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成年人的社交潛台詞之一:不回消息,就是最明确的答複。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給朋友發消息的時候,對方總是不回複你。

你等啊等,等到他發朋友圈,等到他在朋友圈曬生活,曬美食;還等到了他登陸遊戲,你們在遊戲中相遇的尴尬瞬間。

那麼,他為什麼不回你消息呢?

再比如:

當你跟朋友聊着天的時候,對方卻忽然消失了,隻剩下你一個人原地淩亂。

當出現這些瞬間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想:

“是不是我說錯了什麼話?不然他怎麼不回我消息了?”

“他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回我消息啊?”

“他一定是不喜歡我了,是以才不想跟我聊天。”

而如果你給喜歡的人發消息不被回應,這個時候你往往會腦補出一場大戲。

那麼,那些不回消息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為什麼别人不回消息,我們就會暴躁、焦慮?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01

對方不回消息,是什麼心理?

第一:不回複就是最直接的答複

心理學上認為,當人們遇到“無法處理”的問題或社交時,會下意識地選擇“逃避”,找個角落躲起來。

對于自尊感低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他們遇到問題并不是迎難而上,而是選擇最快的方式——逃離。

是以,當對方不回你消息的時候,說明他不願意跟你有太多的接觸和交流。

但是,他又不知道如何拒絕你。

總不能直接跟你說:“我不想和你聊天,你不要再給我發消息了。”

是以,沉默就是他最好的答複。

在社交中,沉默往往代表着許多含義。

情侶吵架時沉默,說明無力處理沖突,不想處理沖突。

當你說話的時候周圍的人沉默,代表周圍的人不知如何回應你,懶得跟你聊下去。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第二:跟你聊天時,感受到了“社交壓力”

有一些社交,往往會讓我們感受到一些“壓力”。

比如:

跟對方聊天時,你們的地位并不對等,聊天的狀态也不融洽。

他總是在傾訴,在訴說,将所有的負面情緒全都甩給你;而你的負面情緒,你的煩惱,他懶得聽你訴說。

在這種不公平的社交下,人們就會感到厭倦,疲憊,想要逃離。

是以,如果對方不回你消息,是不是你跟他聊天的過程中,讓他感到了不适?

再比如,長語音消息,也會給人造成視覺上的壓力。

相比較語音消息,人們更喜歡文字消息。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02

為什麼對方不回消息,我們就變得焦慮?

第一:我們的自尊心受到“挑戰”

心理學上認為,人們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外界給予的回應和評價。

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心是10分,那麼外界給予的回報就是7分,自我的自尊感則是3分。

隻有内心強大的人,才能通過增強自尊感的行為,弱化他人給自己的負面回報。

而當我們給别人發消息,卻得不到回應的時候。

大多數人,都會産生這樣的想法和焦慮:

“他幹什麼去了,讨厭我了嗎?”

“我哪句話惹煩了他?我沒說錯什麼話啊?”

“是我提出的要求太過分了嗎?”

“他不喜歡我了嗎?”

你們看,當們得不到回應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從自身尋找問題。

将所有的責任,錯誤,缺點,都歸咎于自己身上。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其實啊,這種焦慮現象的産生,就因為他人不回消息的時候,就是在給予我們“負面回報”。

舉個例子:

别人給我們的積極回報,正面回應越多,我們就越能夠從中感受到自我價值,感受到自己的自尊被重視。

反之,别人不回應或者給予我們過度負面回報,那麼我們的自尊感就會降低。

一個人的自尊感降低,就會陷入自我糾結,自我擰巴的狀态下。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第二:越是親密的人,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就越大

在所有的關系裡,并不是每個人不回你消息,都會對你造成影響。

如果對方是普通朋友,是同僚,或者是不怎麼熟悉的人,那麼你給他發消息得不到回應,很快就能自己調整過來。

“不回就不回吧,無所謂”。

但是,如果對方是你喜歡的人,是你特别好的朋友,是你的家人;你每次給他們發消息,都得不到回應。

這個時候,你心中的憤怒和暴躁,就會直線上升。

如果你愛的人不回你消息,那麼你心中往往會腦補出一場“宮鬥大戲”。

“他是不是外面有人了?”

“他不回我消息,是不是遇到什麼麻煩了?”

“他是不是出什麼事耽擱了,是以不回我消息?”

實際上,這些都是你自己腦補出來的。

心理學:不回你消息的人,其實是這些想法

當别人不回我們消息時,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做法,就是等待。

如果你忍不住,那就試着跟對方溝通,隻有建立良性溝通,才能緩解彼此之間的沖突。

當然,如果對方始終不回你消息,你就應該明白對方的心思。

強扭的瓜不甜,勉強的關系也不會持續下去。

今日話題:

你有沒有經曆過“不被回應”的關系?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