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種毀滅性的力量,在中國的這個地方創造了世界級的奇觀 | 耿華軍

文章轉載自“格緻論道講壇”

身為中國人,

我們可能并沒有那麼充分地認識到中國之美,

也沒有認識到美的背後還能帶給我們多少收獲。

耿華軍· 星球研究所創始人

格緻論道第52期 | 2020年5月24日 北京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重新發現中國之美。

為什麼是重新發現呢?

因為身為中國人,我們可能并沒有那麼充分地認識到中國之美,也沒有認識到美的背後還能帶給我們多少收獲。

以我個人為例,我在2016年創辦了星球研究所,開始從事地理科普。我們團隊中的許多成員都是地理地質科班出身,但我個人不是,是以這四年對我而言,也是自己重新認知中國的過程。

在這四年時間裡,我主要有三重收獲。

第一重收獲:真知

已完成:10% //////////

第一重收獲是真知。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的秋?

文學家眼中的秋是傷時感懷的,地理學家眼中的秋卻是一場能量總動員。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陽光垂直照射的區域會從赤道往南移動,這時北半球所收到的能量就會顯著減少。

▲ 秋分到來示意

CaliforniaAcademy of Sciences

從天文學意義上來講,這時北半球的秋就到來了。這時候落葉植物會收到能量減少的信号,它們決定收縮戰線,抖落身上的葉片,但是葉片如果白白地丢掉就太可惜了,是以還要回收其中的能量。

怎麼回收能量?

植物們會把葉片中的葉綠素進行分解,分解之後橙黃色的胡蘿蔔素和黃色的葉黃素就會顯露出來,是以葉片就會變成黃色,在我們眼中就會呈現出金秋的景象了。

還有一些落葉植物,在分解回收能量的過程中會産生新的色素,比如說花青素。花青素在偏酸性的細胞液中會呈現紅色,是以我們又看到了紅葉。

▲ 圖源:星球研究所

落葉植物可以通過回收能量來生存下去,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怎麼辦?

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非常弱小,它們往往無法抵禦寒冷,隻能逐漸枯黃死去,但是它們早已将能量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種子。

小小的種子可以抵禦寒冷,甚至可以存活數十年的時間,待來年春暖花開,又是一株蓬勃的生命。

兩年生還有多年生的植物會将能量轉移到地下,在地下形成變态根、變态莖。大家常吃的洋芋、胡蘿蔔、洋蔥、蕃薯等等都屬于這一類植物。

▲ 圖源:星球研究所

多年生的木本植物會更加下血本,它們會把能量注入到包裹種子的果實中,形成各種各樣的水果,一方面可以吸引動物來幫它們傳播繁衍,一方面也給人類提供了很多美味。

大家不僅可以觀賞到植物的顔色,又可以收獲種子、根莖、果實等。這些東西本質上來講就是植物在轉移能量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個個能量儲存罐,而當人類獲得這些儲存罐的時候,就是我們所稱的秋收了。

能量的減少也會促使動物們抓緊時間瘋吃猛長,去貼秋膘。

以貼完秋膘的候鳥為例,它們的體脂率有的會達到50%以上,比人的體脂率要高很多。就是這樣的體脂率才能支撐它們長途跋涉,飛越幾百上千公裡,甚至飛越喜馬拉雅山,在秋天中國的天空上,形成幾個大型的候鳥通道。

是以,能量驅動了秋季,田地間碩果累累,大地變色,動物們瘋吃猛長,候鳥們振翅高飛。它不蕭瑟,不寂寥,它是一場元氣滿滿的能量總動員。

說完美麗的秋我們再來說中國的貧困問題。

2011年,國務院扶貧辦劃定了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區加起來相當于國土面積總和的15%。我們可以把這些地區了解為中國最窮的15%。截止到2017年年底,中國3000多萬的貧困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人就居住在這片土地上。

中國已經改革開放了40年的時間,而他們卻被高速的經濟增長排除在外,繁華與他們無關,現代生活與他們無關。很多人就會有疑惑,是因為他們懶惰?還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

事實上都不是,是因為他們所生存的環境。

舉一個例子,在中國南方的喀斯特地區,在雲南、貴州、廣西、重慶等地,地表上分布了大量的可溶性岩石,當地降水又比較充沛,岩石遇水會發生溶蝕,會形成峰林、峰叢、石林,還有地下的溶洞、暗河等景觀,地貌學上稱它們為喀斯特地貌,或者說是岩溶地貌。

這張照片是貴州清鎮市的一條暗流河,地下的河水非常多,突然從一個崖洞中沖出來,形成了一個瀑布。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景觀,是喀斯特地貌給我們帶來的美景。

但是喀斯特也可能是制造貧困的罪魁禍首。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這些地方降水充沛,但實際上卻很難存住水。

喀斯特地區很多地表有很多孔洞。這些孔洞就像無底洞,會把這些水全吸走,地面上就存不住水了,進而引發幹旱。另外,流水被吸走的同時還會帶走土壤,土壤流失後地面上就缺少耕地了。

這張照片是廣西大化縣的一個峰叢窪地。這塊地方殘留了一些耕地,一些土壤,當地人就在這裡開墾梯田。一圈一圈的梯田被當地人稱之為龍卷地。

▲ 都安瑤族自治縣隆福鄉

當我們把鏡頭拉得更高,我們會發現整個大地都是這樣的景象,到處都是坑坑窪窪,支離破碎。可以想象在這裡生存是非常艱難的,是以我們把這種貧困稱之為喀斯特式貧困。

是以我們眼中的“美麗”很可能是當地人的“艱難求生”。

不管是喀斯特式貧困也好,還是能量總動員也好,這些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正确地認知世界,這就是我的第一重收獲——真知。

第二重收獲:家國情懷

已完成:30% //////////

我的第二重收獲是家國。

同樣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雲南。說到雲南就會想到很多美好的詞:“彩雲之南”、“風花雪月”、“四季如春”等等。實際上這些景象的背後,以地理視角來看,是一場時空大折疊。

首先是空間的折疊。

這是雲南的衛星圖。從這張衛星圖可以看出雲南西部溝溝壑壑很多,它從西北一直到東南方向散開,類似百褶裙散開的裙擺。

6500萬年前,印度洋闆塊和歐亞闆塊發生碰撞形成了雲南西部。大地被擠壓變形,然後就隆起了一系列山脈,就是雲南的橫斷山區。玉龍雪山、大家熟知的梅裡雪山,都屬于橫斷山。

這張很獨特的照片一邊是海拔5000多米的玉龍雪山,一邊是海拔2000多米的麗江古城,高差3000多米卻可以同框出現。

這個照片反映了雲南的一個特征。我們借用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概念,原來相對平坦的雲南二維的空間,被擠壓折疊變形之後,更加立體化、三維化。

這個三維的世界可以承載更多豐富的景觀,我們熟知的世界級景觀——三江并流,以及很多很多的高山峽谷都是在雲南出現。

除了空間的折疊,雲南的時間也被折疊了。

這張圖是雲南的氣候類型分布。雲南南北大概900多公裡,卻有7個氣候帶、氣候區。這樣的變化相當于把海南島一直到黑龍江的氣候變化壓縮到了一個省裡。

如果具體到一座高山上,你會發現從海南島到黑龍江的氣候變化被壓縮在一座山上,被壓縮在高差僅僅幾千米的範圍之内。這種豐富的氣候類型、密集的氣候變化會對生靈的繁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說在冰期來臨的時候,其他地方的動植物因為抵禦不了寒冷,可能會大量地死亡,但是雲南的動植物卻可以通過短距離的水準遷移和垂直遷移,找到一個相對宜居的避難所生存下來。這樣雲南就可以保留許多遠古時期的孑遺物種。

另外一方面就是雲南空間的折疊會形成很多相對封閉的小的生境。這些生境有利于産生新的物種,既有新物種又有很多古老的孑遺物種,雲南就成了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

空間的折疊和時間的折疊對人類也有很大的影響。

這張照片是雲南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叫奕車人。女性的服裝非常特别,穿的叫扭裆褲,類似于現在的緊身褲。

但是這個哈尼族還有支系。雲南西部的橫斷山是南北走向,同時也是一個民族遷徙的走廊,可以利用南北走向的山地來遷徙。在遷徙的過程中,如果人們在這裡定居下來,就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演化成為一個民族的孕育所。

雲南就成為了一個民族孕育所。實際上中華民族56個成員,有26個适居雲南,是以雲南就成了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區。

是以什麼是雲南?雲南是一場時空大折疊,它是一場時空大折疊所創造的多彩人間。這就是地理的魅力,地理可以讓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更熱愛自己的家鄉。

我們一方面有這種熱愛,另一方面也要為家國中的一些問題保持憂患意識。我要舉的關于家國的第二個例子是羅布泊。

大家都知道羅布泊是幹旱荒涼的一個死亡地帶,但在曆史上它并非一直這樣。

羅布泊位于新疆塔裡木盆地的最低窪處,四周是天山山脈、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山脈中發育的河流會向低窪處彙聚。這裡曾經形成過一個超級大湖,最大的時候面積曾超過1萬平方公裡。

這是什麼概念?現在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大概是4000多平方公裡,對比一下我們就可以想象當時羅布泊水面的浩瀚。

這張照片是南美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非常美的景觀。因為條件類似,是以有可能在羅布泊的曆史上也曾出現過這樣的景觀,能看到這樣景觀的古人一定會非常震驚。

大約5000年前,西方歐羅巴人的一個分支 —— 吐火羅人遷移到了這裡。這支人在這裡定居,開辟農田,養殖牛羊,用牛皮做皮靴,用羊毛織成氈帽。這就是氈帽,這個氈帽的樣式非常時尚。

上面這張圖是著名的小河公主,因為她出土在小河墓地而得名。可以看到小河公主的穿着:頭戴氈帽,腳穿皮靴,中間還穿着短裙。這是一個非常時尚的打扮,這種衣着美學即便放在現在也不會過時。

但是距今3500年前,吐火羅人的文明突然消失了。之後大概到了西漢時期,另一個古國又出現了,叫樓蘭。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樓蘭又消失了。

很多人會猜測吐火羅人消失和樓蘭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有人認為是外敵的入侵,還有人猜測是鼠疫,其實最關鍵的原因是自然環境的惡化。

羅布泊是一個相對脆弱的生态環境,這個環境受外面的影響非常大。當氣候稍微變幹變冷的時候,上遊的來水就會減少,影響到當地的生存。

另外一個原因是人類在這裡的活動,比如大量砍伐胡楊木,破壞了當地環境之後,這裡的環境就很難恢複。無法恢複之後,人類就隻能遷出,是以這個文明就消亡了。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生态的惡化會讓任何一個文明都變成一件文物。

羅布泊隻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特殊的典型極端案例,更大一點環境也一樣會面臨生存的危機。如果不善待自然,有一天我們也會變成文物,未來的考古學家會指着我們說:“你看,這批人的文明就是因為當年自然環境惡化而消亡的。”

這就是我的第二重收獲——家國情懷,它既會讓你特别熱愛這片土地,同時又對這片土地充滿憂患。

第三重收獲:人生

已完成:60% //////////

第三重收獲要落到我自己個人身上,這個收獲就是探索中國地理對人生的啟發。

同樣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九寨溝。九寨溝在2017年的時候發生了七級地震,當時很多人擔心九寨溝會不會是以消失掉,但專家們會知道,九寨溝本身就是多種毀滅性力量創造的結果。

第一種力量是冰川。

▲ 圖源:星球研究所

冰期來臨時,九寨溝發育了大量的冰川,冰川在大地上會切出寬厚的冰川谷。九寨溝有三條溝,這三條溝基本上都是冰川的塑造。九寨溝最大的湖泊——長海,也是冰川遺留下的一個冰碛湖。

第二個力量就是地震,還有重力作用引發的崩塌、泥石流等等。

照片中是諾日朗瀑布。它是怎麼形成的?是兩側山體崩塌之後的物質在這裡堆積,最後形成了一個直立的崖面,水流過來就形成了這樣的瀑布。

像藍寶石一樣的熊貓海最開始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後來因為堰塞物質的沖擊反而把它的面積擴大了,就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第三個力量是流水。

九寨溝也分布着大量的可溶性岩石。流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蝕之後,鈣質會随着水流沿途沉積,沉積到湖底的樹木上,就會形成鈣華。鈣華上面又會生長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微生物的群落會有不同的顔色,水就會呈現出很多種顔色,再加上周圍植物燦爛的顔色,就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色彩非常絢麗的九寨溝。

可以看到,九寨溝就是由這些冰川、地震、崩塌、泥石流、流水等這些作用共同合力創造的一個像藝術品一樣的景觀。

是以我們得到一個啟發,一切磨難皆是修煉,一切毀滅皆為創造,同時你的人生也是這樣的,這是探索地理對人生的啟發。

是以我總共有三重收獲:真知、家國、人生。

永無止境的中國地理探索

已完成:80% //////////

我僅僅探索了四年而已,中國近現代的科研工作者和地理學家對中國地理已經探索了一百多年的時間。

說到中國的地理學家,可能很多人都叫不出幾個名字來,但多數人都知道明代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對我們來說,中國古人在幾千年時間裡對中國地理的認知,和現代中國地理學家這一百年的探索完全無法同日而語。這一百年的收獲是翻天覆地的。

這位照片中的地理學家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是活躍在一百年前的地理學家,名字叫張相文。

1909年,他創辦了中國地學會。中國地學會就是現代中國地理學會的前身。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秦嶺淮河是中國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線這個概念并不是很早就有的,而是在1924年的時候由張相文正式提出的,距今也就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 青藏高原 青藏科考

這張照片是我們在冰川上進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科研工作者。

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大概是在40年前。也就僅僅40年的時間,我們才第一次對青藏高原有了系統性的認知;第一次知道了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強了東亞季風;第一次知道了印度洋闆塊和歐亞闆塊的碰撞塑造了中國的三級階梯。

這些認知都是我們在這短短的時間内得到的。我們作為中國人卻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國的原因之一是我們的認知不足。還有很多科學的認知還沒有轉化為大衆的認知,需要向大衆去普及,這些需要我們去做更多的科普工作。

中國人不了解中國還有第二個原因,因為這一百年是我們中國最為劇變的一百年。

我們這一百年需要幹什麼?我們這一百年需要拯救民族危亡;我們這100年需要解決溫飽問題,需要解決發展問題,需要去賺錢緻富,是以出去旅遊也是走馬觀花型的。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會發現我們走過了溫飽階段以後,我們的需求更高了。很多人會意識到要重新認識中國,用科學的方式,用地理的視角去探索中國。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和我們這代人的時代機遇。

為什麼這麼講?

我們從一百年的尺度來看,現代中國的這一百年是藍色星球上最大規模的地表塑造事件,沒有之一。我們建了非常多的基礎設施去連接配接全國,公路、鐵路、港口、橋梁、航空等各種各樣的網絡;還有前所未見的各種超級工程,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還有最大規模的城市崛起。

這樣劇變的現代中國,我們這代人正在見證,正在親曆。

這樣劇變的中國,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記錄。

再從一萬年的尺度來看,一萬年以來,我們創造了最為燦爛的華夏文明,我們建設村莊,建設村鎮,建設農田,建設許許多多的城市,許許多多的曆史文明遺迹還在大地上曆曆在目。

這樣燦爛的華夏文明,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記錄。

從6500萬年的尺度來看,6500萬年以來,印度洋闆塊和歐亞闆塊的碰撞,塑造了我們現在三級階梯的格局,塑造了華夏的山山水水。這次碰撞基本上是數億年以來這個藍色星球上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我們擁有全球最多的極高山,擁有全球中低緯度最大的冰川活動中心,擁有作為亞洲大江大河源頭的亞洲水塔。

這樣的華夏山水,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記錄。

是以我們又有了一個宏大的願景:我們希望有一天,要将中國的雪山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國的江河看遍;有一天,要将中國的城市看遍。

這就是今天我和大家的分享,重新發現中國之美。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