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對于籍貫廣東在南京打工的老陳來說,偷電瓶隻在别人身上發生,從沒想過自己會碰上。

3月23号,加班結束開開心心下班的老陳,正準備騎上小電驢回家,但當老陳看到自己那五髒俱全的小電驢電瓶被掏空,而鎖仍然體面還原的那一刻,老陳破防了。

等待68路公共汽車的過程中,老陳嘴裡念念有詞,“偷電瓶為什麼還能這麼體面”、“一定要将這些不法分子繩之以法啊”。。。

老陳平複内心的悲傷,以期通過二手平台海淘一台電瓶之時,打開黃色軟體查找看到二手電池價格的那一刻,老陳的悲傷已經不局限于心痛,眼淚直接蚌埠住了。

想想自己當初原價400元買的電瓶,如今一台二手的電瓶居然已經漲價達到388-400元開頭,這讓老陳果斷放棄入手二手電瓶,“轉戰”小區門口直到公司的公共汽車。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然而即便如此,老陳的日子并沒有是以發生好轉,第一天就因為遇到了早高峰塞車遲到,全勤-200。

老陳開始意識到,沒有小電驢的日子,已經不僅僅是每天睡眠減少半小時、一天交通費從1塊變為6塊、來回通勤時間從五十分鐘變為兩個小時這麼簡單了。

老陳沒想到的是,受成品油、锂電子等大宗商品波動的影響,電動車以及使用锂電池的家用電器跟着暴漲後,已經間接影響到自己的生存現狀。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此外,老陳很難想象,在漲價前那些對電動自行車的價格接受範圍,普遍在1600-2500元的消費者,如今需要花費400元來購買二手電瓶,是多麼的糾結、抗拒,最後仍然因為小電驢可以擠出十多分鐘的寶貴睡眠時間,而“妥協”。

可以說,是原材料的漲價“困住”了國産電瓶車,也“困住”了使用者。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一、锂離子電池的現狀

事實上,锂離子電池的漲價,反應最明顯的是在品牌端。

資料顯示,作為锂電池産業中的上遊産業,鎳、钴等價格近期一路飙升。

截至到3月中旬,國内碳酸锂價格從年初的28萬元/噸漲至50萬元/噸左右,鎳價從15.5萬元/噸漲至26萬元/噸,钴價則從49萬元/噸漲至57萬元/噸,每噸分别上漲了約22萬元、11萬元、8萬元。

很顯然,上遊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自然會同時拉升下遊産品的價格。

電池的影響不僅僅存在于電動汽車,這種同原材料的影響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繼電動汽車持續掀起“漲價潮”後,兩輪電動車也迎來了集體漲價。

同樣的,與四輪電動汽車的漲價邏輯一樣,核心因素也是锂電池等原材料價格大漲。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2021年11月初,愛瑪、雅迪先後釋出漲價通知表示,上調電動車批發和終端售價50-100元。而愛瑪在2021年11月15日上調電動車價格,所有車型的價格均上調,每款電動車上調100—300元,根據車型不同,上調幅度不同。

2022年2月期間,愛瑪再次宣布對旗下電動車産品進行價格調整。

根據小牛電動車釋出的公告,自4月1日起,公司将對全系純電産品零售指導價進行上調,上調幅度在200-1000元不等。

有趣的是,前幾天網上開玩笑說的加滿4箱油,就可以買一輛兩輪電動車的說法也變得越來越難實作。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然而拉長時間次元看,其實近些年來,國産電動自行車的銷量也并不低。

2020年,大陸兩輪電動車的産量達到5100萬輛,當年的銷量達到了4760萬輛,兩項資料的同比增長均超過了35%。

目前,大陸的兩輪電動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了3.2億輛,根據市場預測,随着市場持續火熱的需求,這一資料預計今年會突破4億。

大陸的兩輪電動車行業在經過20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千億級别的市場。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圖檔:天眼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保有量尚未飽和,在原材料大幅度漲價的背景下,市場仍然存在恐慌。

其實锂電池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價,如今普通電動自行車價格已經來到3500-3800元,如果通過品牌讓利進行淘汰置換,那麼品牌經營壓力仍然不可避免。

而另一部分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被迫随着原材料漲價而漲價的品牌,最提心吊膽的就是價格一漲再漲,庫存積壓。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起點就是高端路線的電動車小牛,在今年4月份被迫漲價的情形下,銷量更是舉步維艱。

根據小牛電動釋出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務業績報告,小牛電動2021年實作産品總銷量為103.79萬輛,同比增長72.5%,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銷量分别達到98.8萬輛和4.99萬輛。

包括雅迪、愛瑪等頭部企業早已突破千萬大關,而小牛看似給力的銷售資料,其實不及這些企業的十分之一。

不僅如此,2021年第四季度,小牛實作營收9.86億元,同比增長46.7%;實作淨利潤4764.67萬元,同比下降18.1%,暴露了其增收不增利的尴尬現狀。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從整體上來說,當下電動自行車行業需要思考的是,在産品價格需要上漲來維持成本的态勢下,如何留住消費者。

二、4.3億通勤人群,就是最大的需求缺口

根據人社部公布的資料顯示,大陸就業人口約有7.5億人。

如果要讨論市場需求問題,從目前3.2億兩輪電動車的保有量看,剩下的4.3億通勤人就是最大的市場,電動自行車完全可以覆寫更多的需求缺口。

根據《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廣州在2020年,單程平均通勤時間為38分鐘,平均通勤距離為8.7公裡。通勤距離5公裡以内的比重,廣州為52%。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截至2021年11月,僅廣州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就達到400萬輛左右,廣州、深圳是電動車銷量最好的兩個城市。

以深圳為例,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機車這兩款車一年的需求量就達到80萬輛。

這剛好符合小電驢覆寫的裡程範圍。因為就一般來說,對于通勤裡程在3公裡以上、15公裡以内,公共汽車覆寫不了的這部分人,就是兩輪電動車的錨定區間。

其次,将那些住宿地與辦公區域遠離地鐵的打勞工計劃起來,小電驢自然就成為了剛需。

此外,對于一部分打勞工而言,即便通勤便利,也仍然存在偶爾買菜、接送小孩的出行需求。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然而重點是,在锂電池價格上漲20%~30%的壓力下,品牌該如何提升銷量。

如果品牌一旦放棄漲價,銷量或許上去了,但毫無利潤可言,甚至存在産品價格不能完全覆寫原材料成本漲價的情況。

但一味的因原材料漲價而漲價,消費者或許并不會買單。

另一方面,如果按照類似于汽車産業的做法,不斷往上遊整合,比如不隻生産車輛還做電池來提升營收空間,那麼這對兩輪車企業來說并不現實。

理由很簡單,相對汽車,兩輪車的産業相對較小,不容易涉足上遊,電池企業的規模往往大于兩輪車企業。

很顯然,在産品漲價的同時,增加功能、提升配置成為品牌不多的選擇之一。換個說法就是,在極大的市場需求下,品牌之間的競争更多的已經轉移到技術、産品設計層面。

比如有些使用者覺得無鑰匙啟動是很好的,這就要給車配個藍牙功能,本身也需要一些成本。再比如儀表盤傳統的是以黑白為主,現在很多人喜歡彩屏,也會帶來一些成本的提升。

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僅僅依靠品牌創新,并不是最正解。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三、提升銷售空間,電動自行車仍然存在困境

事實上,當下行業尚未完善的問題也格外的明顯,其中,續航一直都是電動車行業的痛點

而兩輪電動車新國标,對電動自行車的電動機功率、最高時速等,做了嚴格的規定:

具有腳踏騎行能力;

具有電驅動或/和電助動功能;

蓄電池标稱電壓小于或等于48V;

電動機額定連續輸出功率小于或等于400W;

裝配完整的電動自行車的整車品質小于或等于55kg;

電驅動行駛時,最高設計車速不超過25km/h,車速超過25km/h,電動機不得提供動力輸出。

以至于很多電動自動車續航太短,通勤距離長的同僚,可能隻能跑個單程。

誠然,想要提升續航裡程,光靠提高電池技術并不能完全解決,還需要關注輪胎品質、刹車調節、電機磁鋼、爬坡能力、抗溫能力和控制器調速等各個方面。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當然,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看,如今智能換電櫃似乎是不錯的“續航”方式。

因為在電池續航無法達到使用者需求,而充電樁存在充電時間痛點,以及無法滿足居民龐大的充電需求等問題下,換電櫃即換即走的換電模式,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電動自行車續航問題。

不過,将注意力轉移到換電套餐價格上,想要讓上班族接受并不容易。

例如鐵塔換電、小哈換電等品牌,提供30天不限次數換電的套餐,價格為300元,即便不限次數換電,對于日常通勤幾乎固定,單日通勤費用在2塊的上班族來說也仍然不劃算。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當然,不可否認換電櫃對于快遞員和外賣小哥等服務群體來說,是不錯的工作需求,但如果換電櫃需要覆寫更多的使用者群體,價格一定是第一關卡。

最後,我們将視線拉回電動自行車行業,在産品漲價、續航限制、充換電存在痛點的當下,在行業相對“緊張”的态勢下,不能說電動自行車沒有市場,因為電動自行車作為“新國标”,在産品配置上存在“腳踏”。

然而作為日常出行重要的代步工具,消費者實際上更忠于“電動”。

碳酸锂漲價22萬元每噸,電動自行車漲價,打勞工面臨出行難?

綜上,對于電動自行車品牌來說,以産品創新來提升銷量,顯然不是最好方式。或許在換電櫃價格這一環節上與使用者達成共識之時,可以間接提升銷售端的銷量,但這種共識具體在何時發生,我們都不得而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