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市有熱度|國潮:風起春城

從《唐宮夜宴》到《隻此青綠》,從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到閉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絕美的中國元素一次次令世界驚歎。随着中國傳統文化的頻頻出圈,國風熱持續升溫,在年輕人中大受追捧。

在新一代年輕人眼中,國風不再是傳統的符号,更是一種國際的文化浪潮、一種新鮮的生活方式。随着本土意識的覺醒,新一代年輕人不再滿足于沒有民族特色的流行文化,而渴求帶有濃郁本土文化屬性的内容。根據B站的資料顯示,過去幾年,包含國樂、舞蹈、華服等内容的國風興趣圈層覆寫人群在B站的增長達到了20倍。

在昆明大街上,時常能夠見到身着漢服的同袍,中國元素十足的新式茶飲,琳琅滿目的國貨美妝、潮玩手辦……國風文化的興起也如風一般,從不易察覺之處,吹到與昆明人衣食住行娛相關的方方面面。

城市有熱度|國潮:風起春城

尋文化之根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昆明文廟大成殿門口,一群穿着漢服的孩童正在跟着啟蒙老師逐字逐句地誦讀着經典,這是一場開筆禮。正衣冠、拜夫子、點朱砂、寫人字、誦經典、擊鼓明志等一系列儀式下來,主持人趙琳覺得自己“升華”了不少。

“我們小時候哪有那麼多說法,對中國傳統禮儀的認知都在書本裡,隻能自己一點一點摸索。”趙琳是昆明一家漢文化工作室的主理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她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着一種莫名的崇拜。“我喜歡傳統文化,也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趙琳說。

在大學期間,趙琳組建了學校的漢服社,每逢傳統節日,她就會組織社裡的成員開展活動:花朝節賞花、清明節踏青、端午節包粽子、七夕節拜月……每次一行人穿着漢服浩浩蕩蕩地出門,總會惹來路人的眼光。“有人是羨慕的,有人是嫌棄的。”趙琳說,自己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就是傳播傳統文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禮儀和文化。

趙琳說,譬如這次的開筆禮,就是古代讀書人人生四大禮之一,俗稱破蒙。學童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并教讀書、寫字,然後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在每一次策劃國風活動前,我都會查很多資料和典籍,力求每一次活動都能夠完美呈現。”趙琳說。

從早年間的《百家講壇》激起了大衆對國學經典研讀的興趣,到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收視率爆表,大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持續升溫。大學增設國學課程,中國小誦讀國學經典,名人著書演講,年輕人們穿着漢服吟詩作對……“國學熱”随處可見,并且呈現出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越高,熱愛程度越深的現象。

這背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曆久彌新的生命力,以及大衆對于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國人的一種文化自信,是文化尋根現象的折射。

文創潮物熱

一手拿着迷你洛陽鏟,一手拿着軟毛刷,年紀不過10歲的張軒俨然一副小小考古學家的模樣。隻見他一邊熟練地往土塊上淋水,一邊用迷你洛陽鏟小心地撬着土塊,不一會兒,玉佩的一角就露了出來。

這是近兩年來市場上很火的“考古盲盒”。2020年前後,河南博物院率先推出文創新品“考古盲盒”,把“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青銅器、元寶、銅佛、銅鑒、銀牌等“微縮文物”藏進土裡,隻要耐得住性子,就能在這樣的微型考古現場體驗沉浸式考古的樂趣。

張軒的母親說,每次從盲盒裡挖出東西,張軒都寶貝似的用個亞克力盒子裝起來,如今家中已經有一櫃子的“文物”了。

“開考古盲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運氣好的人,可以挖到‘十二生肖獸首印章’‘大将軍虎符’‘武則天金簡’‘杜嶺方鼎’等‘寶物’,運氣差的也能挖到一抔來自洛陽邙山的土。”張軒說,自己每次挖出“寶物”都會在書本上、網絡上查找它的故事,不知不覺,自己掌握了很多曆史知識。今年春節,張軒還給自己在國外的表弟寄去了幾個“考古盲盒”,隻要一有時間,表弟就會給張軒開視訊,一起探讨自己開到的“寶物”和“寶物”的故事。

說到潮物,故宮文創産品也是不得不提及的一個典型代表。近幾年,故宮相繼推出了許多文創産品,其中就包括帶有中國風紋飾的書簽、明信片、台曆、筆記本等,還有活躍在故宮裡的“神獸”也有在文創産品中展現,生動有趣的可愛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年輕人的心,加上不斷嘗試的花式營銷玩法,600歲的故宮活成了一個“網紅”。

根據京東釋出的資料顯示,在今年春節故宮文創的限量對聯,以其獨特的故宮故事為特點備受消費者喜愛,成交額環比上月增長315%。而早在2017年,故宮文創産品銷量就已經達到15億元,也正是年輕人對國風文化的認可和傳播讓這個傳統博物館得以成功轉型。

國風正當時

國風的“風”,從某種程度上可以了解為一種中國特有的風格。漢服出行、漢服婚禮、國樂新奏、非遺傳承……國風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姿态融入生活,成為當代人文與生活價值觀的新潮流。

2018年,彼時各類品牌争先将中國文化元素融入産品設計,進而吸引大批青年人進行文化消費。國風産品拉近了衆多消費者與傳統文化的距離,美妝品牌中有東方美學、服裝飾品裡有東方時尚,不少品牌通過原創的國風設計将目标閱聽人定位在中國青年,并收獲大批熱血粉絲。

承托得住曆史,才奔赴得了未來。國風之是以“出圈”,因其并非将傳統的、古典的文化元素加以簡單堆砌,而是将東方審美的意境、處世哲學的中正、昂揚崇善的情愫予以創新表達。意蘊悠長的表達,讓人從中獲得豐沛的精神滋養,在喧嚣與浮躁的生活中學會思考。

根據《百度2021國潮驕傲搜尋大資料》報告,國潮在過去10年裡的關注度上漲了528%,如今的國潮已經邁入3.0時代,是新國貨、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背後中國力量的崛起。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傳統文化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和關注;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人既是接受者又是創作者,他們在助推傳統文化複興的同時,賦予傳統文化更多新的時代内涵。

城市的年輕人,在追逐、熱捧這種借以時尚、文創形式流行的傳統文化,從中也展現着自我風格和生活态度,擷取了一種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這種風尚,融進了社會熱點、時代價值精神,最終他們尋找到了一種精神契合。國風盛行的背後,激揚的是深沉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氣質和精神品格。

國潮為何“潮”?

城市有熱度|國潮:風起春城

“很出片,配合着周圍裝飾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不虛此行。”在昆明融創滇池後海的覺海樓前,身着漢服的90後姑娘楊悅正在拍照。她身着一身漢服,把頭發梳成髻,在人群中格外吸引眼球。

作為國潮風的代表,漢服潮漸熱,随之而來的還有多元新穎的國潮文化。借此契機,諸多國貨品牌也将國潮文化與産品深度結合,滿含國潮文化的産品進入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這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抹靓麗色彩。

小衆圈層走向大衆化

“我現在每個季度會買一套漢服,以前更頻繁,每個月都會買一套。”楊悅從大學開始就愛上了漢服,在任何場合都喜歡穿漢服,包括上課或者上班。不僅她自己愛好,楊悅身邊也有不少人喜歡漢服,是以她經常會和朋友一起交流關于漢服制作、穿搭的話題。

在楊悅看來,漢服不僅僅代表着一件衣服,更承載着傳統文化,還涉及非遺技藝,纏花、絨花、花絲鑲嵌等工藝,甚至與傳統的茶道、花道、香道等密切相關。“在漢服這個熱潮裡,包含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希望這些東西能慢慢積累下來、傳承下去。”楊悅表示。

漢服被認識和喜愛,是中國文化崛起下的一個縮影,實際上,還有許多帶有國潮文化元素的産品從“小衆”發展到了“出圈”。

“李甯?中國李甯嗎?這個品牌我在淘寶買過。”市民張藝表示,對于“中國李甯”這一服裝品牌很熟悉,“我和身邊的朋友都有買過中國李甯,款式很潮,有很多國潮元素的設計。”她表示,自己曾為買一款中國李甯的鞋子,花費了3000元。

在同德昆明廣場的二樓,雲集了多家運動品牌店鋪,中國李甯專賣店赫然在列,相比同一層的其他運動品牌而言,中國李甯的人氣确實更旺一些。導購介紹:“我們的服裝設計時尚大氣,也飽含中國風、國潮文化,買我們品牌衣服的顧客群體很龐大。”

親民産品變身弄潮兒

“咖啡麻糬小小的一口一個,伴有咖啡的香混合黑芝麻QQ彈彈,簡直就是神仙組合!”前陣子,周女士在位于翠湖北路的嘉華雲餅翠湖店購買了朋友推薦的新中式點心,從此就“深陷”了。

據該店店員介紹,店内銷售的中式點心咖啡麻糬、巧克力流心麻糬是主打的招牌爆款點心,深受不同年齡層消費者的喜愛,一天能賣三四百份。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中式糕點和西式烘焙一直處于對立位置,傳統中式糕點刻闆、略顯土味情懷的品類印象,在西式烘焙帶給國人年輕、時尚、精緻的消費沖擊面前,明顯落了下風。”糕點行業從業者田恬介紹,随着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年輕一代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态度已與之前截然不同。

國潮風從時尚圈吹向了各個領域,曾經不被年輕消費者喜愛的中式烘焙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今年國内多家糕點企業都将目光鎖定在點心局上,不難發現大家對中式烘焙、國潮點心充滿信心。”田恬說。

走進正義坊嘉華點心行,不論是複古的昆明特色包裝袋還是“閉着眼睛選”“樣樣都好吃”的金色智語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國潮風。“有時候一些老式的酥皮點心容易掉渣,個頭還大,常常吃得滿嘴都是,既不美觀也不好清理。”市民白梓涵介紹,現在的中式糕點會采用精美的小包裝或在設計上改良,形式上盡可能地一口一個,更加友善。

“國貨品牌硬實力和國潮文化軟價值,正是國貨崛起的内外邏輯。”民俗文化研究專家梁田認為,諸多國潮風的品牌駛入快車道,背後發力的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提速,以及大衆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穿國貨、吃國貨、用國貨,不僅反映出了新一代昆明年輕人文化消費的更新浪潮,更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反映出了中國文化愈發自信。

“‘國潮’之是以越來越潮,核心源于國潮品牌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昆明的普通老百姓,認可并有了這種文化自信,就會增強其對曆史文化的覺悟和智慧,更加堅定民族的文化價值。”梁田補充道。

往期薦讀

END

記者:李夢瑤、何文靜

責編:劉婷婷

一審:吳勁松

終審:彭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