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昔日低矮棚戶區 今朝經濟增長極

作者:天津經開區一泰達

窗外,3月底的一場春雨淅淅瀝瀝,敲打着玻璃。站在寬敞溫暖的房廳,67歲的王建明不時擡頭仔細盯着天花闆,使勁眨眨眼。

  “你就放心吧,屋頂牆壁都不會漏雨。咱都住進全和園社群五年了,再也不是頭頂跑老鼠,屋裡飛蚊蠅,夏天進蒸籠,冬天睡冰窖的西于莊。”過往的難捱,被愛說笑的老伴兒田軍紅調侃成“順口溜”。老王邊笑邊搖頭:“我這一下雨就惦記往屋外掏水的‘老毛病’得改改了。棚戶區改造了,苦日子一去不複返,等着咱的都是好日子!”

  如果說,棚戶區是髒亂差的代名詞,曾經是天津市内六區面積最大的棚戶區——僅64萬平方米的土地上蝸居着1萬多戶、3萬多位居民的西于莊片區,居住環境之糟可謂無人不知。1955年,王建明出生于此,全家五口擠在一間十多平米小屋裡。若是生活的“緊巴”,尚可因一家人平凡卻溫馨的小确幸而幸福感“爆棚”,但一場場或大或小的雨,着實讓他打小便養成“憂患意識”。

  “您聽過一段相聲嗎: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西于莊是‘三級跳坑’,雨水從大馬路倒灌進來,要說路面積水一寸,胡同裡就得一尺,家裡可能會超過半米深。任憑我們在屋門口放上擋闆、沙袋,都擋不住雨水往屋裡灌。再加上平房都是黃土壘的,雨稍微下大點,全順着房頂、牆縫漏進來,像進了水簾洞一樣,我們全家老小拿着鍋碗瓢盆往屋外掏水,就跟‘抗洪搶險’似的。要說雨下一宿,那就甭睡了,幹脆也别掏水,咱人的速度趕不上雨速。趕緊把吃的轉移到炕上,看着家裡其餘的物件泡在水裡、漂在水上。趕上大暴雨,炕頭都淹了。”都說天津人人會說相聲,王建明也帶着老天津衛素有的樂觀和幽默。

  上世紀八十年代,“西于莊”三個字像個“魔咒”,誰家姑娘都不願嫁過來。但彼時25歲的小田認準同歲的小王人品好、有上進心,但西于莊的條件惡劣、落後,着實讓沉浸在新婚之喜的她猝不及防。“就跟嫁進動物園一樣,屋頂上、下水管裡來回跑耗子,特别是晚上動靜大,吵得人整宿睡不着。院子、胡同蒼蠅蚊子到處飛,再看屋裡更全:蟑螂、螞蟻、蜈蚣、潮蟲……還有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蟲子。”經年累月,每每聽田軍紅有口無心的碎碎念,丈夫總用“加倍對她和孩子好”來回報妻子的支援。而“什麼時候咱也能住進樓房?”成了他們苦中有樂的日子裡最大的期盼……

  棚戶區是曆史欠賬,也是城市傷疤。絕不允許在高樓大廈背後還有貧民屋!

  “西于莊要拆了,這次不是嚷嚷,市委市政府下決心動真格了。今兒剛開完拆遷動員會,我被大夥選成居民代表,咱是真有盼頭了!”2013年12月20日——盡管時間已過去近十年,但老兩口永遠記得這天傍晚,田軍紅飛一般沖進家,迫不及待地宣布好消息。随後動遷幹部上門,幫助各家量身定制搬遷方案。選房、簽約、看房、拿鑰匙、裝修……老兩口一氣呵成,“我們都六十歲了,盼着能早搬一天是一天!”

  棚戶區改造,紅橋區是任務量最多的,占全市總量近一半。搬遷之好和動遷之難,經曆拆遷全過程的居民代表田軍紅最清楚:棚戶區多是條件困難的低收入群衆,紅橋棚戶區得加上“更”字——特困戶多、違章戶多、糾紛戶多……各種想得到和想不到困難。但無論是先行改造的西于莊片區,還是自2017年起全市實施市區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或是紅橋區自加壓力,增加團結村、郭家菜園等7.51萬平方米的額外棚改任務,她和鄰居們聽到最多的,是1300餘名紅橋幹部挂在嘴邊一句“再難也得拆,一切以人民為中心,不怕老百姓占便宜!”在紅橋區迎難而上、多措并舉下,終有了2019年11月1日提前并超額完成73.77萬平方米、3.33萬戶棚改,超15萬居民受益的成果。

  春日和煦映照着和苑街。街邊、社群裡桃花、玉蘭盛開,樹枝上竄出新芽,環衛車将寬敞街道的舊塵一掃而空,曾經棚戶區的居民們,如今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感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到。“出電梯一拐就是我家,您看看20多平米的大房廳,這是8平米的廚房,多豁亮,我再帶您看衛生間,5平米,不用擔心停水,終于能痛快洗熱水澡了。空調、熱水器、洗衣機,家裡嘛都有,就跟做夢一樣!”通過視訊聊天,王建明興緻勃勃地帶記者參觀老兩口居住的90多平米兩房間,“讓我回想起2017年5月12日,搬進新家的第一天,我們倆也是從這個屋轉到那個屋,轉啊轉啊,看呀看呀,每個角落都不知看了多少遍,心裡那個美。”

  “剛搬來時,醫院、學校、菜市場等生活配套基本齊全,住了五年,如今更完善。比如公共汽車,剛搬來時隻有367路一趟,現在增加到四條線,四通八達。門口又新開好幾家銀行,超市開進小區裡,衛生院的藥品也越來越全……好日子都是黨和政府給的,我們要永遠感黨恩、跟黨走。”老王也是名老黨員,他加入社群志願者,除平日巡樓、負責垃圾分類等外,還“認領”社群7名獨居、孤寡、殘疾老人,入戶照料。眼下他又和老伴兒投身戰疫一線,在社群大篩中做志願者,引導居民有序排隊。和所有“出棚入樓”的居民一樣,對新生活充滿期待。

  紅橋區通過棚戶區改造釋放出3000畝土地資源,其中部分用于建設新學校、新公園、社群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家食堂、菜市場等,同時陸續挂牌出讓多個重點地塊,吸引大項目好項目落地生根再發芽,它們正在成長為紅橋區乃至天津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繼續譜寫津城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今晚報記者 史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