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商隐·我是夢中傳彩筆

【讀詩第1978-1984天】

【2022.4.1-2022.4.7】

【李商隐·華麗的毒舌】李義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绮密瑰妍。

1978 陳後宮

作者:李商隐【唐】

茂苑城如畫,阊門瓦欲流。

還依水光殿,更起月華樓。

侵夜鸾開鏡,迎冬雉獻裘。

從臣皆半醉,天子正無愁。

可抒案:

大臣都醉了,天子也不知道發愁,這國家不亡才怪。用最平靜的話,做最深的諷刺,這功力當真了得。無愁天子本來是形容北齊後主高緯的,用來形容陳後主也正合适。“瓦欲流”三個字也寫得又新奇又好,既形容出宮廷建築的線條流暢、氣度雍容,也隐隐寫出後宮驕奢風流之态。

1979 覽古

作者:李商隐【唐】

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空糊赪壤真何益?欲舉黃旗竟未成。

長樂瓦飛随水逝,景陽鐘堕失天明。

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可抒案:

長樂宮的屋瓦曾被風雨吹走,詩人沒說它“被風吹”,卻說它“随水逝”,巧換其辭,隐喻它消逝在曆史的洪流之中;同樣地,“失天明”也是改朝換代之意,寫得極痛切。尾聯又忽然寫到自己對隐士許堯的追慕,那麼,這首詩借“覽古”之意,發“諷今”之情,詩人對時局的失望也就不須多言了。

1980 無題

作者:李商隐【唐】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筝,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可抒案:

從八歲到十二歲,活潑有趣,波瀾不驚,十四歲,平靜的生活忽然被打破,十五歲,天翻地覆。春風很美,我卻悲傷哭泣,秋千是自由的象征,我卻與它相隔無緣。這首詩叙事很簡潔,很純粹,沒有任何點評,卻用幾個細節生動地傳遞出種種細膩的心思,并引起強烈的共鳴。真是叙事詩的典範。

1981 牡丹

作者:李商隐【唐】

錦帏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可抒案:

這是一首借牡丹而寫人的暗戀之詩。意中人便是遠在車裡錦帏之中的衛夫人,李商隐則自比手持繡被、想要有所表白的鄂君,那麼,詩中颔聯、頸聯,不問可知,便是渲染此情此景之美、之豔、之曼妙了。

李商隐詩向來典故繁多,總使人雲裡霧裡的,但是,别忘了他的詩還有另外一個絕活:他總能把傾訴之語寫得又簡潔又神妙。像是“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往往我們隻需要看這一句,就很能明白他的心意了。

1982 安平公詩(節選)

作者:李商隐【唐】

丈人博陵王名家,憐我總角稱才華。

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

明朝騎馬出城外,送我習業南山阿。

可抒案:

李商隐受安平公崔戎的提攜,身後追憶,便有此詩。

“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前一句寫安平公對我,體貼入微;下一句寫安平公對人,高聲大嗓。對比而寫,更顯安平公之盛情。更妙的是,“高聲喝吏”四個字,很有一種“聊痛快了”的感覺,反而比上一句更傳神。

這種細微的感情,比李白“承恩初入銀台門,著書獨在金銮殿”那種炫耀式的得意揚揚要更有人情味。

1983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

作者:李商隐【唐】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可抒案:

說是寄懷崔雍崔衮,其實還是懷念他們的父親崔戎在世時所給予自己的快樂時光,而今,斯人已逝,那一層陰郁似乎總也散不去了,就是所謂“秋陰不散霜飛晚”,而詩人隻是像一柄枯荷,木然地聽着雨聲,執着地尋找着夏天的影子。

1984 夕陽樓

作者:李商隐【唐】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可抒案:

誰都想要有“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那樣豪邁自如的情懷,而現實卻往往是“上盡重城更上樓”這般無奈,命運仿佛像迷宮一般,走來走去找不到出口。

本詩的升華之筆是三四句:“欲問孤鴻向何處”,是問孤鴻向何處,還是問我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是孤鴻不知身世,還是我不知身世?其實我即孤鴻,孤鴻即我,種種問答,看起來熱鬧,不過是自言自語罷了。

----

李商隐·我是夢中傳彩筆

詩人、詩評人

陳可抒

評注出版《海子抒情詩全集(評注典藏版)》

細講詩歌,庖丁解牛,學詩必讀,解詩為馬

《人生無意讀莊子》、《少遊詞》

新書《片玉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