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闆泉中小·家校共育】心理健康小知識

呵護成長 從“心”開始

國小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于身心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國小生很容易産生不健康的心理,導緻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排除國小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小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闆泉中小·家校共育】心理健康小知識

1.智力正常。

2.情緒穩定,心境愉快。

3.反應适度,行動有序。

4.樂于交往,人際關系和諧。

5.自我意識良好,個性品質健康。

6.良好的社會适應能力。

總之,心理健康即無心理疾病和具有進取發展的心理狀态。

國小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闆泉中小·家校共育】心理健康小知識

嫉妒:當别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洩内心的嫉妒。

狹隘: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了解别人,對小事也耿耿于懷,愛鑽牛角尖。

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别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幹的動作當作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失落:國小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将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産生了失敗感。

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别人,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這種自卑嚴重影響自己的情緒。

叛逆:國小生正處于成長過渡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大人的監護。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衆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國小生産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

【闆泉中小·家校共育】心理健康小知識

國小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長的失衡。

2.家庭教育的誤區。

3.學校教育的誤區。

4.社會環境的影響。

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怎麼辦?

【闆泉中小·家校共育】心理健康小知識

學生可以這樣做

1.了解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

2.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3.擁有一個偉大的夢想,設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學會自我控制,克服誘惑,活在現實當中。

5.學會舒緩、舒解憤怒、低落、憂郁、厭倦的情緒。

6.對自己要時常鼓勵,增強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8.注意鍛煉身體,展現朝氣活力。

9.學會思考,養成積極進取的學習生活态度。

10.淨化自己的心靈,追求平和的心境。

家長可以這樣做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夫妻關系會讓孩子更好地學習父母的優點,感受到穩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圍,提高他們面對問題的信心。父母之間和諧的關系也對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尤其是未來的親密關系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提高孩子未來生活的幸福指數。

傾聽孩子說話

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常跟孩子聊天,把說話的機會多留給孩子,讓孩子敞開心扉,盡情表達自己,不做過多評判。特别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長。當孩子說話時,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最溫馨的。

寬容與限制都重要

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限制。過分寬容則陷于溺愛,過分嚴格則破壞親子關系。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的,寬容孩子與限制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不沖突,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鼓勵誇獎有方法

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強,如果父母隻因為孩子獲得好成績而誇獎孩子,會讓孩子覺得取得好成績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績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來控制的,是以孩子會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誇獎他做事情的過程,往往會讓孩子更有動力繼續去努力做事。

親近大自然,融入社會生活

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放學後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裡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讓孩子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親近大自然。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體驗不同的學校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 策劃 | 闆泉鎮中心國小新媒體中心

| 編輯 | 林美霞

| 審稿 | 闫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