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網上有句流行的話:

“當代年輕人的一個特質,大事越來越寬容,小事越來越易怒。”

這句話放在父母身上也很适合。

孩子一面是天使,一面又是小惡魔,有時候真的讓人無法招架:

晚上磨磨蹭蹭不睡覺,睡覺得哄半天;

早上送去上學,你急得不行,回頭一看,小祖宗不慌不忙;

做作業的時候更别提,一道題目反複講個三五遍還能做錯,最後把你氣得咬牙切齒;

遇上一個不配合的熊孩子,更是對脾氣最大的考驗……

于是我們沖孩子發脾氣、吼、罵,甚至是動手打,直到孩子老實為止。

然而發火一時爽,事後悔斷腸。

憤怒完之後,更多的是愧疚,想到剛剛憤怒而扭曲的臉留在了孩子心裡,又止不住地心疼。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01

為什麼我們對孩子容易發怒?

父母易怒,大部分情況下,不是孩子太調皮太難教,而是父母的生活出了問題。

有些父母沖孩子發火,并不是因為孩子做了多大的壞事。而是自己當下的狀态并不好,正好孩子帶着一些小問題出現了,就變成了導火索。

有位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曆:

他有個脾氣不太好的媽媽,媽媽的怒火就像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

比如他放學回家,剛剛打開電視,媽媽就沖他吼:

“就知道看電視,一點家務活都不會做!”

第二天放學,他乖乖打掃衛生,沒想到媽媽又生氣:

“作業也不做!在這裡瞎忙!”

按他的話來說,媽媽總是能找到理由沖着自己發火。

像這樣的父母,本質是因為自己不痛快,才去找孩子的不痛快。

再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說都不聽,媽媽又是發火又是威脅。

仔細想想,這種壞情緒的出現,不是因為孩子不吃飯,而是媽媽對孩子的失控感和無能為力在作祟,于是用怒氣來強迫對方順從自己。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一書中這麼說:“憤怒,來源于我們内心隐藏的怒的潛質。”

簡單來說,孩子不是讓我們發怒的源頭,根本在于父母本身就有負面情緒在。

易怒的父母心中有怒氣的火種,才會那麼容易被點燃。

02

易怒的父母對孩子殺傷力有多大?

微網誌上曾經有個熱門話題叫做: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

文章中講述了一位心理醫生詢問了許多在這樣原生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總結出了很多特點。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比如:

不斷道歉,會為所有正常的事情道歉;

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因為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特别害怕讓别人失望;

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抛棄;

永遠在取悅别人,忽視自己的感受;

很容易玻璃心;

......

這條微網誌下面,近3萬的網友評論都在表達感同身受。

不得不承認,有個易怒的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是難以彌補的。

一方面,深深地傷害着親子之間的關系和信任,另一方面,孩子會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出十分敏感,也更容易受傷。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

“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易怒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

03

如何減少你的怒氣對孩子的傷害?

父母能永遠不對孩子發火嗎?

答案是很難。

人根本沒有方法去戒掉自己的情緒。

大多數的父母問題在于不會表達憤怒,沖孩子發火發怒不可怕,真正的可怕在于怒火來得頻繁且肆意。

那麼,如何才能減少你的怒氣對孩子的傷害?

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給自己幾分鐘遠離孩子

憤怒來臨往往是一瞬間的事,理智還未來得及産生,失控的憤怒情緒就主導我們做出傷害對方的事情。

是以當你情緒不好時,就不要在這個時候嘗試去教育孩子。

給自己時間冷靜下來,想清楚“為什麼生氣”,我們要練習的是暫停,耐住性子等待幾秒再做決定,或者暫時離開沖突現場,回房間或者衛生間平複心情。

和孩子溝通你的情緒,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

負面的情緒,光靠抑制和遺忘是很難消失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困擾,這種情緒才有可能得到釋放。

正如《P.E.T.父母效能訓練》作者托馬斯-戈登博士曾說:

“父母最好不要因為試圖去擴大自己的接納區,而違背自己真實的感受。”

作為父母,我們也可以直接和孩子溝通情緒,誠實地表達出自己内心的真實感受,比如“媽媽現在真的特别累” 、“這讓我很生氣”、“我現在很不開心”等。

不用過于擔心這種坦誠會影響孩子,他能夠從父母的表達中學習到,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即使是爸爸媽媽,也需要有人體諒他們的感受。

如果發火了,記得修複和孩子的關系

目睹完大人發火,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誠惶誠恐的。

誠懇地和孩子道個歉,找個安靜的地方,和孩子解釋剛剛為什麼會發脾氣,并表達你的期望,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改錯的明路:

“媽媽今天上班太累了,才對你發了火,媽媽隻是希望你能早點休息,不然明天上學會遲到。”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嘗試讓孩子原諒自己,讓孩子知道:道歉并不丢人。這種示範本身就能讓孩子看到道歉的價值。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檢討、自我糾錯的過程。

能認識錯誤并努力彌補,你和孩子都會越來越好。

務必記住:越憤怒,生活就越糟糕。

文章的最後,分享台灣作家張文亮的一首兒童詩《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如果你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不妨讀讀: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啊!為什麼?天上一片安靜。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我感到微風,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慢着!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鬥多亮麗!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别急,别氣,給他多點時間,孩子走得慢,但一定會走得遠。

點個關注,願我們都能做有耐心的父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