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

關于“不”字的發音平仄判斷,來自專欄學習群裡一位朋友的提問。

每周會在專欄學習群内收集一些朋友的問題,在直播間裡面進行解答。有些問題,講過就講過了,比如“無字救雙拗”問題。這類知識在專欄中有詳細叙述,隻不過很多朋友在文字了解上,或者說我在文字表達上沒有視訊面對面講解、了解來得順暢,是以隻是一種輔助了解,講過就算。

有些問題是在專欄學習中沒有提到的,但是又有一定的普适性,講完之後,覺得可以總結下,成為文章釋出出來,以備同樣有此疑問的朋友閱讀查找。

态度是交流的先決條件

這個“不”字的平仄,就屬于這類問題,是以這裡用文字整理下發出來,便于沒有看過直播的朋友了解。

其實這是個老掉牙的問題,老到被質疑我都不大願意解釋。

在講解拗救的時候,曾經取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作為例子,因為“不”字判定為仄聲,是以出句失替,而對句的“吹”字做了拗救。這是典型的對句拗救,但是有無數的人在那篇文章下嗤之以鼻——“不”字明明發第二聲,屬于陽平,哪裡就出律了?國小就講過“不”字在四聲前讀第二聲,你國小沒畢業嗎?也好意思來講詩?

對于那些人身攻擊的人,在很多年前,我必然是怒而罵之,殺他個體無完膚的,不過現在不會了,我基本上一言不發——幹擾他們的盲目自信,和他去争論,你自己也就變成了他們。

當然,我這裡隻是指那些人身攻擊的沒腦子的貨,不包括對這個問題有疑惑,提出質疑的朋友。要不然怎麼會在直播中詳細解釋,又怎麼會有這篇文章?

我一再講過,交流溝通是以互相尊重為基礎,态度是精進的決定性因素。就算你全知全能,說得都對,你開口即髒,咱也沒必要理你對不對。大路朝天,滾你自己那一邊去吧。

交流群和學習群的群規中,有一條一直被謙謙君子們诟病,那就是“态度有問題,不管水準多高,一律滾cū”——很多朋友認為一個講詩詞的人,你怎麼能這麼粗俗?

那是你們沒有面對過無恥又無知、因為無知而無恥得沒有底線的人。這條規則,我已經是想了好久,用最溫和的态度表達出來了。

言歸正傳。

“不”字的陽平發音為什麼不影響它在古詩中的平仄判斷呢?

也就是說,為什麼“野火燒不盡”的“不”字,咱們說它是仄聲,導緻這一句失替出律,需要在對句做出拗救呢?

難道國小老師教我們的“不”字在四聲前變調為陽平是不正确的嗎?

當然不是,你看,我說“不是”的時候,“不”字确實也是發“bú”,第二聲,這是事實存在,不容否認的。

這是一種音韻學的現象,叫作“語流音變”。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

語流音變

語流音變就是某些字的聲調在語流中受到前後語音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的現象。

語流音變的種類分為同化、異化、弱化、脫落幾種,其變化是源于不同的語流情境引起的。這些現象是口語化的特征,也是方言在“書同文”統一下的個性保留。追根問底的話,還是音調值變化的發音合口性所引起的。

語流音變的發生,是不論語種、不論地域、不論民族,隻要字詞結構在發音中出現和口語不合的情況,就會發生,讓口語的輸出變得流利起來。

但是,這并不會影響到這個字本身的含義——包括内容含義和發音含義。

也就是說,不論這個字變調成什麼樣子,都是屬于特定語流下的特例,不會影響到它本身的發音标值。

而這些特定情況如果一再發生,就會被總結成為一種規律。這種規律的前提是什麼?是發生這一特定語流的情境,但是這種情境多,不代表這個發音就是正确的。

在現代,“不”字隻有一個發音,那就是“bù”,即使你去查詢“不定”、“不去”的拼音标注,依然是“bùdìng”、“bùqù”,和“不許”、“不同”是一樣的。隻不過在讀出來的時候,兩個四聲相連讓發音變得古怪拗口,不利于語流通暢,才會導緻音調發生改變,成為“búdìng”、“búqù”。而沒有發生通順阻礙的“不同”、“不許”則不會發生語流音變。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不”字就是一個四聲字,雖然你念成第二聲,這些産生流變的特例再多,也不代表“不”字的發音能夠認定是“bú”——即使在新韻下,我們将“不”字認為平聲,放在新格律詩的平聲位置并沒有偏差,但這也是一種語流音變下的妥協,不代表你就是正确的。

即使在格律詩中,還是得出現在後面那個字是四聲的情況下是吧?

注意——語流音變隻是特例,對語流音變的字妥協平仄認定,不過是格律要求不嚴格罷了,畢竟現在又不是唐朝,格律詩寫得好就能當官。

要是聯考還考格律詩,你看這會不會是個問題?你再多的狡辯也抵不過閱卷老師的一把叉。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

“不”字能否平聲入韻?

在新韻下,很多問題都寬松了,妥協了,那麼在語流音變下,“不”字入平聲韻不是問題。畢竟詩就是用來吟誦的,總歸還是要讀起來順暢。

但是我們要注意一點,這是在新韻下,也就是在會産生流變的國語環境下。

是以“野火燒不盡”不在這種允許範圍之内——你怎麼知道“不”字在唐音宋韻中會不會發生流變?如果會的話,為什麼“不”字會是個多音字?會有本身的平聲?

沒錯,“不”字在古韻中确實有入平聲的發音,但是這和我們現在把流變後的讀音歸入新韻平聲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不”字在古代本來就有三個發音,這三個發音有差别,意思上的差别較小,但在寫詩入韻的時候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重複一個要點,“不”字在今天日常隻有一個發音“bù”,我們用它入平聲是對新韻下語音流變的妥協。

雖然有些地方會标注它另有一個讀音“fǒu”,請問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我們寫文章、說話的時候用“不”字來代替“否”?沒有吧。偶爾在一些場合,人家問你意見的時候,你說“否”,不過就是借點古意來裝腔作勢,是以它的這個發音“fǒu”其實也隻能歸入古音。

而在古音中,或者我們平時能讀到的文言文和詩詞中,“不”有三種發音。

第一個,就是和現在的發音一樣,“bù”。在當時是不是會發生語音流變我不确定,不過按照人的發音生理功能,應該也會有流變,也可能發“bú”。但是不論是否變調,它在韻書中屬于入聲字,也就是說不管你怎麼念,這裡總是屬于仄聲。

随手舉幾個例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深”——“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公醉不醉,問取葛強知”——“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二個,就是“fǒu”,與“否”字相通。大家看“否”字的結構,不就是口中說不嘛。但是口中說不,不一定是真不。是以才會有“知否,知否”,才有“可否”,“是否”這些帶有疑惑性的組詞。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

“不”字這個發音出現最多的是在佛經、佛教用語中。如《少林寺》裡面,大和尚為覺遠點戒疤的時候,曾經問過一連串的“汝今能持否?”,其實就是“汝今能持不”的發音,但是當下電影字幕大多會用“否”字,是以算不得明證。不過《金剛經》中還有大段出現: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以思量不?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段經文出現了五個“不”字,前面四個都讀“fǒu”,隻有最後一個“不可思量”才讀“bù”。

第三個發音,也就是“不”字入平聲的關鍵所在。在表達未定的意思之時,它的發音為“fú”,屬平水韻“十一尤”部,也就是說與“樓”、“秋”這些字是押韻的。

是不是感覺很奇特?

這種發音的使用在唐前和唐詩中是大量存在的。其實個人以為,很可能是在唱經的影響下(具體見音韻學發展),這就是“不”字在表達疑問“fǒu”,也就是第二種發音時的變調。既和平時使用的“否”做出差別,又利于格律安排——在表達“bù”的時候入了仄聲,那麼就安排一個平聲發音,有利于詩歌的韻字安排創作。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

雖然這僅僅是猜測,但是創作變化,不就是這麼一脈相承而發生突變的嘛。

想想看,還有沒有這種将實詞變調的更适合方式,來表達否定、疑問的意思呢?不要說“嗎”、“呢”這些虛詞,它們本身沒有否定、疑問的意思。在字詞精煉的古詩創作中,這類虛詞完全沒有發展空間。而“不”字就不一樣了,可以明确表達出字義來,是以用在詩詞中,為了格律、吟唱創造一個發音的變調,有何不可?

咱們新韻下可以向語流音變妥協,古人就不能向改變唱腔妥協?要不然多音字都從哪裡來的呢?

這種發音雖然現在基本沒有了,是因為社會越來越精細化,多音字的使用越來越少,像這種會讓表達出現了解難度的字,都随着文言文的下台而消失了。

不過古詩中例子很多。非常明顯的就是這篇文章的标題詩句,出自白居易的《答蔔者》:

病眼昏似夜,衰鬓飒如秋。除卻須衣食,平生百事休。

知君善易者,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人間無所求。

這詩非常有意思,但是講詩不是今天重點。我們看第六句和第七句,兩個“不”字緊鄰,正好鮮明地突出了這兩個發音的不同。“問我決疑不”,處在第六句,是肯定要和全詩押韻的,是以必然是發“fú”音,與“秋、休、求”同押“十一尤”部。

“不蔔非他故”則是很明顯的否定意思,就是正常發音“bù”,而且即便從今天來讀,“不蔔”也不會發生語音流變。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

和此類似的還有陶淵明的“未知從今去,當複如此不”等等大量詩句,這裡就不一一例舉。

總的來說,在古詩中,當“不”字出現在句尾,不是讀“fǒu”,就是讀“fú”,至于具體讀什麼,就要考慮入韻的問題了。

這是一種為了吟誦出現的多音字變化,當然也可能在韻部總結之時,由方言收集入官方韻書中,有些地方本來就讀第二聲也未可知。

這其中的變化,來源,就是語言學專家的事情。咱們賞析古詩,知道“不”字的三個發音,知道在不同情況下,能夠平仄變化入韻,知道如何處理,就足夠了。

隻要不傻傻地因為國語語音流變,就認為“不”字會有“bú”這個發音,倒過來把唐宋詩中的“不”字平仄亂入,就已經超越了大多數人了。

這真不是國小老師會跟你講的問題。

是以你知道“不”字發陽平,沒有什麼好嘚瑟的。

因為這是錯的。

順便說一下,“陰平、陽平”的概念是到了元朝之後才有的,别拿去套唐詩宋詞。

“問我決疑不,不蔔非他故”——“不”字的平仄到底該如何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