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奇|紅箋小字惹人憐:極為珍貴的張愛玲《色戒》手稿真迹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傳奇 | 紅箋小字惹人憐:極為珍貴的張愛玲《色戒》手稿真迹

張愛玲《色戒》手稿真迹。

張愛玲(1920-1995),原名張煐,原籍河北省唐山市,中國現代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色戒》構思于上世紀50年代,到了80年代才發表。張愛玲說,這個小故事曾讓她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不知不覺30年就過去了。而這部小說,不過兩萬多字,平均一天兩個字。但是她說,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1943年,張愛玲認識了當時月刊《紫羅蘭》的主編、作家周瘦鵑。

五月,張愛玲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

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

七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此後張愛玲在《雜志》、《萬象》、《古今》等刊物發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作品。

張愛玲的小說,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叙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作者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

張愛玲小說的語言,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大量的運用比喻、對照、反諷、色彩描寫等手段。如在《沉香屑·第一爐香》裡她曾寫到:

薇龍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綢旗袍,給他那雙綠眼睛一看,她覺得她的手臂像熱騰騰的牛奶似的,從青色的壺裡倒了出來,管也管不住,整個的自己全潑出來了。

這是一段以熱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潔白美麗的絕妙描寫。這樣的描寫既通過讀者的視覺來讓人感受到喬琪的色迷心竅、蠢蠢欲動的形象,又表現了薇龍的竭力自持卻又虛榮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鎖記》裡,她寫道:

她到了窗前,揭開了那邊上綴有小絨球的墨綠樣式窗簾,季澤正在弄堂裡往外走,長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縫裡去了,哪兒都鑽到了,飄飄拍着翅子。

這是人物處于陰沉壓抑的環境中,愛情終歸破滅的情境。沒有大段的鋪張描寫和渲染,文字精練動人,卻将那種傷感表現的非常深入,自然靈動。

張愛玲自稱:

我甚至隻是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争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争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肆的。

1961年,夏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作者發掘并論證了張愛玲、張天翼、錢鐘書、沈從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學史地位,影響深遠,尤其對張愛玲倍加推崇。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著名作家白先勇說: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著名女作家王安憶說: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是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将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後再還給小說。

1995年9月8日夜(中秋節),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矶西木區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去世,骨灰撒于太平洋,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張愛玲《色戒》手稿真迹超清欣賞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 心遊萬仞 精骛八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