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唯晨
鬼谷子有雲:“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措身立功而能遂者,可以深交。”
說一個能夠理性且迅速處理事故的人,就算身處困境也難不倒他,這樣的人值得深交。
說白了,就是在教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盡量與有能力的人交往。
而怎麼去評判一個人是否有能力,就成了另一個很重要的話題。
有人喜歡通過溝通去了解對方,有人更願意通過觀察細節去評判。
溝通有溝通的技巧,觀察有觀察的訣竅。
一個人能力的深淺,不隻會在大事上展現。注重細節,更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口若懸河者,不可靠
真正會說話的人,話并不多。
很多人會認為會說話的人往往口若懸河,事實上,會說話的人從來都是一針見血。
會說話的人明白,溝通應該掌握什麼,溝通的出發點和重心是什麼。
無法掌握方向的溝通,無論聊得再多再熱情都屬于無效溝通。
一個真正會說話的高手,往往會在溝通之前做足準備。比如,對方的性格特點,對所溝通内容可能接受的程度,以及對本次溝通結果的預判。
人生的光陰有限,每個人的每一天都十分珍貴,盲目地溝通是對彼此生命的浪費。
基于事實的溝通才是最靠譜的溝通,與人交流一定要避免“假大空”。
無論在任何時候說話都是一門藝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那些該說的話又該在什麼時候說,什麼場合說,都是有定數的。
聰明的人從來都謹言慎行,他們給人的感覺是謙虛謹慎靠得住。
相比之下,無知的人則常常表現得口若懸河,一聊起來就沒完沒了,隻顧自己瘋狂輸出,絲毫不在意對方的感受和回饋。
與人相處時,若發現對方常常在溝通的過程中陷入自嗨模式,幾乎可以斷定這個人沒有太大的能力。
幹大事者,雖不拘小節,但也一定會認真仔細将細節之處都做得妥帖。
連溝通時的互動互通都難以做到的人,又如何能放心地将事業托付。
巧言令色者,鮮矣仁
《論語·學而》有雲:“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告訴我們,那些總是花言巧語并裝出和顔悅色樣子的人,很少有仁心。
可能會有人不禁詢問:何為“仁心”?
就現在而言,仁心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同情的一種仁慈之心。
而在孔子發表觀點的時候,他口中的“仁”,指的是高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标準。
生活中那些總是花言巧語的人,道德标準往往不高,因為他們常常會為了達成某個目的,而刻意去美化一些東西。
這種行為,說白了就是不擇手段的虛構欺騙。
明智的人都懂“越美的東西越危險”,一個事物若被刻意美化,其本身必定存在一定的風險。
很多事實就擺在那裡,每個人都能看得見,且體會得到,但依舊會有人用花言巧語将其中的困難說得輕飄飄。
每到這個時候就應當提高警惕,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所謂的一勞永逸。
“永遠”這個詞本身就漏洞百出,沒有人能跟你承諾永遠究竟有多遠。
它可能是三年五年,也可能是十天八天,甚至過完今天的明天,這個永遠就結束了。
與人交往最好要看清一個核心的道理,那就是能動性。一個人若隻說不做,再美好的承諾,本質上都是泡沫。
懷揣善意的人,不會玩弄口舌,有所圖謀的人,往往巧言令色。
與人相處,若不想被蒙騙,就離巧言令色者遠一點。
俗話說,一瓶不響,半瓶晃蕩。
真正有能力的人總是沉默寡言。你必須明白,一個人的能力,從來都不會展現在嘴上。
有底蘊的人表面上不動聲色,格外低調。能力不濟的人才會咋咋呼呼,酷愛炫耀。
思想碰撞确實能出火花,但前提條件是要先有思想。而思想的形成需要的是絕對的安靜,和長期的沉默。
足智多謀的人愛思考,不愛讨論。
内容來源公衆号:唯晨【ID:weichenip】
作者簡介:唯晨,自由撰稿人,寫作導師。常态安靜,偶爾幽默。
希望能通過文字帶給你精神上的放松,願你的生活在遇到我的文字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