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過渡期》絕對是看了讓人恐婚的韓劇之一。
改編自漫畫,第一季豆瓣評分8.0分,第二季豆瓣評分7.5分。

不得不說,韓劇真的很會拍。
單集20分鐘的小短劇,很戳心,很寫實。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隻有家長裡短,照樣看得人郁悶甚至窒息。
1、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童話故事裡,最後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沒有一個童話故事講過他們婚後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女主滿懷期待地踏入婚姻,發現婚後生活跟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甚至連老公都變了。
第一季女主婆婆過生日,前一天晚上女主就跟老公來到婆婆家。
買好所有東西,定好鬧鈴,第二天一早就起床給婆婆做早飯,本來老公說好一起做的,但是早上老公又不願意起床了。
女主一人忙活了一早上,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連句感謝都沒有。
連小姑子都沒有替婆婆煮過海帶湯,新媳婦就得忙活一早上。
第二季又到了婆婆生日。
這一次女主因為工作原因,沒有提前過去,而是買好了東西,讓老公自己回了家。
老公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喊着妹妹一起給媽媽做早飯。
做還不如不做。
兄妹兩人輪流小聲地敲門,問這個放哪裡那個放哪裡了。
氣得婆婆要起床自己做飯。
到了晚上,女主因為沒有給婆婆煮海帶湯,被婆婆的妹妹數落了一番。
隻因為是媳婦就應該做這些,沒有媳婦的時候也沒人做。
第一季的時候,一家人吃完飯,女主一個人收拾“殘局”。
老公他們一家人吃着水果看着電視,有說有笑的。
等女主收拾好了過來,水果已經吃完,隻剩下兩片猕猴桃。
還是女主不愛吃的。
婆婆說剩下的兩片,她們倆一人一片吃了,不要浪費。
也不管女主愛不愛,直接塞進女主嘴裡。
第二季,專門留了一盤水果給女主。
不是因為良心發現,而是試探女主有沒有懷孕。
女主本來還很開心地吃着猕猴桃,結果被婆婆這一句話就破壞了美好的心情。
第一季最讓女主不能适應地除了婆婆,還有老公的不了解。
南韓大男子主義可以說是“世界頂流”,是根深蒂固的。
女主所不能習慣的一切,在老公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
過節就該先去男方家,女主就應該做一切家務。
老公不能了解女主的煩惱,甚至希望女主能夠忍受一切,因為不想夾在僵硬的婆媳關系之中。
不過還好這個老公不像他媽不會反思,反思之後還是會哄老婆的。
2、特立獨行的大嫂
這部劇裡的大哥大概是最理想化的人物。
不要求妻子到自己家做任何事情,過節的時候,各回各家,家裡有什麼事情自己幹。
婆婆舍不得自己兒子幹活,隻能數落大兒媳。
大兒媳卻不是一個忍氣吞聲的。
有事兒她真的直接說。
懷孕了,婆婆問以後孩子誰帶,本來大兒媳假裝沒聽,直到點名問她,才說他們夫妻倆會看着辦的,讓他們不要操心。
一句話把所有人都怼了回去。
再也沒有人敢繼續問她。
婆婆怪她沒有照顧好孫女,說孩子一定要自己媽媽照顧才好。
她之間回怼:你兒子是你親自照顧的,為什麼還經常生病。
大兒媳就是這種不委屈自己,有話直說。
不像女主,有什麼都憋在心裡,不好意思講。
第一季,大兒媳對女主說,不會同情女主,因為這都是女主自己的選擇。
第二季,在女主被數落沒給婆婆做海帶湯之後,同樣的衛生間。這一次大兒媳是肯定女主的,又對女主說,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适當的距離。
大兒媳能這麼剛的底氣是大兒子一直站在自己老婆這邊。
3、成為不了女兒的媳婦
女主的婆婆其實也不是一個惡人。
婆婆就是個相夫教子的典型,她的世界觀就是這樣的。
老舊的思想,讓她認為自己就是對的,也不考慮别人的感受。
婆婆也有個女兒,看到自己女兒被刁難,為了讨好婆婆,學着做泡菜的樣子,她也有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媳婦也是這樣過分。
隻是她的反思不過三秒,自己說服了自己,沒有那麼過分。
以過來人的經驗指點着兒媳們,相反。當女兒被講的時候又極力維護自己的女兒。
如果沒有婆婆對小夫妻兩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兒媳的過渡期哪有那麼難。
這部劇整體看着很窒息,第一季是剛結婚的媳婦,不習慣婚後的生活,不知道怎麼處理要命的婆媳沖突。
第二季是懷孕當媽的過程,婆媳沖突還有,但是弱化了,更多的是女主自我治愈。
不能了解女主,明明都不喜歡不願意的事情,還強加給自己去做。
然後煩悶越積越多,小小的爆發一下,又繼續之前的模式。
整部劇雖然都在講女性的困擾,但是并沒有深入,也沒有給到解答。
更多的是互相之間的妥協,然後生活繼續下去。
也許這就是生活吧。
關注我們一起追劇看電影聊綜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