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丸山小民:唐代“临朐”进士刘沧

唐代“临朐”进士刘沧

作者 | 丸山小民

因史料缺乏,临朐元代以前的进士付之阙如。近读傅璇宗主编,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唐才子传校笺》卷八 ,发现该书考证唐代进士、诗人刘沧为临朐人。

刘沧(约800~约865) ,字蕴灵。网上显示刘沧或是河南洛阳人,或是山东宁阳人,以宁阳居多。洛阳之说不知何据,宁阳之说应来源于刘沧《怀汶阳兄弟》诸诗。西汉至北魏曾设汶阳县,地属今宁阳县。但隋唐也曾设立过汶阳县,其地并非宁阳。《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载,隋文帝开皇四年(584),诏改鲁县(今曲阜市)为汶阳,598年改为曲阜。新、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二年(619),于北海县置潍州,领北海、平寿、潍水、汶阳、营丘、都昌等17县。623年,唯留北海、营丘、下密3县,余14县并废,此汶阳县1997年版《坊子区志》以为在今坊子一带。唯此两汶阳旋设旋废。如今的宁阳隋唐则称龚丘,属兖州。如此看来,单凭以地名来做结论尚需更多证据。那么,刘沧到底是哪里人呢?

刘沧其籍贯

刘沧籍贯,宋代以前资料尚未见明确记载。《唐才子传校笺》:刘沧,两《唐书》无传。《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四仅云:“字蕴灵。”《郡斋读书志》卷四中云:“刘沧,字蕴灵。”《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亦仅曰:“刘沧,蕴灵。”均未着其里籍 。《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分别为南宋晁公武、陈振孙撰。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八《刘沧》亦云:“沧,字蕴灵,大中进士也。”

直到元初辛文房著《唐才子传》,方提出刘沧的大致籍贯:“鲁国人也。”唐朝无鲁国,此借用古称,指出大致方位。以此看来,辛文房的依据或是与刘沧差不多同时代的张乔所作的《送龙门令刘沧》一诗,其中云:“去宰龙门县,应思变化年。还将鲁儒政,又与晋人传。”由“还将鲁儒政”判定刘沧为鲁人,后人多因之。如明陆时雍《唐诗镜》、清康熙《全唐诗》等。

丸山小民:唐代“临朐”进士刘沧

左:《唐才子传校笺》;右:《唐诗百家全集》

将刘沧籍贯定为宁阳的时间很晚。笔者所见最早的是1992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百家全集》 。其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唐代名家诗选》《中国历代诗歌精选·唐诗卷》《唐诗鉴赏辞典》《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全唐诗赏析》等均持此说。

持刘沧临朐说的书籍相对较少,目前所见有《唐才子传校笺》《中国诗学大辞典》《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等。

纵观各书,绝大多数因袭旧说,唯《唐才子传校笺》一书深入考证,广征博引,辨析透彻,契合实际,可谓有理有据。其书考证全文如下:

沧有《怀汶阳兄弟》诗云:

回看云岭思茫茫,几处关河隔汶阳。

书信经年乡国远,弟兄无力海田荒。

天高霜月砧声苦,风满寒村木叶黄。

终日路歧归未得,秋来空羡雁成行。

《旅馆书怀》又云:

秋看庭树换风烟,兄弟飘零寄海边。

客计倦行分陕路,家贫休种汶阳田。

云低远塞鸣寒雁,雨歇空山噪暮蝉。

落叶虫丝满窗户,秋堂独坐思悠然。

由此观之,沧似系汶阳人。然沧又有《汶阳客舍》诗云:

年光自感益蹉跎,歧路东西竟若何?

窗外雨来山色近,海边秋至雁声多。

思乡每读登楼赋,对月空吟叩角歌。

迢递旧山伊水畔,破斋荒径开烟萝。

则沧又不似汶阳人。且沧屡屡言及故乡时均曰海边,当是离海边不远,而汶阳县(即兖州龚丘)离海尚隔两、三州,似不得谓海边。其《浙江晚渡》诗中更有云:“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此诗以目前与归思对举,其故乡似在穆陵关附近。据《清一统志》卷一七一:“穆陵关在临朐县南一百里大岘山上,南接沂州府沂水县界。……《隋书·地理志》:北海郡临朐有穆陵山……山有关曰穆陵关。《沂水杂记》:沂水县北一百里,有将军岘,西南曰鞍山,山北有关曰穆陵关。《齐乘》:大岘山,即穆陵关也。”《齐乘》:“沂山绝项,穆妃陵侧有瀑布泉,悬百丈崖而下,即汶水也。”是则沧所谓汶阳系泛指汶水之阳(山东有多条汶水)而非指汶阳县(龚丘),而“汶阳田”云云固系用典。殆刘沧系青州临朐人,故其居汶阳客舍时尚云“迢递旧山伊水畔”,此伊水盖系沂水之误刻。青州滨海,隋为北海郡,故刘沧诗中常曰海边。临朐,今山东临朐县。

“伊水”是否“沂水”之误刻且不论,因伊水即伊河为洛河支流,刘沧诗中也数次提及。以刘沧诗意论之,无论宁阳,还是曲阜,与海无涉;坊子虽比临朐近海,与穆陵无涉。又有汶阳郡,南朝宋置,隋废,属湖北荆州,与山东无涉。

刘沧老家近海,东归途经泰山、曲阜。今宁阳在泰、曲东,从地理方位看,自京城东归,似不应经过此,故也可推断其故里非今之宁阳。《下第东归途中书事》诗云:

峡路谁知倦此情,往来多是半年程。

孤吟洛苑逢春尽,几向秦城见月明。

高柳断烟侵岳影,古堤斜日背滩声。

东归海上有馀业,牢落田园荒草平。

《经曲阜城》诗云:

行经阙里自堪伤,曾叹东流逝水长。

萝蔓几凋荒陇树,莓苔多处古宫墙。

三千弟子标青史,万代先生号素王。

萧索风高洙泗上,秋山明月夜苍苍。

《唐才子传校笺》把汶阳释读为“汶水之阳”,且此汶水为发源于沂山之汶水(今名汶河),在唐诗中并非孤证。如高适《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诗云:

胶东连即墨,莱水入沧溟。

国小常多事,人讹屡抵刑。

公才征郡邑,诏使出郊坰。

标格谁当犯,风谣信可听。

峥嵘大岘口,逦迤汶阳亭。

地迥云偏白,天秋山更青。

祖筵方卜昼,王事急侵星。

劝尔将为德,斯言盖有听。

大岘口即大岘山或穆陵关。大岘山位于沂山东南麓,穆陵关坐落在大岘山东延部分,故又称大岘关。诗中汶阳亭与大岘口对举,应为汶水之阳,而非地名。唐时登州与莱州接壤,在青州东,蔡少府赴任当经穆陵,涉汶水,故高适诗中提及。

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刘沧诗中又提到穆陵西,由此看来,刘沧似乎是沂山东侧附近之人,汶水之阳、穆陵之西,或是蒋峪、大关靠近沂山一带。刘沧《春晚旅次有怀》诗云:

晚出关河绿野平,依依云树动乡情。

残春花尽黄莺语,远客愁多白发生。

野水乱流临古驿,断烟凝处近孤城。

东西未遂归田计,海上青山久废耕。

沂山为古青州镇山,向有“大海东来第一山”之誉,诗中“海上青山”或指沂山,也未可知。

刘沧其人

丸山小民:唐代“临朐”进士刘沧

《唐才子传》元代刻本

《郡斋读书志》记载刘沧为大中八年进士,即公元854年,大中为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刘沧考进士多次不第,现存诗中多有涉及,如《下第后怀旧居》诗首联云:“几到青门名未立,芳时多负故乡情。”青门,据《三辅黄图》:“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此以青门指代长安,盖多次抵长安应举。但刘沧并不气馁,大中八年终于高中,心情自是开怀,诗中亦有流露。其《看榜日》诗:

禁漏初停兰省开,列仙名目上清来。

飞鸣晓日莺声远,变化春风鹤影回。

广陌万人生喜色,曲江千树发寒梅。

青云已是酬恩处,莫惜芳时醉酒杯。

又有《及第后宴曲江》诗: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霁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

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

才能和机遇密不可分。《唐才子传校笺》载:刘沧及第,与郑薰奖拔寒俊有关。《新唐书》卷一七七《郑薰传》云:“薰端劲,再(再字误)知礼部举,引寒俊,士类多之。”

《唐才子传》称刘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谈古今令人终日喜听。慷慨怀古,率见于篇。”《唐才子传校笺》:“所述未详所本,殆辛氏据齐鲁英豪之气概而想当然耳。今所存刘沧诗慷慨者少,怀古者有之。”

刘沧登第时年龄当在四五十岁左右。《唐才子传》载:“大中八年礼部侍郎郑薰下进士榜后,进谒谢,薰曰:‘初谓刘君锐志,一第不足取。故人别来三十载不相知闻,谁谓今白头纷纷矣。’”其诗《春日旅游》首联云:“玄发辞家事远游,春风归雁一声愁。”则其离家负笈远游在其青年时。复有云:“春尽灞原白发生。”(《下第后怀旧居》)其登第时殆确已白发已生,当在四十开外矣。加上郑薰所言“白头纷纷”,故有资料把刘沧的生年定在公元800年左右,虽不甚确,近似得之。

刘沧为官比较明确的是曾任过华原县尉和龙门县令。华原县即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明嘉靖《耀州志》卷五记载:“刘沧,鲁人,进士,调县尉,有诗名。”沧有《罢华原尉上座主尚书》诗云:

自怜生计事悠悠,浩渺沧浪一钓舟。

千里梦归清洛近,三年官罢杜陵秋。

山连绝塞浑无色,水到平沙几处流。

白露黄花岁时晚,不堪霜鬓镜前愁。

诗中所言“座主尚书”即郑薰,薰曾任尚书左丞。沧在华原为尉三年,约系大中九年至十一年。《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京兆府下“华原县,本汉祋祤县地,属左冯翊……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宜州,六年改泥阳为华原县。大业二年省宜州,县属京兆。

刘沧罢华原尉后曾任龙门县令。《全唐诗》卷六三八有张乔《送龙门令刘沧》诗,云:

去宰龙门县,应思变化年。

还将鲁儒政,又与晋人传。

峭壁开中古,长河落半天。

几乡因劝勉,耕稼满云烟。

沧任龙门令在华原尉后,其时约系大中末咸通初年。《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二绛州“龙门县……后魏太武帝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今山西省河津县。1994年升为县级市,隶属运城市。刘沧现存诗中与龙门相关者尚有四五首。

刘沧为官外,亦游历各地。从其诗中看出,刘沧曾到过浙江、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山东省内曾到达曲阜等。

刘沧朋友圈已不可尽知,其与李频、颜标等同年进士,与李商隐、杜牧、许浑等生活同一时期,与贾岛、张乔等有诗文来往,与复本、修古、元叙、重幽上人及颛顼山人等均有赠诗。

刘沧其诗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沧诗》一卷,《全唐诗》卷五八六存诗一卷101首,《诗人玉屑》载五言诗1联,这是目前所知的刘沧全部诗文,恐已非全秩。

关于刘沧诗风及水平,《唐才子传》载:“诗极清丽,句法绝同赵嘏、许浑,若出一絇综然。”《郡斋读书志》亦称刘沧“诗颇清丽,句法绝类赵嘏。”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沧浪诗话》:“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辛传殆本此。沧于元、明时亦得好评。如元人杨载《诗法家数》云:“诗要练字,字者眼也……如刘沧诗云:‘香消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是练‘消’‘人’二字。“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是练‘空’‘浩’二字,最是妙处。《艺苑卮言》卷四:“权德舆、武元衡、马戴、刘沧五言,皆铁中铮铮者。”

《艺苑卮言》谓其五言诗为“铁中铮铮者”,然今所存诗今两首五律,馀均为七律,殆已散佚颇多。

除以上外,古今评刘沧诗颇多,以下仅选两例: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选评刘沧诗15首:《秋夕山斋即事》《秋日寓怀》《秋日山寺怀友人》《经龙门废寺》《咸阳怀古》《留别复本修古二上人》《怀汶阳兄弟》《江楼月夜闻笛》《春晚旅次有怀》《和友人忆洞庭旧居》《晚归山居》《长洲怀古》《经麻姑山》《经炀帝行宫》等 。其中《题王母庙》:

寂寥珠翠想遗声,门掩烟微水殿清。

拂曙紫霞生古壁,何年绛节下层城。

鹤归辽海春光晚,花落闲阶夕雨晴。

武帝无名在仙籍,玉坛星月夜空明。

金圣叹批解:“寂寥珠翠”,谓王母塑像;“遗声”,谓王母一切教诫……“门掩”,写诸真不降;“烟微”,写云气亦无;言我来睹像思教,意谓若将遇之,如何空殿阒然,乃至全无光影。三、四承之,言但见朝霞射壁,不见绛节下云也。五、六,微讥,又妙,又妙!“鹤归辽海”,言即使王母果然又来;“花落闲阶”言无奈汉武升遐久矣。加“春光晚”字,笑其来迟;“夕雨晴”字,悲其无迹也……

《唐诗鉴赏辞典》选刘沧诗一首《经炀帝行宫》 :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辞典》解析后总评:“此诗之可贵,在于诗人咏古别具一格,写得清新自然,娓娓动听,挹之而源不尽,咀之而味无穷。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构成了本诗特有的空灵浪漫风格。”

关于刘沧籍贯,在没有更多证据前,只能靠现存资料推证。目前看来,临朐之说最为合理。

因笔者囿于材料和水平,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感谢东山野叟君指正。

202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