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人說:“月圓則虧,水滿則溢。”
當一個人抵達頂峰的時候,就不得不下坡了。想要避免這一現象,就要懂得“留餘地”,讓自己一直有進步的空間。
可是,貪婪的人,卻總是希望占山為王,過着居高臨下的生活。
比方說,秦始皇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派人去尋找仙藥,結果耗費了錢财,也無功而返。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被秦二世毀掉了。
是以,真正聰明的人,在以下四件事上,留有餘地,不會做盡。

02
第一,話不可說盡,要留回旋的餘地。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抛一片心。
如果話說得太多了,把内心的一切,都掏出來給人看了,還對天發誓,那麼就把自己逼到了絕路上去了。要是說到的,做不到,反而會被人恥笑,自己也變成了不講信用的人。
看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走到愛迪生的實驗室裡,想要認真學習。年輕人拍着胸口說:“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愛迪生反問:“那麼,你用什麼器皿來盛這種溶液呢?器皿是不是也會被溶解?”
年輕人啞口無言,隻能低頭認輸。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很有彈性的。是以,人們發明了“應該、也許、可能、下次”之類的詞語。如果你能夠利用好這些詞語,那麼犯錯了,還有機會改正,做不到的事情,可以推脫,錯過的東西,也能找回來,完不成的任務,還有下一次機會。
所有咄咄逼人的說話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所有斬釘截鐵的話,都要考慮清楚,要切合實際;自相沖突的話,一開口就說錯了。
03
第二,事不可太完美,要容下一些瑕疵。
我的一位同僚,專門給上司寫材料。
有一次,他寫好了材料,讓我看看,有哪些地方要修改。我認真看了一下,發現了三個病句。
第二天,上司拿到了材料,讀了一遍,然後找到寫材料的人,指出了不恰當的地方,還做了标記。
我再一次拿起材料看,發現三個病句,始終都在。我問:“為什麼不及時改正?”
同僚說:“有些錯誤,需要反複論證,展現集體的水準。”
一語驚醒夢中人。人與人交往,要懂得謙卑,要讓别人有發現錯誤的機會。如果一件事非常完美了,那麼你就有些“自高自大”了,并且會讓比你高一級的人,顯得尴尬;更有可能,我們做了片面的判斷。
事實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會完美,有瑕疵,是理所當然的。正如維納斯的美,恰好是因為斷了一個手臂,才凸顯出來。
在國外,有一位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他雕塑了大衛像。在雕像落成的時候,有官員指出,鼻子太高了。米開朗基羅走到雕像前,輕輕敲了幾下,鼻子就矮了一點點。頓時,博得了陣陣喝彩。
保留瑕疵,才是做人的高明之處,也是自己可以進步的空間。
04
第三,人生要有遺憾,别拼命追求完滿。
《菜根譚》裡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做人,如果能夠主動退步,說明他有很高的情操,懂得謙卑。
如果想要毀掉一個人,那麼就拼命讓他追求完美。比方說,有些女人,想盡辦法讓自己變美,花了很多錢,整改自己的外表,還買了很貴的衣服和化妝品。結果卻因為整改太厲害,失去了自然的美,臉部變得僵硬無比。
一個人不管多努力,也會留下遺憾。聰明的人,把遺憾當成美麗,然後就非常滿意地過完了這一生。
俗話說:“東門不開西門開。”如果一個人在一條路上走不通了,那麼就換一條路。之前留下的遺憾,可以被另外的成功取代,如若不然,那就是一條道上走到黑。
春秋時,孔子曾經想做官,20歲開始為魯國的委吏。雖然他治理有方,但是不受重用。後來,他先後去了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會見了很多的官員,也和君主對話,但始終沒有成為大官。
可是,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通過教學來傳播自己的思想。後人認為,孔子是一個政治家。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延伸出了“父母官”的稱呼,到現在,我們還在用。
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反而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樣想的話,人生就一直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05
第四,福氣不可以一個人獨享,要與别人分享。
晉朝時期,有一個叫“顧榮”的官員,他和朋友一起吃烤肉。
一個仆人,站在身邊,饞得直流口水。顧榮看到後,把自己的烤肉分了一部分,給仆人吃。
大家都笑話他,怎麼可以和下人做朋友呢?
在永嘉之亂時,顧榮到處避亂,一路上都被吃烤肉的仆人關照,真正展現了患難與共。
很多人,在得意的時候,會有不可一世的樣子,把所有的人,都不放在眼裡。對于比自己低一級的人,還做出了碾壓的行動。
有一個詞語,叫做“随喜”。也就是說,把自己的福氣,分給别人,福氣會成幾何式增長。
古人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個人享福的同時,也意味着災禍會來臨。是以,把福氣分出去,人就遠離了“最高點”,災禍就遠離了。
06
詩人孟郊說過:“深山必有路,絕處總逢生。”
世上并沒有絕路,隻是很多人,把話說盡,把事做絕,把好處占盡,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如果你感覺無路可走了,那就退一步,很快就能絕處逢生了。
如果一個人到了頂峰,那麼他主動下坡,也是上坡。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