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15萬網友圍觀的“天宮課堂”噓聲一片,評論區讓我差點走不出來

前段時間,第二期“天宮課堂”終于開課了。一直很期待的常爸,得知小小常學校會組織他們觀看後,更是興奮不已。

在這之前,小小常在課外書上看到“牛頓第一定律”時,還問我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物體保持靜止可以了解,但為什麼還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态呢?

記得常爸上學的時候,這些内容都是被老師以一句“這些都是考點,一定要背下來”帶過的,基本談不上了解。而這次,終于有真人給示範了!

那在天宮課堂上,航天員老師們是怎麼示範的呢?

冰dundun沿着被抛出的方向直線且勻速前進。

盡管空間中依然有重力,盡管這個實驗還稱不上完美,但已經極大程度接近牛一定律所描述的“理想狀态”。

那天我剛回家,小小常就興奮地跑過來說:“冰dundun在太空中真的沒有掉下來!牛頓第一定律是真的!”

看着他眼裡的星星,我真心羨慕現在的孩子所享受的頂配教育資源。

不僅僅是我,微網誌上有不少家長都有相同的感受:

“為啥我小時候學不好實體?可能是因為接觸這種科普的機會太少了。”

“當年課堂上怎麼都想象不到的現象,現在實作了!”

在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航天員用中文給中國的孩子講解科學基礎理論,這種激發孩子求知欲的“沉浸式課堂”彰顯的不僅是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更展現了強大的國家實力。

但讓我意外的是,評論區裡卻有大量對“天宮課堂”不以為然的評價:

“跟普通人一點關系都沒有。”

“跟我們平民沒啥關系!”

這些評論,乍一看有些不解,仔細一想,又忍不住心生感慨。

說實話,某些程度上,我挺了解這些網友的,因為在很多人眼裡,普通的大人不了解這些也不影響什麼,而對普通的孩子和家長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應該是“做題、刷題、考高分、上個好大學”,而這些實驗雖然好玩,但看着也不跟應試挂鈎嘛。

至于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的培養,好是好,但普通家庭嘛,還是先算了。

的确,從表面上看,“天宮課堂”确實無法直接幫助孩子提升校内成績。但别忘了,“考試”隻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看似多餘,但它們能給孩子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好成績,并且還是孩子步入社會以後,決定他成功和幸福與否的因素。

求知欲,它看不見、摸不着,但對我們普通的平民來說又格外重要。

它并不是富裕人家的奢侈品,而恰恰應該是我們每個孩子都要有的“必需品”。

“他常花很多時間跟我談科技和太空”

2021年,貝索斯辭去亞馬遜CEO,引起一片嘩然。

但讓人更驚訝的還在後頭:離職後15天,貝索斯就登上了航天器進入太空,成為第一批平民太空旅客。

這是因為,太空飛行是他畢生的夢想。

這一切起源于阿波羅11号登月那一天。那一年貝索斯5歲,正在外公的農場過暑假。

看到貝索斯對阿波羅11号登月感興趣,外公花了很多時間,耐心地和貝索斯講解太空知識,“以及所有他感興趣的東西”。

這極大地激發了貝索斯的求知欲,對太空的探索一發不可收。他不僅成就了強大的亞馬遜帝國,還成立了公司,造火箭。

(作為《星際迷航》的死忠粉,貝索斯參與了拍攝,實作了做一個外星人的願望。右為貝索斯)

那股勇于冒險、不斷前行的精氣神兒始終與貝索斯相生相伴。他說:“我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不是财務上的富有,而是一個有愛的家庭。他們培養了我的好奇心,并且鼓勵我做夢。”

寶貴的求知欲,不僅意味着突破創新的可能性,對于應試教育來說,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關于這一點,一對普通的中國農民夫婦,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

“我不懂,但我要支援他”

2016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一個中國小夥子在講台上發表了演講,成為哈佛史上第一個做畢業講演的中國人。

這個小夥子叫何江,來自湖南一戶農家。

他的母親國小都沒畢業,但非常注重孩子的學習。何江與弟弟每天放學後,母親都會在一旁陪着他們學習。

母親并沒有讓兄弟倆拼命刷題,而是要求他們朗誦當天的課文。讀完,還會一起探讨書裡的内容。

除此以外,母親還經常要求哥哥給弟弟當小老師,還要兄弟倆交流學習心得。

讓何江記憶猶新的是,隻有高中學曆的父親非常重視讀書。不管白天農活有多累,晚上他都要雷打不動地給何江和弟弟讀睡前故事。正是這些故事,在點燃兄弟倆學習熱情的同時,也讓他們意識到讀書有多麼重要。

在家長們普遍認為,隻有補習班和輔導老師加持孩子才能取得優秀成績的時候,何江的父母用他們的耐心引導,潤物細無聲一般,幾乎沒有花一分錢,讓兄弟倆始終熱愛學習。

我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始終讓他們保持對學習的熱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學方法。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求知欲,把學習視為“不得不做”的事情,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又怎能持之以恒地寒窗苦讀呢?

更何況現在考試的内容越來越靈活,如果沒有求知欲的驅動,僅靠死記硬背,無法把所學的知識内化,實作認知更新,很可能連答題方向都找不對。

而一個有求知欲的孩子,會認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并且會主動了解課本背後的人物、故事,以及如何應用,答題時也就能遊刃有餘。

是以,求知欲,就是孩子品嘗知識樂趣的第一步。

但是這樣寶貴的東西,卻往往并沒有得到家長的足夠重視,而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被父母扼殺了。

保護孩子的求知欲,等于握住通往未來的鑰匙

《貧窮的本質》裡有一句話:

“窮人會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産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

書裡舉了兩個例子。

非洲有一項調查顯示,童年時得過瘧疾和沒有得過瘧疾的人,收入差距在50%以上。4美元買一個蚊帳,孩子得瘧疾的機率就會下降30%。但是,非洲貧困家庭很少會買蚊帳,即便得到了免費蚊帳,也會把蚊帳改成婚紗,穿在身上。

貧窮的人延遲滿足能力較弱,隻關注目前那些能立即獲得回報的事情,很少做長期投資。

非洲貧困家庭抱着孩子來醫院看病,護士給他們發放免費的糖補劑、鹽補劑,告訴媽媽,“孩子喝了就好了”。但是媽媽并不滿意,她們認為隻有用上抗生素或手術的醫生才是負責的。

貧窮的人,缺乏必要知識和資訊,常常做出錯誤判斷。

資訊匮乏,追求及時滿足,導緻人們陷入貧窮陷阱,一代代地窮下去。

那些嘲諷“天宮課堂與普通人無關”的家長,其實已經犯了這兩方面的錯誤。

追求及時滿足:認為“天宮課堂”不能提分就沒用,卻看不到激發孩子求知欲能帶來更長遠的收益。

資訊匮乏:不了解“天宮課堂”的具體資訊和教學技巧,盲目抵制,讓孩子失去了一次寶貴的激發學習興趣的機會。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自己一邊忙于讓孩子上各種教育訓練班,唯恐哪一科落後于人,一邊親手關上孩子求知欲這扇門的時候,正在截斷孩子進步的通道。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求知欲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它如此重要,又與生俱來。作為父母,我們千萬要珍視和保護孩子的奇思妙想與“十萬個為什麼”。

文章最後,也來簡單跟家長總結下我們究竟該如何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吧。

01用孩子了解的東西,給孩子講明白

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如果遇到孩子不懂的概念,該如何給他們解釋呢?是含糊帶過,還是用書本中的定義來照本宣科?

顯然,兩種方法,都不能讓孩子做到真正了解。

曾經有一個父親,在給兒子講霸王龍故事的時候,看到書裡寫着“霸王龍有20英尺高,頭有6英尺寬”時,是這樣講的:“這意思是,如果霸王龍站在我們家前院,他的頭就能伸到窗戶高度,但卻伸不進去,因為它的頭太寬了,擠不進窗戶裡。”

“用現實生活裡的東西解釋抽象概念,用講故事替代教學”。這一招不僅讓兒子有了概念,同時也成就了他的事業。

這個孩子就是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世界知名科學家理查德·費曼。多年後,他用“O型環示範實驗”,讓人明白了太空史上最大慘劇“挑戰者号航天飛機失事”的原因。

02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父母當然不是萬能的,求知若渴的孩子,總能觸及我們的知識盲區。

如果孩子的問題,我們恰巧不知道答案,那麼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我也不會”。勇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可比敷衍孩子強多了。

當然,更好的方法是帶着孩子求助網際網路、圖書館或者相關人士,一起來尋找答案。這樣的探索過程,孩子不僅知道努力會有結果,也會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

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集思廣益,針對一個問題,一起來探讨可能的答案。這樣,能夠讓孩子在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結論,而不是被動接受。

03幫孩子建立作品意識,及時回報

有作品意識,就是讓孩子在學習某個東西時要想着“我要利用這個知識完成什麼作品”。有這種認知,會讓孩子有非常清晰的學習目标,主動尋求資訊,并力求完美。

比如,孩子在學習英語,不妨設定一個作品任務:把某段英文翻譯後發到朋友圈;或者做成一段講解視訊,發到網上。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得到的正面回報,會大大提升孩子的價值感,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學習。

如果你沒有時間也不會技巧來引導孩子激發求知欲,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他們找些優質的學習資源。因為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我們擷取知識的通道大幅增加,成本卻大幅下降。很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價格極低甚至是免費的。

最後的最後,我還想跟像開頭一樣認為跟自己“普通家庭”沒關系的人說一句——

現實世界不是烏托邦,總會有各種不完美。作為大時代中的小個體,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抱怨,而是要學會最大化利用當下的資源,為自己和孩子謀求更好的未來。

我們可以窮,但不能敷衍;我們可以沒有知識,但不能沒有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沒有高起點,但不能沒有未來。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在教育上敏感、積極、三觀正的父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