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頸動脈斑塊者何時需要吃他汀、阿司匹林?斑塊能否逆轉?一文讀懂!

近年來,中國人頸動脈有異常的人數呈顯著上升趨勢,最新的中國慢性前瞻性研究[1]顯示,有 1/3 的中國成年人有不同程度頸動脈粥樣斑塊,随着年齡增長,發病率越來越高,男性多于女性。

頸動脈粥樣硬化一般從青春期開始逐漸發生,40 歲後變得明顯,到了 60 歲,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斑塊。

讓我們一起看看頸動脈硬化及斑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是否有好的方法進行預防及幹預?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硬化,其危害是什麼?

頸動脈斑塊是頸部的動脈血管動脈硬化後,逐漸加重,進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逐漸加重就會形成斑塊。

頸動脈斑塊加重就會導緻頸動脈血管狹窄,血管狹窄就會導緻缺血,引起腦供血不足,甚至缺血性腦梗死。也就是說頸動脈斑塊隻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一部分。

頸動脈斑塊通過超聲就能發現,正常情況下,頸動脈内-中膜厚度(IMT)約為 0.8 mm ~ 1.0 mm。當其數值 > 1.0 mm 就被稱之為 IMT 增厚,當其數值 > 1.3 mm 則稱之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者何時需要吃他汀、阿司匹林?斑塊能否逆轉?一文讀懂!

動脈斑塊及狹窄示意圖

圖源:站酷海洛

大量研究表明,頸動脈斑塊更容易發生在頸動脈分叉及起始段,主要是因為這裡血流速度緩慢,脂質及炎性物質容易發生沉積,最終形成斑塊。

中國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2],50% ~ 75% 的缺血性卒中由頸動脈病變所緻,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2021 年發表在《美國心髒病學會雜志》(JACC)[3]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斑塊内出血的存在是卒中和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可見,頸動脈斑塊和卒中、冠心病有着密切的關系。是以,有頸動脈斑塊的患者應積極治療,預防卒中和冠心病。

頸動脈斑塊的分類有哪些?

分類一:根據斑塊穩定性

1. 易損斑塊

容易損傷,不穩定,容易脫落,這類斑塊破裂後形成血栓就會導緻急性腦梗死。

形成原因:各種原因導緻内皮細胞脫落伴有表層血小闆聚集、炎性細胞浸潤、細胞因子左右、纖維膜破裂、大脂質核心等等,都能引起易損斑塊形成,進而誘發急性腦梗死。

是以易損斑塊的篩查、診斷、治療對于預防急性腦梗死意義重大。

易損斑塊的特點就是表面不光滑、不規則形狀;超聲檢查提示低回聲或沒有回聲。

2. 非易損斑塊

穩定的斑塊,不易脫落,表面光滑,外形規則。超聲檢查示強回聲。

分類二:根據血管狹窄程度

根據狹窄程度,可分為

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2019 年一項荟萃分析[4]探讨了頸動脈斑塊的可調控危險因素,研究人員納入了 1962 年 ~ 2018 年的 76 項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 9 種危險因素與頸動脈斑塊的存在有顯著相關性:

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血症、高血壓、高尿酸血症、吸煙、代謝綜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其中 4 種危險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症)可使頸動脈斑塊的風險提高至少 30%。

所有的斑塊均需要治療嗎?

狹窄超過 50% 的,應在醫生指導下接受藥物治療;

狹窄小于 50% 的,沒有合并其他疾病,可以先通過健康生活來控制;

狹窄沒有超過 50% 的,但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等危險因素的,同時經過血脂檢查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2.6 mmol/L 的,需要服用藥物來控制;

狹窄程度超過 70%,而且有出現腦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手術治療。

無症狀易損斑塊:無論血脂是否異常,建議使用藥物治療,使 LDL-C

無症狀非易損斑塊: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即可。

有哪些治療手段?

1. 藥物治療 —— 他汀類及抗血小闆類藥物

(1)他汀類藥物 —— 最基礎

他汀類藥物是調節血脂藥,可以降低血液中 LDL-C。LDL-C 是斑塊脂質核心的主要成分,在降低之後,就可以抑制斑塊的生長。

且他汀類藥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代謝,使斑塊中脂質核心的密度變大,體積變小,讓斑塊變得更「硬」更結實,進而不容易破潰。

(2)抗血小闆藥物

當斑塊破潰時,抗血小闆藥物就會抑制血小闆聚集,避免激活纖維蛋白,進而預防血栓形成。

目前來說,若患者存在明顯的頸動脈狹窄(狹窄 ≥ 50%),一般應服用阿司匹林(75 ~ 150 mg/d);

若患者隻是存在一處或多處斑塊,但未導緻管腔狹窄,或雖有狹窄但狹窄程度

此類患者若具有以下 ≥ 3 種危險因素,且無法有效糾正這些危險因素時,則建議用阿司匹林(75 ~ 150 mg/d):

男性 ≥ 50 歲或女性絕經期後;

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壓(高血壓患者經治療後血壓

糖尿病;

高膽固醇血症(TC ≥ 6.2 mmol/L 或 LDL-C ≥ 4.1mmol/L 或 HDL-C

肥胖(體品質指數 ≥ 28);

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一方或雙方男性

吸煙。

另外,出血風險增加的患者(如正在使用抗凝藥、消化道出血病史、血小闆減少症等),在未糾正時應避免服用阿司匹林。

2. 手術治療 —— 頸動脈内膜切除術(CEA)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

絕大部分頸動脈狹窄都不需要手術治療,當狹窄嚴重到一定程度影響大腦正常血液供應,才需要評估後決定是否手術。常用的手術方法有兩種:

(1)頸動脈内膜切除術(CEA)

适應于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無創檢查狹窄 ≥ 70% 或血管造影狹窄 ≥ 50%;或沒有症狀但血管造影狹窄 ≥ 70%。

(2)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

即在頸部血管放支架,利用支架把狹窄的血管管腔給撐起來,與心髒冠狀動脈放支架是一個道理。

然而,以上的治療方式隻是醫療幹預,生活方式的幹預對頸動脈斑塊的預防很重要!

健康的生活方式調節有哪些呢?

不管頸動脈斑塊的狹窄程度有沒有超過 50%,都需要堅持長期的健康生活,才能有效的控制和延緩頸動脈斑塊的加重。

甚至可以說沒有頸動脈斑塊也要健康生活,這樣才能真正起到預防的作用,對于發現頸動脈斑塊的人,更應該健康生活。

合理飲食

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多吃粗糧,多喝水,低鹽、低脂、低糖。

戒煙、限酒

抽煙會促使冠狀動脈硬化,抽煙者的斑塊率明顯高于不抽煙者。少飲烈性酒。

适當進行運動鍛煉,睡眠要規律

可以進行快走、慢跑等溫和的有氧運動,但要循序漸進,因人制宜,不要超負荷運動,少熬夜。

對基礎疾病積極進行治療

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降低血壓、血脂治療。

定期檢查

特别是超過 50 歲的男性、絕經後的女性以及「三高」人士,建議每年最好查一次頸動脈超聲。

經上述積極治療後動脈斑塊可能縮小或消失嗎?

隻要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合理治療,部分斑塊可以縮小甚至完全消退。

ASTEROID 的研究[5],結果發現,經生活方法幹預及積極治療後 LDL-C 降低 53%,有 78% 的患者斑塊實作了逆轉。另一項名為 SATURN的研究[6]也發現,将 LDL-C 降到 1.6 mmol/L,冠狀動脈斑塊出現明顯縮小。

小結

總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重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加速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頸動脈斑塊的主要原因,對于頸動脈斑塊必須是預防為主。

已經發現的頸動脈斑塊,一般建議超過狹窄 50% 的時候需要吃藥,藥物以他汀和抗血小闆藥物為主,但應視具體而定。

緻謝:本文經 内分泌科主任醫師 崔家幸專業稽核

【注】

内分泌科主任醫師 崔家幸稽核意見:

頸動脈斑塊及頸動脈硬化是目前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目前的一個熱點。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陸有将近 2 億人患有頸動脈斑塊病,40 歲以上的成人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是 40%,60 歲以上老人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是 90%。

分類:臨床上,常把頸動脈斑塊導緻頸動脈管腔狹窄的嚴重程度分為四級,分别是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閉塞。

輕度狹窄,指頸動脈管腔内徑縮小不到 50%;中度狹窄,指頸動脈管腔的内徑縮小 50%~69%;重度狹窄,頸動脈管腔的内徑縮小 70%~99%;頸動脈閉塞,指頸動脈斑塊導緻頸動脈的血流完全閉塞不通。

研究表明,頸動脈内中膜的厚度每增加 0.1 mm,患心肌梗死的危險就會增加 10% 到 15%,患腦卒中的危險會增加 13% 到 18%。

危害:如果在頸動脈上發現了一個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那麼,全身其他部位的中小動脈,如冠狀動脈、腦顱動脈、腎動脈、下肢動脈等,可能都已經出現了類似的病變 —— 動脈粥樣硬化,或者都離發生動脈粥樣硬化不遠了。

意義:是以,防控頸動脈斑塊,不但能阻止腦中風的發病,同樣能降低和阻止冠心病、心肌梗死、腎動脈硬化、尿毒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截肢的發生和發展。

治療:頸動脈斑塊的防治應從病因入手,阻止穩定性斑塊向易損斑塊的轉化。同時要控制穩定性斑塊的生長,減輕頸動脈的狹窄程度,縮小斑塊。

治療要注重個體化的原則,頸動脈支架置入及内膜的手術治療不是正常的治療措施,要在多學科會診的指導下實施。

策劃 | 戴冬君

題圖 | 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檢視)

[1] Clarke R, Du H, Kurmi O, et al. Burden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7;24(6):647-656.

[2] 胡盛壽, 高潤霖, 劉力生, 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8》概要 [J]. 中國循環雜志,2019(3).

[3] Saba PS, Parodi G, Ganau A. From Risk Factors to Clinical Diseas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21 Mar 23;77(11):1436-1438.

[4] 冀茜. 頸動脈粥樣硬化可調控危險因素的荟萃分析及系統評價 [D]. 大連醫科大學,2019.

[5] Ballantyne CM, Raichlen JS, Nicholls SJ, et al. Effect of rosuvastatin therapy on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assessed by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osuvastatin o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derived coronary atheroma burden. Circulation. 2008 May 13;117(19):2458-66.

[6] 黃進宇. SATURN 研究解讀 [J]. 浙江醫學,2012(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