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慮打勞工,靠冥想能解脫?

焦慮打勞工,靠冥想能解脫?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巨潮WAVE,作者 | 劉勇,編輯 | 楊旭然

2017年,知乎上有人抛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冥想在中國不流行?

提問者說,冥想也是運動啊,跟去健身房沒什麼差别,一個是塑體,一個是休腦。健身屬于有氧運動是讓身體保持它的機能,冥想是大腦恢複能量的運動。

在那之前,“冥想”這種類似于宗教“禅修”“打坐”的心理修養模式已經在西方風靡。而在中國,它還是新生事物,與這個提問類似的話題普遍應者寥寥。

随着中國社會轉型壓力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對抗普遍性的社會焦慮,成為一個非常現實而迫切的問題。而與之相對,與此相對應的、面向心理健康的社會資源配置卻極其有限,相關行業隻能稱得上是剛剛起步。

根據2018年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資料,超過7成城鎮居民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态,同時另有統計稱,中國青少年人群以及35至44歲年齡段人群睡眠品質問題,抑郁症多發。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在工作中感受到身心俱疲,以至于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後,會尋求如何解決問題?是通過消遣娛樂,還是“收拾心情”直面自我?是尋求自我調節,還是求助他人甚至專業心理醫生?

在歐美市場中,冥想已經被證明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對于對抗焦慮有所裨益的“運動”。相比心理醫生的治療,也顯得更加平易和廣泛适用。近十年來,“冥想”正在以文化和産業的雙重身份進入中國,成為中國心理健康市場的組成部分,被一些人所接納。

01 中國市場,玩家就位

市場規模雖然還不大,但頭部APP已經占好位置了。

2016年2月16日,“潮汐”APP1.0版上線。幾乎與“潮汐”同時,西安一家名為西安納沃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2月22日推出了類似産品“NOW冥想”。二者相差僅6天。

NOW冥想官網介紹,這款APP能夠面向使用者提供心理健康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截至2018年12月使用者規模突破200萬,每日總收聽時長超過260億分鐘。

類似的冥想APP普遍具有很多相似點。不僅僅是成立時間,其産品、内容等都有很多相似點。一方面,這是因為行業正處在發展的起點,并沒有太多相關的産品經驗(尤其是中國化的冥想),另外,這也是中國泛心理經濟這一新興潮流的基本“雛形”的縮影。

當然,新興的産品也有着不同的“性格”。

潮汐APP界面似乎帶有豆瓣社群的基因,充滿“文青”氣質。因其完全無廣告的簡潔小清新、操作簡單易上手,至今已獲得數千萬級的下載下傳量,其中華為應用商城資料為3620萬。

焦慮打勞工,靠冥想能解脫?

潮汐APP的界面

它從創立之初便宣稱要人們“和大自然一起,平靜身心”,6年來其從效率管理工具轉向内容型産品,“讓生命更健康更快樂”。自然聲音、聲音場景這些屬于冥想類APP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礎上,潮汐為使用者提供專注、睡眠等體驗。

潮汐推出之後随即受到資本追捧,2017年7月,潮汐獲得德迅資本天使輪融資,2019年2月,又獲得了熊貓資本近千萬級的新一輪投資,成為近兩年内獲融資規模最大的心理健康類音頻應用。

潮汐提供的資料顯示,其使用者已遍布全球120多個國家,其中60%為國内使用者,主要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受教育程度高、可支配收入較高、重視精神需求的人群。他們的年齡在15至40歲之間,以工作白領和青少年為主,其中超過65% 使用者為女性使用者。

這樣的一個使用者畫像,基本上也勾勒出了參與冥想的人群的基本特征。

潮汐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主要是會員服務,但免費内容也不少——這是其下載下傳量和活躍使用者遠超NOW冥想的重要原因。至今,其盈利能力和市場估值暫未獲知。

相對來說,在同質内容之外,NOW冥想采用會員制模式,涵蓋瑜伽+冥想+拓展訓練的課程年會員價為298元(原價1124元),可以浏覽瑜伽、冥想等專業學習課程,面向更小衆的實際适用人群。

新使用者下載下傳APP後即被要求進行自我心理“體檢”,然後它會據此提供一份學習計劃,按功能劃分的課程有緩解焦慮類、提高專注類和改善睡眠類等,按難易劃分為7天基礎到21天進階。

焦慮打勞工,靠冥想能解脫?

NOW冥想的介紹頁面

NOW冥想與衆多專業老師簽署合作協定,主要面向有切實心理需求的高淨值使用者,并與華為利用大資料分析消費者習慣,強化使用者粘性和付費會員轉化率。

2018年,NOW冥想開始實作小額盈利,目前收入結構中會員費用占比約60%,課程和訓練營付費收入占比約40%。

以潮汐、NOW冥想為代表,冥想正在從民間愛好轉向商業化,機構出現、使用者下沉。可以預見的是,其産品種類和營運模式會越來越多。

02 複制矽谷?

對于當下的中國人來說,接受這個新鮮事物并不容易。

“冥想”(Meditation)或者說“正念”(mindfulness)最初的來源是東方,尤其是佛教禅定,經過1970年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試驗,從生理學上解釋了它對人類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979年,分子生物學博士卡巴金(JonKabat-Zinn)成立了減壓診所(StressReduction Clinic),并發展出了正念減壓體系(Mindfulness-Based StressReduction, MBSR)。

此後,它的效果被不斷印證,在得到諸如喬布斯、比爾·蓋茨等名人的背書和加持後,被更多人接受。進入21世紀網際網路時代,甚至成為了不少矽谷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每天10分到30分鐘。

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如今北美冥想市場規模已經飽和,預計2022年超過20億美元市場規模,統計顯示單純冥想類應用程式就超過1,000款,形成了Calm、Yoga Go、Headspace等頭部産品。

焦慮打勞工,靠冥想能解脫?

海外冥想應用“Clam”頁面

這其中,最為成功的Calm擁有上億使用者,它向會員提供呼吸練習、每日冥想、多日計劃以及無指導和有指導的冥想課程等,終身會員費299美元。2019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它依然還在成長,并且試圖改頭換面進入中國市場。

Headspace基本上與calm同時。創始人Andy Puddicombe 22歲時前往喜馬拉雅山腳下的一座寺院出家,數年後他重返倫敦并與合夥人共同成立一家公司,開始組織各種正念講座。

2012年該公司推出Headspace 應用程式,向使用者提供訂閱内容和基礎、進階課程。通過遊戲化的設定,使用者被鼓勵完成一項任務後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這些課程通常在10分鐘内,在各大平台相當受歡迎。甚至,這些内容應用于的臨床治療,作為幹預治療的措施之一。

2021年,它與線上心理健康平台 Ginger 合并,合并後的公司估值達到 30 億美元。

此外,據估計,美國至少有2,450個冥想工作室或中心。它們向學員提供各種學習課程,年銷售額達到數億美元。

對中國來說,一個全新市場的神話,往往需要更可持續講述的故事,而不是類似于KEEP的那種“賠錢賺吆喝模式”。

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與中國國情不同的是,冥想經濟在歐美誕生并形成一種熱潮并非偶然。

高收入國家人群在尋求精神層面的滿足時,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或者說可以選擇更昂貴的心理健康服務。

但是對于低收入國家人群來說,用于心理衛生健康方面的支出肯定是有限的。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地圖》報告也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當然,中國東部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尤其是一線城市,由于經濟發達、高收入人群聚集,的确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消費習慣仍未培育成熟。

盡管,“冥想”的形式和内容來源于東方宗教,但是在普遍的大衆接受程度來說,東西方存在明顯的差異。“冥想”的背後從一種意義上展現了西方人對東方神秘文化的寬容與接納,何況它還經過歐美的心理學實驗将其解構為一種科學的健康的自我身心管理模式。

然而,對于當下的中國人來說,接受這個新鮮事物并不容易,需要更持久更耐心的市場培育。

從商業模式來看,内容提供可以互相借鑒,甚至可以像NOW冥想2018與Michael(與海外冥想App Calm合作)簽下中國區獨家合作權那樣,但是中國市場有它自己的“性格”。

03 三千億市場蓄力

人們對越發焦慮的現實情況束手無策,冥想則開始被更多人所接觸和關注。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沖擊了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影響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

在此背景下,“宅經濟”意外突飛猛進地成長。NOW冥想稱,NOW冥想疫情期間使用者增長率達到200%至300%。

疫情遠未消退。更嚴峻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而所有迹象都顯示出,告别經濟連續幾十年高增長的階段,目前隻是一個開始。

而大環境的改變,其實早就開始顯現——也最為根本。

近年,中國經濟轉型,增速逐漸放緩到“5時代”。而與此同時,人們所面對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幾座大山”沉重依舊,疊加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劇變、經濟結構更新調整,各行業都受到不小沖擊,尤以網際網路行業為甚——經曆了“996”“007”的高強度工作後,又跌入2021年持續至今的“裁員潮”,壓力從未走遠。

2018年釋出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稱,目前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表明,73.6%的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人有16.1%,而心理健康的人為10.3%。

相關研究證明中國青少年抑郁症檢出率最高,高達24.6%,而且随着年齡增長、學曆提高、收入增加,整體下降,然而實際情形也并不樂觀。

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越發焦慮的現實情況束手無策,冥想則開始被更多人所接觸和關注。但從實際的消費和投入看,心理需求市場遠遠沒有釋放。

Statista 2022資料顯示,中國成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傳統獲得高效的睡眠和休息,這一比例高達42%,會采取進一步精神衛生措施的比例為37%,而真正會參與各種冥想訓練的比例不到15%——它顯然還稱不上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根據統計,中國精神衛生健康投入仍然整體處于開發中國家水準,人均投入不過2美元,而美國等高收入國家則高達59美元以上。

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即便僅面向高價值使用者),中國市場保守估計也在3000億元人民币以上。

目前,中國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大健康”概念,将其列入國家計劃。“十四五規劃”要求建成健康中國,将人們身心健康納入其中,“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

預料未來5年,關注大健康産業将持續爆發。

從行業發展特征來看,冥想這一移植自歐美的身心修養模式,可能在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實作更高成長,但受限于文化差異,指望這個行業去大規模下沉滲透,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04 寫在最後

疲累打勞工群,原本是中國經濟的活力所在。過去很長時間裡,面對焦慮大多數人都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隻能被迫走向頹廢或者更深層次的焦慮,出現了“躺平”甚至是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當然,他們也在不斷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尋找緩解焦慮走出困境的“解藥”,比如健身、比如瑜伽。而“冥想”如何成為中國人的選擇?

早年美國留學期間患上帕金森并嘗試了各種辦法的李樂鵬,回國後創辦了NOW冥想。直到今天,他仍然在抱怨冥想還隻是小衆,在中國練習冥想的不到1%,哪怕鋪天蓋地的營銷宣傳也不一定管用。

的确,冥想要落地中國,必須更接地氣,要貼近中國目标消費者的生活習慣、生活場景。在生活環境逼仄的城市空間,“打勞工”需要更精簡化的精神修複方式,任何需要付出更高代價、把問題複雜化的方式,都會被抛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