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該相信,還是該管教?懂得這一點就好辦了

本文章摘自新版《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

不少父母很重視家庭教育方面的學習,但是面對各種理念卻往往無所适從。這些理念好像都有道理,但又好像互相沖突。以孩子的學習為例,有的說要嚴格,有的說要寬松;有的提倡放手,有的則提倡多管;有的認為要督促孩子,有的則認為父母不要做監工;有的建議要相信孩子,而有的則說孩子不那麼值得信任……可以說,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互相沖突的理念。

是以,很多父母很困惑:孩子的路要自己走還是需要我們的幫助?給孩子自由,信任孩子,孩子就能自覺嗎?孩子的學習、手機、遊戲,到底是管還是不管?孩子的要求是盡量滿足還是有所限制?當與孩子有分歧的時候,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有了規則應該堅決執行還是靈活、有彈性……

搞不清這些理念,父母就容易迷茫、不知所措,甚至自相沖突,也讓孩子難以适從。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做呢?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

不合理的管教不如不教

那些看似沖突的理念,其實都各自有一些道理。這部分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兩面性。

第一面:每個孩子都有自我成長的力量。

這麼多年來,我對孩子擔心太多,以前一直以為孩子的成長要靠規矩、約定和家長限制,忽視了人性向善、向上的本性,以為孩子靠管才向上、向善。這麼多年和孩子較真,對孩子各種擔憂導緻孩子逆反,自己焦慮。現在發現當我做對了,親子關系好了,孩子自然顯現出上進、積極的一面,也比以前合作多了。

每個孩子都是上進的,都希望有成就、能進步,希望被肯定和認可,這是人的本性,也是孩子成長的根本動力。有的孩子看起來不思進取、自暴自棄,那是因為他被不斷打擊,又沒有能力克服困難。此時如果父母幫助孩子突破困境,那麼孩子的上進心會重新顯現。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善于利用孩子自身的能量,激發出孩子向善向上、自立自主、自我實作的潛能,幫助孩子走上自我發展的道路。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放手!

如果隻是依靠父母的管教,孩子才能看起來不錯,那麼一方面父母會很辛苦,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脫離父母的視線,就容易放縱自己,或者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

當然,每個孩子的能力特點各不相同,不是都能成長為世俗意義上優秀的人。以學習為例,每個孩子悟性是有差别的,進入中學之後,有的孩子即使很努力,可能也難以取得優秀的成績。是以,需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制定适合的目标,隻要孩子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内取得進步就值得鼓勵。放眼一生,不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作為唯一的目标和評判标準,幫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發展方向,這樣更容易激發出成長的力量。

該相信,還是該管教?懂得這一點就好辦了

第二面:孩子有時需要幫助和管教。

孩子雖然本性都是向上的,但是,并不是給孩子信任和自由,孩子就一定能自覺、自律;也不是敢于放手,孩子就能獲得理想的發展。孩子還有另外一面,他還需要父母适時的幫助,還需要适當的“管”。

孩子更願意做“喜歡”的事情,不喜歡的事情就積極性不高。是以,有時孩子不喜歡學習或者彈琴,就需要我們适當地堅持和推動,去幫助孩子培養興趣和信心,之後再逐漸放手。

如果放手讓孩子玩手機、遊戲,有的孩子可能有自覺性,大部分孩子難以自覺,有的孩子則會沉迷其中甚至上瘾。手機和遊戲的誘惑力還是比較大的,很多連成人都難以抗拒,何況孩子呢,是以,一般說來,還需要父母去和孩子約定,适時督促和提醒。

一位媽媽說:“我一直信任女兒,但是她到了初二和一位男生關系很密切,而且言語很暧昧,讓人擔心她會吃虧。”這其實是可以了解的,即使孩子本身是自愛的,有時也難以抵禦外界的誘惑。

有些困難孩子自己難以克服。比如有的孩子能力不足,難以适應學習的要求,就需要父母的輔導或者尋求輔導班、家教的幫助,能力提高之後再逐漸放手。

雖然孩子也有智慧,但畢竟閱曆和經驗較少,難免有目光短淺或偏頗、錯誤的時候,此時需要父母的建議;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但有些問題自己難以解決,比如,孩子情緒煩躁、易發脾氣,那麼就需要父母學習情緒管理的方法來幫助和應對。

有時需要讓孩子自己去試錯,去體驗行為的結果,但是有些事情則不能。比如孩子用眼習慣不好,父母不去糾正,等到近視了就為時已晚;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知道也于事無補。是以,還需要關注孩子,适時糾偏。

該相信,還是該管教?懂得這一點就好辦了

“我女兒有一篇作文作業,題目是“朋友”,要寫展現友情的一件事。這讓她犯了愁,因為生活中确實沒有一件飽含友誼的事情足夠讓她寫一篇作文,隻有一些零星友情的片段。我告訴她:文章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可以把你經曆的一些友誼的片段組合成一件事寫一篇作文。這樣一指點,她很快寫了一篇不錯的作文。讓孩子自己悟出這種寫作技巧還是有困難的。”

一位媽媽的回憶:我從小沒有安全感,父母對我是真的“不管”。人生當中的幾次重大決定都是自己做的,那時候那麼小,感覺做決定真的很痛苦無助,我也不具備那個能力。現在回頭來看,這麼多的決定隻有成年後擇偶這件事做對了,其他的決定感覺都是錯的。父母不管我,對我的成長壞處不少。

一位男士的回憶:我的父母對我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在學習習慣以及重大決策上都沒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我也了解父母,但是現在想起來,還是很希望在當時有一個明智的長者給予我适時的指導,那樣也許人生會不一樣。

“我妹妹本來成績不錯,但有一段時間不想好好學習,爸爸媽媽也不大管,結果沒考上大學。後來妹妹有些怨父母:我那時不懂事,但是你們那時不知道考大學的重要性嗎?為什麼不管我呢?”

“孩子需要幫助和管教”,這本來是樸素自然的想法,大多數父母也是這樣去做的,但是為什麼最後卻越管越糟糕呢?這是因為管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管得太多太嚴,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經常沖孩子發火,引起孩子的逆反,結果“管”還不如“不管”。

不合理的管教,不如不管教,合理的管教一般要比不管教好。

是以,養育需要秉持中庸之道,既要利用和發揮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又要适當地幫助和管理。這就像果農培育果樹,既要依靠果樹自身的力量,又需要适時澆水施肥、剪枝打藥。

各種教育理念看起來互相沖突,實際都有部分可取之處,是以掌握好中庸之道這個秘訣,就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