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傾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這有三個方面可以做好,不管對自己,或是身邊的人,都有莫大的益處。
如一位智者所言:
你們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
一、快快地聽
我們常說,要認真聽講。
那這裡,為什麼特意用“快”這個字呢?
快可以形象地告訴我們,聽的時候要跟上節奏,不要慢半拍,不要落後。
就像我們在練英語聽力一樣。很多時候聽不清楚,就是沒有跟上說話的人的速度。
講的人已經在講下一句了,我們還在想着上一句的某個單詞是什麼意思。
結果後面的沒聽清楚,前面的也沒搞明白。
是以,在聽的時候,不管是一對一的對話,或是我們聽演講,聽講道,都要快快地聽。
跟上對方的節奏,不要慢半拍,更不要走神。
十年前我在南京讀書時,有一次和同學到河南遊玩。
原本以為隻是單純的遊玩,沒想到我的同學在商丘有分享、教育訓練的任務。
一開始由他和另外一位當地的老師分享。後面他們邀請我也參與分享。為我配置設定了兩場分享的任務。
當時的我沒太多的經驗,知識儲備也很有限。
懷着忐忑的心開始分享。但沒想到,慢慢地,講着講着就漸入佳境。
為什麼不是越來越緊張,而是越來越自信?
原因在于聽衆的回報。
當你看到講台下,一群聽衆帶着渴慕的态度,手裡拿着筆記本記筆記,會場沒有任何雜音,且常常以微笑和點頭贊同的狀态回應講員,就自然而然充滿自信,越講越有勁了。
當我們快快地聽,跟上講話的人的節奏,不僅自己可以很好地明白對方講話的内容,同時也是對向我們分享話語的人,很好的鼓勵。
二、慢慢地說
有時候我們在分享,演講或與人交談時,狀态比較緊張,就容易越講速度越快。
講話速度太快并不是好事。
像中國好聲音裡的主持人華少,播音速度快得離譜,看着嘴皮子很厲害,但其實沒有什麼好處。
因為主持人在播報的是贊助商的廣告。講話速度快得連内容都聽不清楚,贊助商聽了會開心嗎?
慢慢地說話,對己對人,都有益處。
慢慢地說,對自己而言,有兩個益處。
一是讓自己的表達更清晰一些。
慢慢地說,才有可能做到抑揚頓挫,有輕重緩急。
二是讓自己的思路更清晰。
說話太快,大腦的思考跟不上嘴巴的表達。腦袋還沒想清楚要說什麼,嘴已經說在前面,就容易言語混亂。
而表達稍慢一些,就可以更好地邊思考邊表達,說話就有更清晰的思路。
慢慢地說,對聽衆而言,也有兩個益處。
一是聽衆可以聽得更聽清楚。
學英語學了好多年,但是聽力一直都不好。聽慢速的英語,基本能聽個大概意思。但如果看國外電影沒看字幕,完全不知道在講什麼。因為速度實在太快了。
雖然聽中文我們沒這方面的問題,但如果講話太快,還是會讓人有些話聽不太清楚,影響交流。
二是讓人聽得不累。
聽語速快的人說話,即使全程都能聽清楚,但為了能聽清楚,就必須加倍地集中精神去聽。如果長時間以那種狀态聽,人就很容易疲勞。
是以,于己于人,我們都要學會娓娓道來,和風細雨地分享。
三、慢慢地動怒
前陣子我家兒子被我教訓了一頓。
原因是兒子有隻塑膠的玩具飛機,但當時大寶沒有在玩,而是他妹妹拿在手上玩。
小孩就是這樣子,别人不玩他也不在意,别人隻要拿他的玩具,他立馬就要搶到手裡才罷休。
這大概就是人最原始的占有欲吧。
是以兒子不肯讓他妹妹玩,一定要搶到手上。
我和他講了好多次,先借妹妹玩一會,他還是不肯,硬是搶到自己手上。
結果,塑膠飛機一扯就斷掉了。
我的怒火一下子就被點燃了,開始要揍兒子。
我媽媽就緊張得把我拉住,一直說小孩還不懂事,别要太和孩子生氣。
平靜下來後細細想來,确實如此。
人的身上帶着罪性,從小就懂得自私,說謊,嫉妒,驕傲……
應該要教導孩子懂事,但是在怒火之中,很難有效地教導孩子。
還是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慢慢教導,并且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當人遇到自己看不慣的事情,或是被人冒犯時,立刻将怒火發作起來,往往會導緻不好的後果。
遇事不僅要三思而後行,也要三思而盡量不要發怒,慢慢将怒火引導開來。
可以試着多深呼吸,多換位思考,多從自己的角度尋找原因。
是我哪裡有問題,導緻了對方會這樣對我?
慢慢地發怒,盡量少發怒,對自己對人,都有益處。
結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耳朵離不開聽人說話,我們的嘴巴離不開向别人表達我們個人的觀點。
我們在與人交流或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沖突。
如何控制好情緒,控制好自己的怒火,決定我們是成為一個與人和睦相處的人,或是不受人喜愛的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
北易的葡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