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丸山小民:唐代“臨朐”進士劉滄

唐代“臨朐”進士劉滄

作者 | 丸山小民

因史料缺乏,臨朐元代以前的進士付之阙如。近讀傅璇宗主編,中華書局1990年出版的《唐才子傳校箋》卷八 ,發現該書考證唐代進士、詩人劉滄為臨朐人。

劉滄(約800~約865) ,字蘊靈。網上顯示劉滄或是河南洛陽人,或是山東甯陽人,以甯陽居多。洛陽之說不知何據,甯陽之說應來源于劉滄《懷汶陽兄弟》諸詩。西漢至北魏曾設汶陽縣,地屬今甯陽縣。但隋唐也曾設立過汶陽縣,其地并非甯陽。《隋書》卷三十一“地理下”載,隋文帝開皇四年(584),诏改魯縣(今曲阜市)為汶陽,598年改為曲阜。新、舊《唐書》地理志載武德二年(619),于北海縣置濰州,領北海、平壽、濰水、汶陽、營丘、都昌等17縣。623年,唯留北海、營丘、下密3縣,餘14縣并廢,此汶陽縣1997年版《坊子區志》以為在今坊子一帶。唯此兩汶陽旋設旋廢。如今的甯陽隋唐則稱龔丘,屬兖州。如此看來,單憑以地名來做結論尚需更多證據。那麼,劉滄到底是哪裡人呢?

劉滄其籍貫

劉滄籍貫,宋代以前資料尚未見明确記載。《唐才子傳校箋》:劉滄,兩《唐書》無傳。《新唐書》卷六〇《藝文志》四僅雲:“字蘊靈。”《郡齋讀書志》卷四中雲:“劉滄,字蘊靈。”《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亦僅曰:“劉滄,蘊靈。”均未着其裡籍 。《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分别為南宋晁公武、陳振孫撰。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八《劉滄》亦雲:“滄,字蘊靈,大中進士也。”

直到元初辛文房著《唐才子傳》,方提出劉滄的大緻籍貫:“魯國人也。”唐朝無魯國,此借用古稱,指出大緻方位。以此看來,辛文房的依據或是與劉滄差不多同時代的張喬所作的《送龍門令劉滄》一詩,其中雲:“去宰龍門縣,應思變化年。還将魯儒政,又與晉人傳。”由“還将魯儒政”判定劉滄為魯人,後人多因之。如明陸時雍《唐詩鏡》、清康熙《全唐詩》等。

丸山小民:唐代“臨朐”進士劉滄

左:《唐才子傳校箋》;右:《唐詩百家全集》

将劉滄籍貫定為甯陽的時間很晚。筆者所見最早的是1992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唐詩百家全集》 。其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內建》《唐代名家詩選》《中國曆代詩歌精選·唐詩卷》《唐詩鑒賞辭典》《唐詩譯注鑒賞辭典》《全唐詩賞析》等均持此說。

持劉滄臨朐說的書籍相對較少,目前所見有《唐才子傳校箋》《中國詩學大辭典》《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等。

縱觀各書,絕大多數因襲舊說,唯《唐才子傳校箋》一書深入考證,廣征博引,辨析透徹,契合實際,可謂有理有據。其書考證全文如下:

滄有《懷汶陽兄弟》詩雲:

回看雲嶺思茫茫,幾處關河隔汶陽。

書信經年鄉國遠,弟兄無力海田荒。

天高霜月砧聲苦,風滿寒村木葉黃。

終日路歧歸未得,秋來空羨雁成行。

《旅館書懷》又雲:

秋看庭樹換風煙,兄弟飄零寄海邊。

客計倦行分陝路,家貧休種汶陽田。

雲低遠塞鳴寒雁,雨歇空山噪暮蟬。

落葉蟲絲滿窗戶,秋堂獨坐思悠然。

由此觀之,滄似系汶陽人。然滄又有《汶陽客舍》詩雲:

年光自感益蹉跎,歧路東西竟若何?

窗外雨來山色近,海邊秋至雁聲多。

思鄉每讀登樓賦,對月空吟叩角歌。

迢遞舊山伊水畔,破齋荒徑開煙蘿。

則滄又不似汶陽人。且滄屢屢言及故鄉時均曰海邊,當是離海邊不遠,而汶陽縣(即兖州龔丘)離海尚隔兩、三州,似不得謂海邊。其《浙江晚渡》詩中更有雲:“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此詩以目前與歸思對舉,其故鄉似在穆陵關附近。據《清一統志》卷一七一:“穆陵關在臨朐縣南一百裡大岘山上,南接沂州府沂水縣界。……《隋書·地理志》:北海郡臨朐有穆陵山……山有關曰穆陵關。《沂水雜記》:沂水縣北一百裡,有将軍岘,西南曰鞍山,山北有關曰穆陵關。《齊乘》:大岘山,即穆陵關也。”《齊乘》:“沂山絕項,穆妃陵側有瀑布泉,懸百丈崖而下,即汶水也。”是則滄所謂汶陽系泛指汶水之陽(山東有多條汶水)而非指汶陽縣(龔丘),而“汶陽田”雲雲固系用典。殆劉滄系青州臨朐人,故其居汶陽客舍時尚雲“迢遞舊山伊水畔”,此伊水蓋系沂水之誤刻。青州濱海,隋為北海郡,故劉滄詩中常曰海邊。臨朐,今山東臨朐縣。

“伊水”是否“沂水”之誤刻且不論,因伊水即伊河為洛河支流,劉滄詩中也數次提及。以劉滄詩意論之,無論甯陽,還是曲阜,與海無涉;坊子雖比臨朐近海,與穆陵無涉。又有汶陽郡,南朝宋置,隋廢,屬湖北荊州,與山東無涉。

劉滄老家近海,東歸途經泰山、曲阜。今甯陽在泰、曲東,從地理方位看,自京城東歸,似不應經過此,故也可推斷其故裡非今之甯陽。《下第東歸途中書事》詩雲:

峽路誰知倦此情,往來多是半年程。

孤吟洛苑逢春盡,幾向秦城見月明。

高柳斷煙侵嶽影,古堤斜日背灘聲。

東歸海上有馀業,牢落田園荒草平。

《經曲阜城》詩雲:

行經阙裡自堪傷,曾歎東流逝水長。

蘿蔓幾凋荒隴樹,莓苔多處古宮牆。

三千弟子标青史,萬代先生号素王。

蕭索風高洙泗上,秋山明月夜蒼蒼。

《唐才子傳校箋》把汶陽釋讀為“汶水之陽”,且此汶水為發源于沂山之汶水(今名汶河),在唐詩中并非孤證。如高适《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詩雲:

膠東連即墨,萊水入滄溟。

國小常多事,人訛屢抵刑。

公才征郡邑,诏使出郊坰。

标格誰當犯,風謠信可聽。

峥嵘大岘口,逦迤汶陽亭。

地迥雲偏白,天秋山更青。

祖筵方蔔晝,王事急侵星。

勸爾将為德,斯言蓋有聽。

大岘口即大岘山或穆陵關。大岘山位于沂山東南麓,穆陵關坐落在大岘山東延部分,故又稱大岘關。詩中汶陽亭與大岘口對舉,應為汶水之陽,而非地名。唐時登州與萊州接壤,在青州東,蔡少府赴任當經穆陵,涉汶水,故高适詩中提及。

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劉滄詩中又提到穆陵西,由此看來,劉滄似乎是沂山東側附近之人,汶水之陽、穆陵之西,或是蔣峪、大關靠近沂山一帶。劉滄《春晚旅次有懷》詩雲:

晚出關河綠野平,依依雲樹動鄉情。

殘春花盡黃莺語,遠客愁多白發生。

野水亂流臨古驿,斷煙凝處近孤城。

東西未遂歸田計,海上青山久廢耕。

沂山為古青州鎮山,向有“大海東來第一山”之譽,詩中“海上青山”或指沂山,也未可知。

劉滄其人

丸山小民:唐代“臨朐”進士劉滄

《唐才子傳》元代刻本

《郡齋讀書志》記載劉滄為大中八年進士,即公元854年,大中為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劉滄考進士多次不第,現存詩中多有涉及,如《下第後懷舊居》詩首聯雲:“幾到青門名未立,芳時多負故鄉情。”青門,據《三輔黃圖》:“長安城東出南頭,第一門霸城門,民見門色青,名曰青城門,或曰青門。”此以青門指代長安,蓋多次抵長安應舉。但劉滄并不氣餒,大中八年終于高中,心情自是開懷,詩中亦有流露。其《看榜日》詩:

禁漏初停蘭省開,列仙名目上清來。

飛鳴曉日莺聲遠,變化春風鶴影回。

廣陌萬人生喜色,曲江千樹發寒梅。

青雲已是酬恩處,莫惜芳時醉酒杯。

又有《及第後宴曲江》詩:

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

紫毫粉壁題仙籍,柳色箫聲拂禦樓。

霁景露光明遠岸,晚空山翠墜芳洲。

歸時不省花間醉,绮陌香車似水流。

才能和機遇密不可分。《唐才子傳校箋》載:劉滄及第,與鄭薰獎拔寒俊有關。《新唐書》卷一七七《鄭薰傳》雲:“薰端勁,再(再字誤)知禮部舉,引寒俊,士類多之。”

《唐才子傳》稱劉滄“體貌魁梧,尚氣節,善飲酒,談古今令人終日喜聽。慷慨懷古,率見于篇。”《唐才子傳校箋》:“所述未詳所本,殆辛氏據齊魯英豪之氣概而想當然耳。今所存劉滄詩慷慨者少,懷古者有之。”

劉滄登第時年齡當在四五十歲左右。《唐才子傳》載:“大中八年禮部侍郎鄭薰下進士榜後,進谒謝,薰曰:‘初謂劉君銳志,一第不足取。故人别來三十載不相知聞,誰謂今白頭紛紛矣。’”其詩《春日旅遊》首聯雲:“玄發辭家事遠遊,春風歸雁一聲愁。”則其離家負笈遠遊在其青年時。複有雲:“春盡灞原白發生。”(《下第後懷舊居》)其登第時殆确已白發已生,當在四十開外矣。加上鄭薰所言“白頭紛紛”,故有資料把劉滄的生年定在公元800年左右,雖不甚确,近似得之。

劉滄為官比較明确的是曾任過華原縣尉和龍門縣令。華原縣即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明嘉靖《耀州志》卷五記載:“劉滄,魯人,進士,調縣尉,有詩名。”滄有《罷華原尉上座主尚書》詩雲:

自憐生計事悠悠,浩渺滄浪一釣舟。

千裡夢歸清洛近,三年官罷杜陵秋。

山連絕塞渾無色,水到平沙幾處流。

白露黃花歲時晚,不堪霜鬓鏡前愁。

詩中所言“座主尚書”即鄭薰,薰曾任尚書左丞。滄在華原為尉三年,約系大中九年至十一年。《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京兆府下“華原縣,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宜州,六年改泥陽為華原縣。大業二年省宜州,縣屬京兆。

劉滄罷華原尉後曾任龍門縣令。《全唐詩》卷六三八有張喬《送龍門令劉滄》詩,雲:

去宰龍門縣,應思變化年。

還将魯儒政,又與晉人傳。

峭壁開中古,長河落半天。

幾鄉因勸勉,耕稼滿雲煙。

滄任龍門令在華原尉後,其時約系大中末鹹通初年。《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二绛州“龍門縣……後魏太武帝改皮氏縣為龍門縣,因龍門山為名,屬北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绛州。”今山西省河津縣。1994年升為縣級市,隸屬運城市。劉滄現存詩中與龍門相關者尚有四五首。

劉滄為官外,亦遊曆各地。從其詩中看出,劉滄曾到過浙江、江蘇、江西、四川、安徽、河南、陝西等地,山東省内曾到達曲阜等。

劉滄朋友圈已不可盡知,其與李頻、顔标等同年進士,與李商隐、杜牧、許渾等生活同一時期,與賈島、張喬等有詩文來往,與複本、修古、元叙、重幽上人及颛顼山人等均有贈詩。

劉滄其詩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劉滄詩》一卷,《全唐詩》卷五八六存詩一卷101首,《詩人玉屑》載五言詩1聯,這是目前所知的劉滄全部詩文,恐已非全秩。

關于劉滄詩風及水準,《唐才子傳》載:“詩極清麗,句法絕同趙嘏、許渾,若出一絇綜然。”《郡齋讀書志》亦稱劉滄“詩頗清麗,句法絕類趙嘏。”宋範晞文《對床夜語》卷三:“趙嘏、劉滄七言,間類許渾,但不得其全耳。”《滄浪詩話》:“馬戴在晚唐諸人之上,劉滄、呂溫亦勝諸人。”辛傳殆本此。滄于元、明時亦得好評。如元人楊載《詩法家數》雲:“詩要練字,字者眼也……如劉滄詩雲:‘香消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是練‘消’‘人’二字。“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是練‘空’‘浩’二字,最是妙處。《藝苑卮言》卷四:“權德輿、武元衡、馬戴、劉滄五言,皆鐵中铮铮者。”

《藝苑卮言》謂其五言詩為“鐵中铮铮者”,然今所存詩今兩首五律,馀均為七律,殆已散佚頗多。

除以上外,古今評劉滄詩頗多,以下僅選兩例:

清金聖歎《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選評劉滄詩15首:《秋夕山齋即事》《秋日寓懷》《秋日山寺懷友人》《經龍門廢寺》《鹹陽懷古》《留别複本修古二上人》《懷汶陽兄弟》《江樓月夜聞笛》《春晚旅次有懷》《和友人憶洞庭舊居》《晚歸山居》《長洲懷古》《經麻姑山》《經炀帝行宮》等 。其中《題王母廟》:

寂寥珠翠想遺聲,門掩煙微水殿清。

拂曙紫霞生古壁,何年绛節下層城。

鶴歸遼海春光晚,花落閑階夕雨晴。

武帝無名在仙籍,玉壇星月夜空明。

金聖歎批解:“寂寥珠翠”,謂王母塑像;“遺聲”,謂王母一切教誡……“門掩”,寫諸真不降;“煙微”,寫雲氣亦無;言我來睹像思教,意謂若将遇之,如何空殿阒然,乃至全無光影。三、四承之,言但見朝霞射壁,不見绛節下雲也。五、六,微譏,又妙,又妙!“鶴歸遼海”,言即使王母果然又來;“花落閑階”言無奈漢武升遐久矣。加“春光晚”字,笑其來遲;“夕雨晴”字,悲其無迹也……

《唐詩鑒賞辭典》選劉滄詩一首《經炀帝行宮》 :

此地曾經翠辇過,浮雲流水竟如何。

香銷南國美人盡,怨入東風芳草多。

殘柳宮前空露葉,夕陽川上浩煙波。

行人遙起廣陵思,古渡月明聞棹歌。

《辭典》解析後總評:“此詩之可貴,在于詩人詠古别具一格,寫得清新自然,娓娓動聽,挹之而源不盡,咀之而味無窮。全詩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長、意遠,構成了本詩特有的空靈浪漫風格。”

關于劉滄籍貫,在沒有更多證據前,隻能靠現存資料推證。目前看來,臨朐之說最為合理。

因筆者囿于材料和水準,不當之處懇請方家指正。

感謝東山野叟君指正。

202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