F和W的字尾,本身帶有強烈的燃油車色彩。

我們都知道,W代表的是四驅和後驅,F代表的是前驅,這種通過驅動形式來區隔平台特性的做法在燃油車中算常見,但在純電架構平台中并不多見。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從這點來看,延續本田在燃油車時代給使用者留下的“操控”與“樂趣”兩大品牌基因,就是e:N Architecture架構的使命。

——如果使用者認可這一點,現階段本田就知足了。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本田這套e:N Architecture架構雖然是為純電時代準備的,但又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套架構跟豐田E-TNGA、大衆MEB如出一轍。

比如極湃1,盡管新車強化了運動與操控的本田品牌屬性,依然不能掩蓋,除了驅動動力改變,整車布局、車身比例都和缤智一樣的事實。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不過,好在本田打造了一個e:N OS全棧智控生态系統。這套系統集合了Honda SENSING安全駕駛輔助系統、Honda CONNECT 3.0的生态,這種智能化能力的賦能也提升了車型的競争力。

極湃所展示的産品素養,是目前本田所能給予中國市場的全部家當。

盡管極湃雙子星還有差強人意的地方,但這卻是本田征戰純電賽道正兒八經的第一步。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不過,本田640億美元計劃投入的消息,對任何新能源玩家來說都是一個心驚膽戰的噩夢。

造車是一場馬拉松,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就是造車就是燒錢的戰争。

本田分明是做好了長期主義的準備,在造車動辄就要兩百億人民币的時代,财大氣粗的本田準備了超過4000億人民币。

這不是友商們的噩夢,又是什麼?

多點下注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造車的戰争才剛剛開始。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曲線和技術進步曲線雖然上升迅猛,但處在發展初期。

任何新生事物從萌芽走向興盛,都需要長時間的發酵與催化。

iPhone颠覆諾基亞隻用了一個釋出會的時間,但平替諾基亞卻用了一個相對漫長的周期。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也是一樣。

時間,其實是所有傳統巨頭的朋友,所有新勢力的敵人。更何況造車也不僅僅是燒錢的戰争,更是造車資源的PK。

從這個次元上講,本田殺入新能源賽道的優勢得天獨厚,不能說必然成功,但成功的機率很大,大到幾乎接近必然。

在中國,本田是最有路人緣的日系品牌,比豐田有個性,比日産更關懷車友,又不像斯巴魯和馬自達那樣總是執拗和矯情。

本土化做的更好的本田,在中國有自己的新能源後手。

研發方面,本田技研科技和廣汽本田形成兩大技術孵化基地,持續研發具備高階駕趣的電動産品,并實作資源的高效整合,打破地域和邊界的限制。

潛台詞很明了,本田要利用中國市場的技術和供應鍊服務全球産品。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制造方面,無論廣本還是東本,全新新能源專屬工廠預計将會在2024年竣工投産,屆時新工廠将會導入多項先進智能裝置、系統及相關5G技術,并對生産端進行全面“智能化”革新。

這也表明,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本田純電車其實應該在2024年之後。

雞蛋當然不能裝在一個籃子裡。去年年底,有傳聞本田和通用在新能源造車領域有合作迹象,本田看上了通用的Ultium平台。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要知道,Ultium平台可是通用的新能源戰略的看家寶。

這個平台,幾乎孵化了别克、凱迪拉克、雪佛蘭和GMC等通用旗下所有品牌的電動車型。

4 月 6 日,通用汽車宣布與本田達成合作,雙方将會基于新平台開發多款低價電動汽車,并從 2027 年開始大規模生産。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本田能夠借力到通用的Ultium平台,不在于産銷數量有多高。而在于可以借此打通全球産業鍊,并率先讓未來主流産品布局歐美市場。

從Ultium平台身上,本田和通用都可以撈到好處,更何況在氫燃料電池領域,通用占了本田的便宜。

2013年以來,雙方就開始共同研發下一代燃料電池系統和儲氫技術。

既然談到氫燃料電池車,就不得不多一嘴,去年8月,本田宣布燃料電池Clarity Fuel Cell停産,暫時退出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市場。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雖然搞不懂本田是什麼意圖,但危機感是日系集體共性,在新能源賽道上,有實力的日系都會堅持兩條腿走路。

豐田如此,本田也應該會這樣。

在存量市場,汽車圈前浪與後浪疊代的故事并不少見。

比如陷入經營危機的克萊斯勒被菲亞特兼并,而菲亞特克萊斯勒和标緻雪鐵龍合并組成Stellantis集團。馬自達也曾經委身福特旗下。甚至吉利也收編了東南亞根基深厚的寶騰.......

在造車200億就哭窮的年代,本田準備了4000多億凡爾賽

但在新能源市場,傳統巨頭才是後浪。

買發動機送本田車的故事,在新能源時代不會再有叙事的市場,紅标Type-R的燃情歲月也僅剩傳唱的價值.......

這是一個天量的增量市場,就像一張白紙,關鍵是如何動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