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族團結丨一張搖床裡的民族團結故事

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一張普通的小搖床

走進多個不同民族的家庭

見證了新疆一個普通村莊的

民族團結情

民族團結丨一張搖床裡的民族團結故事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烏蘇市九間樓鄉,有一張裝滿希望和故事的小搖床,在各民族家庭裡被當作“寶貝”一樣傳借了近60年。

現如今,這張帶着祖孫三代人記憶的小搖床被陳列在九間樓鄉農耕文化園的民俗館中,成為400多件展品中的“明星”,承載着30個不同民族孩子使用搖床的回憶,生動展示了中國新疆最普通的農村發生的民族團結、鄰裡親情的故事。

每一個前來參觀遊玩農耕文化園的人,都會駐足聆聽搖床裡充滿溫情、代際相傳的感人故事。小搖床成為了民族團結教育的最好“教科書”。

民族團結丨一張搖床裡的民族團結故事

▲有近60年曆史,被30個不同民族的孩子使用過的搖床。(圖檔來源:烏蘇市融媒體中心)

小搖床陪伴30個孩子成長

59年前的夏天,九間樓鄉詹家村的小木拉提呱呱墜地,爸爸托依别克為了迎接孩子的到來,早早就精心準備好了搖床。木質的搖床做工精細,色彩豔麗,布滿了獨具民族風情的紋飾,貼心地留有便于孩子友善的孔洞,以及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小玩具。

在那個年代,男人要在外面上工勞作,女人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可是抱了孩子就挪不開手做家務,搖床幾乎成了每個新生孩子家庭的必需品。躺在搖床裡,小木拉提聽着母親邊忙邊唱的傳統搖床曲,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睡吧睡吧

我親愛的寶貝

把你放在搖床裡

為你講許多的故事

祈願你健康成長

你是我們夢想的延續

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

希望你長大了

做一名快樂勇敢的哈薩克人啊

……

時光荏苒,睡在搖床裡的小木拉提,如今已有59歲。搖床相繼搖大了他的弟弟妹妹,也載着越來越多的孩子進入夢鄉。

托依别克家的搖床很實用。于是,誰家孩子需要搖床了,都會來托依别克家裡借用,托依别克也會慷慨地借出。就這樣,你家用一年,我家用一年,這個精心制作的搖床在近60年的歲月裡,陪伴了漢、哈薩克、維吾爾、回等民族共30個孩子的嬰兒時代。

每個孩子用完搖床以後,托依别克都會在搖床上刻一個記号,30個記号記錄下了孩子們的成長曆程。

睡過一張床,成了一家人

趙财富是托依别克的鄰居。因工作關系,兩家人結下了超越血緣的兄弟親情。

1980年7月,趙财富的夫妻張宜秀生下女兒趙瑛,想借托依别克家搖床用。搖床是8歲的居來提送去的,40年過去了,他仍然清晰地記得張宜秀熱情地留他吃飯的情景。他親切地稱張宜秀為“張媽媽”。

小小的搖床也見證着另一段“母子情”和“兄弟情”。木拉提的弟弟海拉提和漢族雙胞胎周海洋、周海龍先後使用過這張搖床。

1979年初,海拉提不到一歲的時候,王具珍的雙胞胎兒子出生,搖床被借到了王具珍家,成了她家的“寶貝”。雙胞胎有了搖床,讓王具珍省了不少事。海拉提與周海洋兄弟因為年齡相近,又先後用過同一張搖床,慢慢地成了親密無間的小夥伴。

1989年夏天,海拉提像往常一樣找周海洋兄弟玩。王具珍看到海拉提大熱天還穿着一雙軍綠色橡膠底的球鞋,因為鞋子不透氣,海拉提的腳一塊塊脫皮,看着讓人心疼。王具珍就從櫃子裡拿出一雙嶄新的布鞋給海拉提穿。海拉提羞澀地脫去了球鞋,穿上了黑布鞋,感受到了久違的舒适。從此,海拉提認王具珍當幹媽,每年冬閑時節,王具珍都會多做兩雙布鞋給海拉提。

民族團結丨一張搖床裡的民族團結故事

▲海拉提(左二)和周海洋(右一)攙着王具珍在路上散步。

如今,海拉提和王具珍“母子”間超越民族界限的親情,在村裡傳為佳話。各族村民在身邊鮮活的民族團結故事中受到教育和啟發。

在詹家村村民的樸素認知裡,睡過一張床,也就成了一家人,有事要互相幫襯。打馕時,多打幾個,與兄弟姐妹一起分享;大人有事不能按時回家,孩子就住在其他兄弟姐妹家裡。人人都說民族團結的話、人人都做民族團結的事,已成為搖床走過家庭的傳統,成為一種刻入靈魂深處的言行自覺。

民族團結丨一張搖床裡的民族團結故事

▲海拉提給女兒阿魯瓦·海拉提講述搖床的故事。

30個睡過小搖床的孩子,長大後分别成了醫生、教師、勞工、國家幹部、企業家等,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兒時各族孩子吃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長在一起的記憶,也深刻地影響着他們。這種童年時手足相親、心心相連的感情,在長大後轉化成為踐行和維護民族團結的自覺行動:遇到外界發表煽動性言論,他們主動站出來抵制;有人做了破壞民族團結的事情,他們及時出面制止。大家用實際行動诠釋着“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的深刻内涵。

在一代代娃娃們的努力下,如今的九間樓鄉詹家村,随處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團結互助、和睦共融的氛圍。中華民族親如一家的理念,已深深印在村民心中。

讓更多人知曉小搖床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以來,烏蘇市農民的耕作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挖掘保護好農耕曆史,傳承農耕文化精神,2019年,烏蘇市九間樓鄉黨委發動轄區各族幹部群衆積極參與農耕文化展品的搶救、征集和保護工作,建成了占地40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園。

農耕文化園位于九間樓鄉原中心學校校舍院内。一張舊糧票,一座石碾子,一盞煤油燈,一個柳條笸籮……400多件老物件,喚起一段段陳年往事,見證了村民們曾經的生活變遷。

在完成了30個孩子的陪伴使命後,搖床也被托依别克贈送給了九間樓鄉農耕文化園,成為了最受人矚目的鎮園之寶。

同住一個村,同睡一張床,這個搖床把他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樣。2020年的一天,他們相約來到農耕文化園,認真撫摸着屬于自己的那道記号。

民族團結丨一張搖床裡的民族團結故事

▲海拉提·托依白克帶着女兒阿魯瓦·海拉提在烏蘇市九間樓鄉農耕文化園裡檢視搖床。

“我出生的時候,就是在這個搖床裡長大的。後來小弟弟出生後,我還用搖床哄弟弟睡覺呢!”今年48歲的居來提動情地對女兒說。

“居來提大哥,你看這個記号是我的,我是1979年出生的,我今年42歲。”居來提的“好兄弟”周海洋說。

“木拉提爺爺,最後這個記号是我的嗎?我今年4歲了,我媽媽說,我也睡過這個搖床。”孩子稚嫩的聲音回響在展廳裡,大夥聽到都樂了。

托依别克深情地對大家說:“孩子們,你們都睡過這個搖床,不管我們是哪個民族,大家一定要記住團結友愛,把國家建設好,把村隊發展好。習近平總書記說了,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誰都不能破壞我們的感情!”

掌聲和笑聲在這張看似普通卻意義非凡的搖床旁響起,穿過小小的展廳,在烏蘇大地上久久回蕩……

(文章轉載自國家民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