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萬物皆顯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便為清明。

清明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是以得名。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因清明而得名,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國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節具有獨特的融合魅力,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是寒食節,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曆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大緻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又因與上巳節時間接近,不動聲響中也将其拉入共和體,逐漸形成我們今天熟知的清明節。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習俗

清明祭祀,源于寒食節。中國人無時無刻不含有一顆感恩之心,無論掃墓,還是祭祖,都是感恩的展現。寒食禁火,清明新生火,這與掃墓不約而同都象征着辭舊迎新,是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清明至,思故人,掃墓祭祖,思親念友,敬上幾杯酒,又有多少話能與地下人說?可真是,草萋萋,雨綿綿,清明含淚祭奠;行緩緩,路漫漫,凝眸缭繞清煙;憶深深,思拳拳,難忘故人容顔;情切切,語千千,訴說此生挂牽。感恩是對過去最好的懷念和感謝。看着小小的墳墓,我們站在外頭,看着裡頭,雖仍是感傷,卻也多了一分釋懷與慰藉。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清明上墳多去郊外,在祭奠祖先之餘,順帶欣賞明媚春光,作為一種調節悲傷情緒的方式。踏青也是清明必不可少的風俗。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又被稱作踏青節的清明,是尋春逐鸢的美好時節。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怎能不郊遊?北宋陳颢有詩,“ 莫辭盞酒十分勸,隻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農事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種瓜,船裝車拉。”的農諺。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适宜季節,人們紛紛挽起袖子,卷起褲管,下田搶晴播種早播。大江南北、長城内外,到處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可謂是“清明恰逢農忙時,割麥隴上布谷聲。彩雲忙挂半邊天,不知是晴還是雨。春收農忙雨紛紛,漫山遍野盡綠蔭。”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美食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青團

自古以來,中國人過節都是有講究的,這個講究具體展現在“食”之一字。寒食有禁煙火的習俗,後演變為清明之日,不動煙火,隻吃冷食。或是将對故人的懷念融入,又或是将踏青所見美景采摘,清明的美食格外誘人。附上幾件,讓大夥一飽眼福。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艾粄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蒿子粑粑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馓子

将美食入肚,不覺又到了清明的尾聲重新點燃寒食禁去的煙火,在清明,新生的火種,又将紅透大地。

讓我們不負春光

珍惜每個今天

讓我們心懷感恩

昂首笃定向前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