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自從被賦予“媽媽”這個稱呼,我一直小心謹慎地對待這個身份,希望用我最大的努力把這個小家夥“教育”好。

這也是我沒有把孩子全權交給老人帶,義無反顧做起了全職媽媽的原因。

五年時間的陪伴,卻讓我發現,比起教育他,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其實更多,更寶貴。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1、

昨天下過雨,碩碩從學校回來,便迫不及待想要穿上他心愛的小雨靴,出去踩水坑。

我們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出門了。

剛走到樓下就發現了一個水坑,碩碩興奮地朝水坑飛奔過去,到了水坑前,他突然放慢了腳步。

一點點把靴子放進水裡,觀察靴子的每個部位和水接觸的瞬間,感受水的質感,感受水的溫度……

然後又用力踩了幾下,看到水花飛濺出來,他更加興奮了,開始又蹦又跳……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每次跟随孩子,靜靜地觀察他玩耍,都讓我覺得很治愈。

隻要你願意跟随孩子,他總有本事把你帶入深深的當下,讓你忘記所有的煩惱。

因為全職帶娃,讓我有很多時間和這個小家夥在一起。

我們一起吃飯,仔細品味每一道菜的味道。

我們一起觀察蝴蝶是怎麼飛的、蝸牛是怎麼爬的。

我們一起欣賞冬天穿上毛絨大衣的小芽兒,春天小草探出頭來的可愛模樣,秋天飄落的紅楓葉。

一起望着天上的雲朵,然後天馬行空的想象。

……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不能享受當下,總是着急趕路,卻忘記去欣賞沿途的風景。

是以,才有了“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開心”的感歎。

這樣身心分離的狀态,正是我們不快樂的根源。

如果你願意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虔誠地跟随孩子的腳步,你會發現,他其實一直在告訴你:

世界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幸福。

2、

當媽的頭幾年,我經常為了孩子吃奶、睡覺、學爬、學說話等事情焦慮。

生怕錯過孩子的敏感期。

在養育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每個孩子的節奏真不一樣。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自從把孩子當植物養,覺得心情好多了》。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我覺得這個領悟太對了。

植物有他的成長周期,什麼時候開花、什麼時候結果、結什麼果,都是種子決定好的,跟我們後天做的關系不大。

自從領悟到這一點,我不再為孩子是不是一歲多了還在用尿不濕,走路早一點晚一點,吃飯多一點少一點這些小事煩惱。

孩子的個性不同,他喜歡戶外跑跑跳跳,不喜歡安靜地玩耍,我就每天帶他去公園盡情撒歡兒,他喜歡看書,我就陪他看,他喜歡發呆,就讓他發呆……

隻要你允許他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成長就變得自然順暢,你們彼此都會舒服。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孩子的成長,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狀态。

我們的種子,有沒有自由的按照它原本的樣子生長?

我發現自己好像并沒有按照自己種子的指引在成長。

好多時候,我們習慣聽從外面的聲音,按照家長、社會的标準去走。

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内心擰巴。

是以,現在我允許我的孩子按照他的節奏生長。

并努力去尋找自己的種子,跟随種子的指引,重新成長一次。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03、

和孩子在一起的五年時間,我不僅了解了活在當下的意義,意識到要找回自己的種子,我發現:

我的好奇心重新被點燃了,對很多之前忽視的東西産生了興趣。

我們一起設計小遊戲,編故事,我的想象力重新被調動起來了。

為了克服吼叫,我的情緒管理能力提高了很多。

當媽5年,比起教育孩子,我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寶貴

魯道夫·斯坦納說:

“所有教育其實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環境中教育他自己。

身為父母、老師,我們隻是孩子環境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盡可能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環境,耐心喚醒兒童的觀念和感覺,喚醒那顆必定會萌芽、成長的靈魂。”

其實在喚醒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是在喚醒我們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