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疫一線|方艙裡的“兼職爸媽聯盟”

“劉健叔叔,你又來了!”

下午一點,卡倫方艙醫院5号艙内,C3區11床的小患者勳勳(化名)一看到穿着防護服的熟悉身影,就像小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地搭起了話。

雖然防護服裡的叔叔人長什麼樣,勳勳不知道,但防護服上寫的名字天天都能看見,他記住了。

抗疫一線|方艙裡的“兼職爸媽聯盟”

劉健來自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院,是一名兒科醫生,和小患者打交道是他的專長。

自從他來到這裡支援,5号艙前前後後接收了五十多名小患者。目前,艙裡還有二十多名小患者,大的十來歲,小的不過兩三歲。于是,需要像他這樣的專業人士“對口支援”的時候到了。

小患者們大多都是和家長一起來的,方艙醫院也會盡可能安排他們住在一起。然而,并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把孩子照顧好。有的患者是孕婦,又帶着一個孩子;有的是爸爸帶着孩子,一問三不知。大人本身生着病,孩子再一哭一鬧,就更加不知如何是好。

抗疫一線|方艙裡的“兼職爸媽聯盟”

方艙醫院裡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都比較輕,不用打針,吃藥就行。對于孩子們來說,不用面對手拿針頭的“壞叔叔”和“壞阿姨”,簡直是個天大的好消息。但隻要給他們一碗煎好的中藥湯,天真可人的“小天使”又會瞬間變成六親不認的“小魔王”。

家長可以繳械投降,醫生卻沒有别的選擇,病得治,藥得吃。這也是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兒童内五科主任張慧最頭疼的問題。

大一些的孩子還好辦,講講“良藥苦口利于病”,也就吃了。年紀小一些的沒法講道理,就隻能通過各種管道突破,“連哄帶騙”。還有一個孩子實在太小,一喝中藥就嘔吐。張慧就和醫院申請特事特辦,派專車回院裡取來了口感相對好一點的中成藥,總算是解決了。

抗疫一線|方艙裡的“兼職爸媽聯盟”

怎樣給方艙裡的小家夥們治病是個問題,怎樣讓他們吃好玩好也是問題。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院内分泌科主治醫生溫琦深有體會。

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小願望,他們總會買一些餅幹、果凍之類的小零食,消完毒後帶進艙;有個小男孩說想吃蘋果,他們第二天就把自己從家裡帶來的水果主動“奉獻”出來;除此之外又準備了跳棋、沙包、毽子,如果查完房、看完患者之後還有空,也會盡量陪孩子們玩一會兒,好讓他們在艙裡待得住。

抗疫一線|方艙裡的“兼職爸媽聯盟”

問題一個個産生,又一個個被消滅,但也不是所有問題在工作時間内都能得到解決。醫護人員又建了一個專門面向15歲以下小患者的微信群,家長随時都能在群裡進行咨詢。可這樣一來,他們僅有的一點私人時間也被占滿了。

張慧說,每次進艙看到這些小朋友,她都會想起自己的孩子。來到方艙醫院,每天早出晚歸,想在女兒醒着的時候通個電話都很難。溫琦的丈夫因為工作需要人在天津,近一個月以來,一家三口隻在視訊裡聚齊過一次。

可即便這樣,張慧和同僚們都覺得值得。他們看着這些小患者,覺得和自己的孩子是一樣的。把這些孩子治好了,自己也就不白來了。

抗疫一線|方艙裡的“兼職爸媽聯盟”

最近一段時間,劉健和同僚們組成的“兼職爸媽聯盟”日益壯大。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加入服務小患者的隊伍,他們來自不同院區,不同科室。

大家給微信群起了個名字,叫“風雨‘童’舟”。說的是:無論風雨,他們都會在方艙這條“大船”裡和孩子們一起同甘共苦,載着他們駛向健康的彼岸。

這兩天,有位小患者給劉健發了一段視訊:身體好轉的小姑娘畫了一幅畫,上面寫了劉健和張慧的名字,還寫着“加油!給白衣天使加油!”劉健看着,心想,用不了多長時間,方艙裡的小朋友們就都能活蹦亂跳地回家了。

我們都相信,戰勝疫情的這一天不會太遠。

記者:商越洋

編輯:陳昕 果味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吉林廣播電視台 | 吉林大喇叭

工匠精神|吉林廣播電視台全媒體制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