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丢三落四,大腦總“掉線”?當心!這些行為在損害你的記憶力!

你是否留意到,伴随着父母年紀的增長,他們經常會出現說了上句忘下句,忘記某些人名字或者某些事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剛剛發生的事情一轉眼就忘了。

甚至于我們自己,也偶然會出現大腦“斷片”和“失憶”的狀态,例如拿着手機找手機,接了個電話之後突然忘記自己該幹嘛了,常常自黑來一句:“老了……老了……”

你可能也有這樣的經曆,各種熬夜,不到十二點堅決不睡覺;加班到通宵,睡前還要玩一會手機,不玩手機感覺都對不起這休息時間……

(圖檔來源:giphy)

這些行為其實都在損害我們的記憶力。

神經系統的調節非常複雜而精細,就像汽車的油門與刹車會随着路況的不同随時切換運作。

白天需要工作和學習,保持旺盛的精力,大腦需要猛踩油門,這個過程需要交感神經的支配,保持足夠的大腦興奮度。

夜間,大腦需要開啟休止符,踩下刹車,讓大腦充分的休息、清潔、滋養和賦能,為次日的工作和學習做好準備,這個過程需要副交感神經的支配。

由于各種原因導緻的作息不規律,就會擾亂大腦神經系統的調節過程,就好像汽車的油門刹車失靈一樣。白天缺乏應有的精力和注意力,而晚上又缺乏應有的困意和睡眠驅動力。難免進入一種“晚上不困,早上不起”的人生囧境。

大腦的運作節奏老是踩不上點兒,就像再好的汽車如果不正确的使用,抛錨在路上就在所難免了。大腦的慢性損害,自然會影響到記憶力、注意力等大腦的進階功能了。

長期慢性的大腦損害,特别是在老年階段,還會增加老年癡呆的風險[1]。

此外,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時間變得過度的碎片化,這個過程也會導緻頻繁的任務切換,損害注意力資源和工作記憶能力,導緻做事的時候經常心不在焉,丢三落四,大腦經常“掉線狀态”。

在我們正常老化過程中,記憶力也會衰退。那麼為什麼在人體老化時,記憶力也會跟着衰退呢?

我們先将記憶比喻成一個浩大檔案系統,我們大腦中颞葉深部的結構-海馬體就像能夠存取資訊的大硬碟。每天從外界汲取的各種資訊,經過分類加工,标記後儲存在大硬碟裡。當需要這些資訊時,随時可以提取出來使用。

随着年齡的增長,大腦的各個腦區也會跟着老化,就像計算機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長,工作效率有所下降也難以避免。在一定範圍内,對日常工作生活影響不大的記憶力減退,經過提示可以馬上想起,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記憶力注意力減退,屬于增齡相關的生理現象,完全不必過度擔心,也不屬于疾病的臨床診斷範疇[2]。

但是有些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不屬于上述的“良性”記憶力減退。這種非“良性”的記憶力減退可能是癡呆的早期征象。癡呆的病因中最常見的就是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這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全球每3秒就會産生一位認知障礙症患者[3]。

(圖檔來源:soogif)

随着人口老齡化,AD會成為每個家庭都需要面對的挑戰。

當我們身邊人,尤其是60歲以上老人出現下述症狀後,家屬和親人不能輕易地以為那是正常的衰老導緻的記憶力衰退,應該尋求專業的醫學幫助,明确是否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

瞬間遺忘:最為典型的就是前一秒做過的事,後一秒就忘了,經過提示,也完全沒有記憶,但卻對很久前的事情記憶深刻;

表達障礙:大腦功能的嚴重損害,會影響到思維、了解和表達的過程。患者可以表現為詞不達意,語無倫次和不斷重複,思維混亂等;

定向障礙:搞不清時間和地點和人物關系,甚至發生走失和迷路導緻意外風險[1]。

對于阿爾茨海默病,醫學界目前并沒有有效的逆轉和治療方式。預防和治療時機前移是全世界公認的有效手段。可以通過早發現、早幹預來将癡呆對生活品質和壽命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并通過提前預防,來推遲或降低罹患老年癡呆的可能性。

多用腦

我們常說的腦子長時間不用會鏽掉,是有一定道理的。建議平時多訓練大腦,如讀書、交友、下棋和聽音樂,多培養各種興趣和愛好等。

充足高品質的睡眠

規律高品質的睡眠對記憶力的保護至關重要。大量的資訊的存儲加工和鞏固,需要在睡眠中完成。是以保證睡眠,确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我們大腦修複。

飲食健康

大腦的工作需要健康的原材料作為能源。營養均衡,種類豐富,科學加工的飲食方式,是保護大腦的基本法則。

最後,戒煙戒酒和多運動也是大腦健康必不可少的。

随着年齡增長,一定程度上的認知衰退不可避免,但豐富的人生閱曆可以彌補衰老帶來的損失。如果發現大腦功能衰退的程度與年齡不符合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尋找病因,以免贻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特約作者:徐昊| 神經外科醫生科普大V

審稿專家:王春雪|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長雲. 老年健忘是否年齡在作怪[J]. 社群, 2003, 000(020):42-42.

[2]李娟, 崔曉宇. 記憶老化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及風險因素研究進展[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 19(011):1121-1123.

[3]王華麗, 于欣.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學現狀[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6(6):358-360.

[4]葉民. 阿爾茨海默病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實用老年醫學, 2017, 031(005):402-406.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