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極目新聞記者 狄鑫

視訊剪輯 狄鑫

通訊員 藍永麗

風景秀麗的武昌南湖之濱,藏着一間秀麗玲珑的博物館——館舍建築依山就勢,屋上琉璃瓦勾勒出飛翹的脊檐,庭院融合了中國南方園林和少數民族建築元素于一體,遠看好似一塊純真璞玉,這便是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民族大學博物館融合了園林建築風格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中南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物陳列館,是大陸第一座以“民族學博物館”命名的專業性博物館。它還是國家三級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少數民族服飾及生活工具

目前,館内收藏了大陸南方以壯、苗、黎、土家、瑤等民族為主的文物藏品10510件(套),包括各個民族的生産工具、生活用具、服飾、文史檔案、宗教器物、書畫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少堪稱珍品、孤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曆史價值。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傩面面具

民族學博物館開辟出《美美與共》、《記憶武陵》、《工藝奇葩》、《椰風海韻》、《錦上添花》、《楓香樹下》、《斑斓霓裳》七個展廳,風格裝潢各異。舉步之間,便能領略大陸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民情。不乏高校學子和校外遊客在此尋根本、溯源流,探究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真谛。

3月17日,極目新聞記者跟随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劉衛國的腳步,遊覽了這座不同尋常的博物館,感受多彩民族文化。

“上萬件藏品中究竟哪個是鎮館之寶?”對于極目新聞記者的提問,劉衛國副館長另有一番見解,他說:“博物館不是藏寶閣,它相當于一個文化機構。于我而言,每一件藏品都是寶貝,藏品的價值不該分三六九等,而在于它所代表的文化完整性,即便它非常普通,背後卻有着無可替代的文化記憶。”在劉館長的引導下,記者一邊遊覽,一邊記下了這“館中之最”。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銅鼓

最稀有的展品:漢代粵系銅鼓

《美美與共》展廳中央,陳列着一面直徑約一米的北流型銅鼓,屬于粵系銅鼓,制作年代為漢代至南朝時期,從黎族地區征集而來。

據劉衛國介紹,在現代,鼓是一種樂器,而在古代,銅鼓作為一種禮器,象征着擁有者的身份和地位,鼓面上的青蛙和太陽紋,也具有特别的文化含義。“太陽象征萬物生長,青蛙代表雨水充沛,鼓面上的四隻青蛙是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另外青蛙的繁衍能力強,與古代人們對繁衍子孫,壯大族群的願望有一定關聯,銅鼓反映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劉衛國介紹道。

劉衛國解釋,銅鼓分為滇系和粵系,制作方式複雜,粵系銅鼓集中生産于漢代南北朝時期,儲存至今的較為稀少,而滇系銅鼓直至明清時期依然在生産,是以民間儲存的滇系銅鼓較多。目前民族學博物館展出一面粵系銅鼓和三面滇系銅鼓。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京族服飾

最長的藏品:8米長的畲族祖圖

同一展廳内,擺在銅鼓邊的畲族祖圖幾乎算是全館最長的藏品,它是一幅全長約8米的連環式畫像,顔色鮮豔,儲存完整。

畲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畲族祖圖中記載的正是在畲族中廣泛流傳的有關“盤瓠”的傳說:相傳畲族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婿姓鐘,子孫逐漸繁衍成為今天的畲族。畲族在舉行祭祖典禮時,會将祖圖懸挂于壁上,祀奉虔誠。祖圖崇拜是畲族早期氏族公社時期圖騰信仰的重要反映。

劉衛國介紹,這幅畲族祖圖為清代原件,是利用天然礦物原料繪于棉布之上,而畫中人物穿的應為明代服飾,與近現代畲族的服飾風格反差較大,畲族祖圖反映的民族風貌也頗具文化研究價值。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京族金絲繡對聯

館中的京族金絲繡對聯,是京族人民用于祭海神,做法事,保佑漁民平安出海的“平安福”,用非遺技藝—盤金繡繡制而成。劉衛國介紹,京族從越南遷徙而來,中國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但受漢文化影響較深,這幅京族金絲鏽對聯上寫的是漢字,紅與金的配色也與漢人喜好相似。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土家族雕花家具三滴水床

最大的藏品:土家族三滴水床

土家族展廳裡的三滴水床,是民族學博物館珍藏的鎮館之寶之一,博物館内收藏的這張是清代原件,1988年從湘西永順收集而來。

滴水床是土家族的婚床,借鑒屋檐滴水之意,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實際是層進式結構,三滴水床意思是三層進的床,另一種解釋是指土家姑娘出嫁時,要坐在床上哭嫁,取淚水滴答之意,故名之為滴水床。

眼前的三滴水床高2.68米、進深2.51米,内鋪長2.1米,寬1.4米,整個床沒用一個釘子、一滴膠水,而是全部采用傳統的榫卯結構銜接而成。

三滴水床從遠看就像一間獨立的小屋子,非常具有私密性、安全性,整張床是用楠木雕成,富麗堂皇,工藝精湛,一張雕花床,往往要耗費幾年時間,曆經數百、上千個日夜。床上的雕花圖案大多有“取諧音 喻吉祥”之意。蓮花寓意着蓮生貴子,金瓜寓意着瓜瓞綿綿,蝙蝠寓意着福到家了,花瓶中插着蓮花與三根戟,寓意“平平安安、連升三級”。劉衛國說:“勤勞的土家族百姓就是這樣把對生活的向往都雕刻進木材,融進了每一樣生活家具之中。”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舉步之間,一覽多民族文化風貌

土家族織錦

土家族百姓的聰慧手巧可不止于此。展廳裡五彩的土家族“西蘭卡普”在民族織錦中是獨樹一幟的,“西蘭卡普”意為花鋪蓋,土家族姑娘們善于“反面織,正面看”,姑娘們把圖案記在心裡,僅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制作傳承,藝術天賦和心靈手巧程度可見一斑。

民族學博物館的精妙遠不止于此,海南島上的黎族百姓通過刻劃(遠古文字元号雛形)記于藤條、木塊上的人類早期“借據”,為我們提供了一幅刻木記事時代的詳盡社會生活圖景;更有虛拟現實、互動體驗等“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的現代化展示方式,使民族文物可見、可觸、可玩,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也是以“活”了起來。

就像劉衛國副館長所講,每件藏品都是寶,不妨走近文物,聽他們自己訴說背後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