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寶寶長短腿,家長警惕這個病!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王劍

圖/受訪者提供

兩歲的子欣(化名)是個漂亮的小姑娘,能吃能睡,白白胖胖。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搖搖晃晃,蹒跚學步的樣子樂壞了大家。但細心的媽媽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因為每次換尿布的時候:“寶寶的右腿似乎不太願意活動,而且并不能像左腿一樣完全貼近床面”。媽媽的焦慮還未消散,奶奶在給寶寶洗澡的時候又發現,寶寶的大腿似乎不對稱。

“左側的大腿有三道臀紋,而右側隻有兩道,而且似乎兩側大腿也不一樣長,因為膝蓋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這加劇了媽媽的擔憂:寶寶以後不會長短腿吧?

就這樣一家人憂心忡忡地來到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中心,接診的李子祺主治醫師為子欣進行了體格檢查。随後,簡單的影像學檢查明确了診斷,一張标準體位的骨盆正位X光片提示:右側發育性髋關節脫位。

什麼是發育性髋關節脫位?

李子祺解釋,我們的髋關節是球窩關節,就像一隻碗扣着一個球。上半部分(“碗”)連着骨盆,而下半部分(“球”)連着股骨。在正常狀态下,球能夠在碗裡朝着四面八方運動,這樣才能完成我們下半身的各種動作,并且支撐着我們的體重。

但是在發育性髋關節脫位的患兒中,球可能完全或部分離開了碗,與此同時,碗由于缺乏球的刺激生長,變得越來越淺。脫位的患者可導緻兒童下肢短縮、跛行、骨盆傾斜;而髋臼發育不良可導緻患者出現髋關節盂唇損傷與關節退變的機率顯著增高。患兒韌帶松弛,先天因素和分娩因素(例如臀位、羊水少、早産等)都是導緻發育性髋關節脫位的危險因素。

寶寶長短腿,家長警惕這個病!

發育性髋關節脫位與發育不良圖示

怎麼治療發育性髋關節脫位?

不同年齡段兒童治療方法差别巨大。

0-6個月時,患兒的發育潛力大,應該首先嘗試佩戴特殊的矯形吊帶,大部分能夠恢複正常。

6-18個月,患兒的活動能力增強,需要在全麻下将髋關節複位,通過石膏褲外固定給寶寶的髋關節提供穩定的發育環境。

而對于18個月以上的患者,大部分髋臼記憶體在填充阻擋複位,髋臼過淺,負重區傾斜,常需要切開複位清理髋臼,同時進行骨盆截骨手術改善髋臼形态。一旦進展疾病發展到學齡期與青少年期,将需要更為複雜的截骨矯形手術進行治療。

怎樣早期診斷?

對于存在家族遺傳史、早産、臀位、羊水過少等危險因素的新生兒,出生後必須定期接受髋關節彩超檢查;超聲檢查安全簡便,可作為所有新生兒正常的檢查項目。

早期發育性髋關節脫位最為常見的表現包括:

寶寶長短腿,家長警惕這個病!

(1)雙下肢不等長

(2)患側髋關節外展受限

(3)臀紋以及女孩的陰唇不對稱等。

(4)部分患兒在日常護理,如洗浴、換尿布、換衣服,發現患兒髋關節存在彈響,這可能是股骨頭從關節中脫出/彈入的聲音。

如果出現這些表現,6個月以前的患兒應該首先接受彩超檢查;6個月後,可通過簡單的骨盆正位X光片進行确診。(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