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豔紅:在生命的“搖籃”裡,用教育叙事記錄孩子的自主成長

每個人内心或許都有一座花園:花園裡或繁花似錦,或草木茂盛,一年四季,各有風景,萬物安然。蘇州高新區實驗幼稚園教育集團(以下簡稱“實幼”),便有一個這樣的花園。花園一角,恬靜的身影,翻土、施肥、修剪、養護……時而駐足凝望,時而俯身思索。一種生命,百種成長;一種成長,百種綻放。以“搖籃”文化為依托,總園長蔣豔紅專注于營造“搖籃”裡的教育新生态:“一百個孩子,有一百個世界,教育的使命就是用愛、用心守護每個孩子,尊重孩子的獨特個性,發現和挖掘每個孩子的潛能,靜靜地等待,提供适宜的支援,讓每一個生命閃耀屬于自己的光芒。”當“搖籃”裡有了光、有了感覺、有了思維、有了想象、有了探索,孩子們獲得了足夠的力量和滋養,才能在自主成長中綻放生命的美好。

蔣豔紅:在生命的“搖籃”裡,用教育叙事記錄孩子的自主成長

釋放自然生長的力量

審美展現着一個人的素養,同理,教育進階的表達是看這所幼稚園的審美品位是怎樣的,每一位教育者能否從審美的高度去設計和規劃園内的每一寸空間,讓孩子沉浸其中,發展自我,決定了教育的高度。在實幼,所見、所聞、所感都能成為生命成長的審美基因和文化基因。以分園禦園為例,以淺色為背景,設計者大膽地在造型結構以及色彩選擇上做“減法”,努力營造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精緻而不奢華的具有審美氣質的園所環境。

籌建禦園之初,蔣豔紅希望從文化的角度和審美的高度去構想新園的風格、色調和空間功能的定位。“幼稚園首先要打造的是一個‘搖籃’,它是生命成長的初始場域,應該如家一般舒适、溫暖、富有情感,還能給生命以關懷,在溫度與品味中傳遞一種美學風格,給孩子以美的啟發,帶去更多由美而引發的愛、善意和智慧。”在她眼中,建設“搖籃”文化應該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追随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征,讓生命綻放光彩。是以,禦園基于兒童立場、博物思維對環境進行總體規劃,讓環境充滿“童性”“遊戲性”。孩子們在這裡可以感受自己,也看見他人。

蔣豔紅:在生命的“搖籃”裡,用教育叙事記錄孩子的自主成長

色彩是環境給人的第一印象,色彩色調的定位直接決定着審美品位的高低,而每種色彩在人的眼裡都有不同的審美價值,需要教育者做出取舍和搭配。基于禦園凸顯的“自然與科技”元素,實幼最終選擇了低飽和度的薄荷綠、橘粉,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色彩堆砌,并較多地以白色為主基調,充分運用留白的理念,讓教師和孩子在這個空間更好地去豐富、去創造,給未來的環境創生留出更多的可能性。建立的濱河園也采取同樣的理念,主色調為紅、白、灰,凸顯“生活藝術”以及孩子對藝術的追求和熱愛。“生命最好的狀态,就是活出美感和力量”,蔣豔紅盡力挖掘生活中的美,并通過各種方式向孩子傳遞美,共同感受美帶來的力量。

大自然是最有生命力的,因為季節、氣候的不同,每時每刻都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實幼希望喚起孩子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積極地親近自然,與自然互動。由于禦園是建立園,相對于其他分園有着更為豐富和多元的自然資源,比如樹木、沙地、泥地、山坡等。在有限的空間裡,實幼緻力于規劃、設計不同的自然空間,以釋放兒童自然生長的力量。為充分展現開放性、互動性、靈活性、挑戰性,實幼為孩子們打造了可以靠得近、走得進的自然空間,因地制宜地為孩子們塑造了“微地形”遊戲空間:利用草坪的凹凸地勢形态打造山坡、涵洞、索道等遊戲場景,讓自然環境變得更有層次,吸引孩子流連忘返;變“灌木叢”為“感官公園”,栽種氣味、顔色、形狀各異的植物,不斷催生着孩子的感官體驗;變“雨水溝”為“雨水溪流”,放養蝌蚪、小金魚、泥鳅等水生動物;提供各種種植工具、捕撈工具等,鼓勵孩子自由觀察、發現探索、寫生拓印、分享交流,讓孩子在有限的空間裡與大自然充分互動,願意去探索自然,感覺自然和環境之間的關系。

“這些舉措真的可以讓孩子釋放天性。雖然孩子的表達并不會那麼深刻,但是我相信每一次活動後,當你真正走近孩子、傾聽孩子的内心,一定會感受到孩子鮮活而靈動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會一點一點向外迸發。”現在隻要有時間,蔣豔紅便會邀請教師一起去看孩子們做遊戲。觀察孩子們的表現,聆聽孩子們的聲音,會讓他們興奮不已、感動不已,進而感受和了解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釋放的生命力。

蔣豔紅:在生命的“搖籃”裡,用教育叙事記錄孩子的自主成長

從教師叙事向兒童叙事轉變

蔣豔紅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蘇州,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大自然成了他們最為寶貴的遊戲場。在田野間嬉戲、在小河旁打水仗、在棗樹下掄竿打棗……用當下“課程遊戲化”的理念來看,他們那代人是真正在大自然中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這也成為蔣豔紅人生記憶中的珍貴體驗。她清晰地記得,那時礙于自己是女孩子,很害怕成為長輩眼裡的“瘋丫頭”,是以不敢跟其他小夥伴玩成人眼中的危險項目。随着年齡的增長以及學業負擔的增加,玩耍的時間沒有了,“野長”的環境沒有了,曾經成長的自然空間更是不斷被“吞噬”。這些許的缺失,使童年在她心裡留下了遺憾。

而老師,作為優雅而智慧的使者,卻在童年時期滿足了她對女性最初的認知和期待:青春陽光、性格活潑開朗、衣着服飾大方得體、言談舉止優雅親和、講課條理清晰……“童年的快樂時光、老師的知性優雅、幼稚園裡的純真無瑕都是我對美好的向往和對童真的期盼,期盼着有機會重享童年;期盼着有一天長大後成為老師那樣的人,在溫馨的環境裡和孩子們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帶着這份美好和期盼,蔣豔紅将教書育人作為人生使命。她深知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有不同的需求,教育者需要懂得孩子們的内心需求,讓孩子們的生命成長在原有基礎上不斷疊加,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蔣豔紅:在生命的“搖籃”裡,用教育叙事記錄孩子的自主成長

在實幼,她以“老園帶新園”的發展模式、以“搖籃”文化為核心引領,緻力于讓每一個孩子在搖籃裡積聚生命成長的力量。秉承這種樸素、堅定的想法,全體教師在新的起點上,再次開始認識兒童、研究兒童的工作,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記錄“搖籃”裡幼兒自主成長的故事。“這是實幼辦園之初就在嘗試的事情,也成為我們未來一如既往要去堅守的一項重要工作。”蔣豔紅說。

什麼是“教育叙事”呢?“教育叙事”是一種言說方式,一種表達方式,更是實幼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園所内的牆面上、拐角處,一處布展、一幅挂畫、一牆創作、一段成長故事……随處可見孩子生命成長的足迹和曆程。“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起點和攀升點,每一段經曆都是他們的人生坐标”,通過教育叙事,蔣豔紅希望教師能和孩子一起在“搖籃”裡創造一個又一個故事,生長智慧,培養良好的精神品格,持續地開發“生命圖景”。慢慢地,“搖籃”裡的教育叙事有了新的追求、新的基調,開始從教師叙事向兒童叙事轉變。教師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回到孩子的生活場景中,傾聽孩子的表達和感悟,讓孩子在被看見、被傾聽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信心、成就感和歸屬感。在“提升參與度—增強感受力—豐盈表現力—獲得自信力”的循環中,孩子的自我覺知逐漸發展。

曆經多年實踐,教師從觀念到行為有了實質性改變,能關注和捕捉不同孩子的收獲和體悟,也在“關注兒童的生活與經驗,追随兒童的興趣與需要”中提升了專業能力,傳遞了教育智慧和情懷。

蔣豔紅:在生命的“搖籃”裡,用教育叙事記錄孩子的自主成長

激活上司力需“授權”和“賦能”

在實幼發展的過程中,蔣豔紅努力讓“老園賦新能”、讓“新園亮新高”。在她的号召引領下,幼稚園近30年來從一所園發展到現在的濱河園、禦園、金山園、何山園四園。每一位集團成員都以“1+1+1+1>4”的集團思維方式引領行動實踐,提升了上司力,增強了創新力,建構了一園多區、協同共進的園所發展格局。“以前,每所幼稚園都是分園思維,可是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方式,讓幼稚園從一園四區的分園模式轉變為集團園所模式,既讓分園有各自的特色,形成獨立的個體,又能把獨特之處做亮、做強,将四園的能量合一。”蔣豔紅堅定地說。

管理是一門充滿藝術性的學問。秉持新時代幼教集團的發展使命和共同願景,蔣豔紅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效能,她确立“條塊并舉、縱橫貫通、統分結合”的集團運作體系,跨園所形成決策層、管理層、創造執行層的組織架構。同時,尊重每個園所的發展曆史、尊重師幼、尊重教育創新,因園制宜地發展園區文化特色,以“一園一特色”“一組一能量”“一班一世界”“一師一氣象”“一童一成長”為建設目标,推動集團内各園品牌共建,形成教育内涵發展的強大文化合力。

對于如何睿智地管理園所,蔣豔紅有着自己的考量:“要先想清楚幾個問題,比如為什麼要管理?怎麼管理才會更好?傳統的管理模式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标?相比管理,‘上司力’更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問題。‘上司力’則是為一個組織賦予動力和方向,激勵着一群人因為共同目标努力,決定着一群人行動的品質。”作為集團的“領頭雁”,她認為激活上司力最核心的就是“授權”和“賦能”,“授權”可以給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讓團隊釋放自身的能量、智慧和熱情,去激活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動能,讓園長、中層幹部、教師自由生長、彰顯個性。“賦能”首先應該實作“自我賦能”,修煉深刻的洞察力、前瞻的規劃力、果斷的決策力、持續的創新力,以教育人的情懷為百姓謀劃優質的教育藍圖;其次還要有“願景賦能”,一個賦能型的上司應能與團隊眺望同一個方向,引領團隊中的每一個細胞迸發強大的自我生長力量,建構起共生共長的教育新生态。

家園合作,是一場雙向奔赴。家長是幼稚園的重要合作夥伴,這一特殊而龐大的群體不容忽視,也蘊藏着豐富的資源。在實幼,家園合作的核心是通過家園雙向互動,來引發家長的自我覺知,同時提升教師的家長工作能力。教師積極引導家長與書本對話,汲取理論知識;與專家對話,擷取智慧教養的經驗;與名師對話,學習教育藝術;與其他家長對話,共享育兒經驗。在與書本、專家、名師、其他家長的積極溝通和互動中,提高家長育兒水準,使家園對話成為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分享、互相成長的智慧碰撞過程。

蔣豔紅:在生命的“搖籃”裡,用教育叙事記錄孩子的自主成長

随着辦園規模的擴大、幼兒人數的增加,特殊兒童的數量也在增長,蔣豔紅看到了這些特殊孩子的需要以及家庭的無助。“有效地實施融合教育,能夠讓更多的群體接納特殊需要兒童,給這些孩子一個更開闊的學習場是以及情感交流空間,最大限度地影響和改變這些孩子和家庭。”針對特殊兒童的需求,蔣豔紅組織實幼積極申報區級“融合教育資源中心”,推薦骨幹教師參加省級特教教師專業教育訓練;主動接收集團内8位特殊兒童進入資源教室活動,并初步探索出集團資源與全園資源“雙向共享”模式。目前,實幼的融合教育工作重心在逐漸向“從有到優”過渡。“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需要的幫助也是不同的,需要想清楚融合教育的終極目标是什麼”,蔣豔紅深知應回到融合教育的出發點來審視特殊兒童的成長需求,應回到學習活動的真實場景中去發現特殊兒童的困難和障礙,有針對性地給出幫助,讓他們能夠回歸普通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打造自然生态資源,探索更為适宜的課程,建構良性的融合教育生态,把特别的愛給特别的孩子,才能讓“搖籃”裡的教育更有溫度。将成長當成一座前行的路标、一曲铿锵的旋律,蔣豔紅試圖描繪心中理想的教育樣态,體驗“拔節般”的成長,也期待愛的種子,在這沃土中生根發芽。

— END —

來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年3月刊第3期,原标題《蔣豔紅:用兒童叙事書寫搖籃裡的教育情調》

文 | 本刊記者 王妍妍

設計 | 朱強

統籌 | 周彩麗

視訊推薦:

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教育家》發起的第二屆“尋找大國良師”公益活動近日啟幕。活動分為三部曲:

1.征集“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

2.出版《大國良師的樣子》叢書

3.推選“大國良師”

活動截止至2022年底。依據評選标準及參與要求,推選出10位“2022大國良師”,授予“大國良師”稱号,每位“大國良師”将獲得主辦方提供的成長獎勵基金10萬元(稅前)。

2021年11月—2022年6月,開展“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

征集要求:參與活動的教師,撰文講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成長故事。以第一人稱撰文,體裁為叙事散文,字數在1000字左右。要求故事真實感人。文章擇優刊發《教育家》雜志、《教育家》雜志新媒體、學習強國等平台。

參與方式:在“光明教育家”App“尋找大國良師”專題頁面送出申報表及教師自述的“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申報表及“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需同步送出)。如僅參與“大國良師的成長故事”征集活動(不參與“尋找大國良師”活動),将文章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文章中注明學校、姓名、聯系方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