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再訪東坡書院,隻間隔了4個月,卻已從春末到入秋。初訪花未放,再尋葉已衰,錯過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的美好時光,心頭略有空寞。自己多次擦身而過,卻從未移步探尋,雖是無心,現卻着意了。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路旁一處清幽的小池,另一旁三角梅叢中,綠樹掩映之下,有一座小亭,飛檐翹角,輕盈活潑,作勢欲飛卻又留戀花樹的簇擁。“快意亭”!我豁然開朗了。“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籁,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黃州江邊的“快哉亭”快意到儋州。“窮耳目之勝以自适也哉”,自适其适,則無往不快!快意其意,則無時不歡呀!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滿池荷花,雖隻有數朵待放,還可以讓人有極目的神清氣爽。曲折的石橋遲緩了我的腳步,遠處參天古樹下若隐若現的廳堂讓人有着一路的遐思。終究,天南名勝的東坡書院,還是值得我再次品賞。

極簡的大門,啟示這裡曾經主人的樸素高雅;門前石刻深邃的詩句,卻又昭示着他跌宕起伏超曠豁達的一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也許,隻有蘇東坡自己才能概括他的一生!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入得前門,一方小池,盈盈蓮葉;池上有亭,八角飛檐。這是書院的“載酒亭”。穿過載酒亭,就是東坡書院的前身“載酒堂”了。“先生悅之”四個大字,飄逸方遒。先生悅之,優哉悠哉,這是多麼放達率真的蘇東坡啊!然而,這個“載酒堂”也正是蘇東坡“此間居無室,食無肉,病無醫”艱難歲月的見證。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紹聖四年(1097年),62歲的蘇轼被責授瓊州别駕、昌化軍(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安置。當年4月,已是風燭殘年的蘇轼,帶着自己最小的兒子蘇過自今廣東惠州出發,長途跋涉抵達儋州。朝廷對貶谪到儋州的蘇轼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糧、不得住官舍、不得簽公事。蘇轼在失去生活來源後,隻得用積蓄,在城南桄榔林下,買了塊薄地結茅于其下,躬耕自處、自食其力。元符元年(1098年),蘇東坡和軍使張中同訪本地秀才黎子雲,衆人提議在黎子雲處建一講堂,友善東坡講學會友,開化地方。東坡欣然應許,并取《漢書·揚雄傳》中“載酒問字”的典故,名其屋曰載酒堂。從此,載酒堂便成為蘇東坡以文會友、傳播文化的地方,也是今日東坡書院的核心意義所在。後來,清代進士王方清和舉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載酒堂才改名為東坡書院。“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一代文宗蘇東坡從此開始了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的教化隐逸生活。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半醒半醉問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複西。”東坡隻能半醉,半醒不是東坡,東坡的内心始終是清醒的。“吾始至海南,環視天水無際,凄然傷之曰:何時得出此島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積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島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蟻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濟。少焉,水涸,蟻即徑去,見其類,出涕曰:幾不複與子相見。豈知俯仰之間,有方軌八達之路乎?念此可為一笑。”這就是蘇東坡,強大的内心,闊達的情懷。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自東向西,我從未如此的百感交集。欽帥泉、欽帥堂、東坡講堂和勸耕園,我盡力地尋覓東坡的痕迹,企盼能有心靈的共鳴,這是奢侈的願望啊!難說是穿越時光的相逢,隻求能觸及内心遺世獨立的頓悟。百年老榕,吉祥地系挂着人們美好的祝願;陳列館裡文墨佳句,洋溢着這個曠世奇才的氣息。兩棵青翠的松柏,靜默護衛着蘇東坡的塑像。在落日餘晖中,那滄桑的面容,那哲思的目光,似乎在回望,更似在思索!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不說再見啊!必定再見!我不禁輕輕的吟誦起那首經典中的經典“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邢志強散文|東坡書院,難說再見,必定再見

作者:邢志強

瓊海市委文明辦 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