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知妹的閨蜜從小就是“油耳朵”,幾天不掏,就有油油的耳屎,甚至有時耳朵摸起來也油油的。因為這樣,她和别人說話總是會刻意保持角度,害怕别人看到她的“髒”耳朵。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為此她很是煩惱,一直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病。

你應該也發現了,有的人耳垢是“油”的,有的人耳垢是“幹”的。

幹的耳垢含有的油脂偏少,通常呈白色或蛋黃色,較酥脆,形狀為片狀,像面包屑。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油”的耳垢又叫“濕性耵聍”,因為含油脂較多,呈深黃色、黏糊狀,像鹹蛋黃。

為什麼隻有一部分人是“油耳朵”呢?

這就要從基因說起了,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亞洲人的祖先還在非洲時,“油耳朵”在人群中非常常見。

隻是後來,在人類遷徙到亞洲的過程中,一些人的16号染色體上的ABCC11基因發生了突變[1],成為了全新的“去油版”基因,導緻生産耳屎的耵聍腺減少了油脂分泌,耳屎就變“幹”了。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圖檔來源:Steven M. Carr, Genetix)

科學家們推測ABCC11基因突變可能是為了适應更為寒冷的氣候[2,3]。

也就是說,“幹耳朵”的大多數人,其實是“變種人”。

随着人類不斷地遷徙、混血,這個突變的基因在東北亞傳播得越來越廣,最終,幹性耳垢獨步武林,目前,80%-95%的東亞人都是幹性耳垢[5]。在大陸,越往南,除了能遇上豔陽,還能遇到越來越壯大的“油耳朵”一族。

歐美等地就不同咯!歐洲人、非洲人中“油耳朵”的比例最多,幹性耳垢僅為0-3%[5]。

南亞、中亞、太平洋島嶼等地,兩種耳垢則分布較為平均[5]。

為什麼要把油耳朵和狐臭放在一起說呢?

這是因為原來的ABCC11基因也被稱為“狐臭基因”,它的表達使得“異味産生的源頭”大汗腺過度分泌汗液。

但汗液本來并不臭,隻是裡面含有的蛋白質、油脂等,都是定植在皮膚表面的細菌喜歡的食物,汗液越多,細菌分解的産物越多,就越容易産生濃烈的汗臭味。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圖檔來源:《寵物小精靈》)

ABCC11基因發生突變後,大汗腺的分泌減少,狐臭就不那麼容易被誘發了。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這種基因突變主要發生在東亞,而大多數白人和黑人地區中,“狐臭基因”依然是頂流。

是以在歐美和非洲等地區,大多數人都有體味和油耳朵,而東亞則剛好相反。

但這并不代表有“油耳朵”,就一定是狐臭,因為狐臭的發病還受其他基因的調控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

有油耳朵沒狐臭的人,比比皆是。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雖然不少擁有“油耳朵”的人都覺得耳屎看起來很髒,但被嫌棄的耳屎,其實在偷偷保護你。

它們能阻擋外界異物入侵、保護外耳道的皮膚和鼓膜,是哺乳動物好不容易進化出來的“門衛”。

有些人擔心耳屎太多,實際上耳朵也有自潔功能,我們吃飯、喝水、咳嗽等張口運動,就能讓大部分耳屎“圓潤地”滾出來。

即使是濕性耵聍也有流動性,就像倒番茄醬,剛開始會有點兒黏住瓶子,但如果你搖一搖(多動動),番茄醬(耳屎)就會掉出來。

是以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掏耳朵。

還有些人不掏耳朵覺得癢,其實耳朵癢大多數時候都不是耳屎的錯,癢可能是耳朵裡面有真菌、螨蟲搗亂,也可能是濕疹,具體還是得去醫院,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生看看。

掏耳朵不但不能解決耳朵癢,反而可能傷害外耳道的皮膚,誘發感染。較為溫和的棉簽,也會把耳屎推進深處,阻礙它們“逃亡”。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來源:網絡)

長年累月地掏,棉簽可能還會把耳屎“壓實”。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來源:澎湃新聞)

即便真的出現“耵聍栓塞”,自己在家用挖耳勺和棉簽也掏不幹淨,還是讓醫生在專業裝置的加持下清潔,才能安全地掏幹淨!

平時,我們隻要洗澡時洗一下耳朵“洞口”外,再用棉簽輕輕清潔一下就行了。

如果實在想掏,建議在洞口輕輕蹭蹭,撓一下就好。

強撸,真的會灰飛煙滅啊!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耳朵為啥會癢?裡面的“油”是什麼?總算搞清楚了!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