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川藏公路博物館:從記錄曆史到傳承精神

穿越橫斷山脈的川藏公路

連起雪域高原與四川盆地

串起城市、集鎮、田野、牧場

一路攬盡雪山、海子、森林和草甸……

對旅行者來說,川藏公路串起旅遊的“珍珠鍊”,沿途壯美的景色是大自然給予遊客的精神饋贈。

對建設者而言,這座“地質災害博物館”承載着幾代交通人開山劈石、修路架橋,出生入死、奮勇拼博的光榮曆史。

向東尋找川藏線的起點,目光落在川藏公路博物館,書香氛圍中,這裡保留着川藏公路建設過程中的文物、圖檔,還展示着四川交通運輸系統近年來的建設成就和規劃遠景。從手提肩扛的拓路人到資訊化時代的建設者,博物館展示出“兩路”精神的隽永内涵和時代價值。

全景展示川藏公路建設過程博物館半年吸引超13000人參觀學習

川藏公路博物館:從記錄曆史到傳承精神

四川是川藏公路的主體區域和“兩路”精神的重要誕生地。七十多年前,10萬築路大軍以“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英雄氣概,用鐵錘、鋼釺、鐵鍬,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等高山峽谷,跨越大渡河、金沙江等激流險灘,穿越雪山、森林、草原、冰川等複雜地貌,在“世界屋脊”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迹。

川藏公路博物館:從記錄曆史到傳承精神

川藏公路博物館前矗立着的“路魂”雕塑,正是由十八軍戰士、築路勞工、藏族同胞組成。雕塑代表着在川藏公路修建中的築路大軍,也象征着軍民團結、漢藏一家的民族友誼。

川藏公路博物館:從記錄曆史到傳承精神

位于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校内的展館,面積近千平方米。博物館主展區分為曆史抉擇、天路長歌、薪火相傳三部分,收藏了川藏公路建設70多年以來的新老照片、築路工具、生活用品、相關報紙、書籍、畫報、徽章、旗幟等,全景展示了川藏公路艱苦卓絕的建設過程。

館長王蓉霞說,從2021年6月底開館到2021年底,半年的時間裡博物館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00多個參觀團隊,超過13000人來到博物館“打卡”、學習。

王蓉霞回憶,前來參觀的既有川藏公路的建設者和後代,還有向往交通事業的青少年,在她看來,這裡既是儲存建設曆史的紀念館,還是引導未來一代的啟蒙地。“參與過川藏公路建設和維護的老兵,看到實物、聽到介紹後熱淚盈眶,前來參加研學活動的青少年,也對’兩路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

學校裡的博物館:潛移默化中繼承延續交通紅色傳統

川藏公路博物館的建設要追溯到2018年,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在研究傳承弘揚“兩路精神”的過程中,提出了建設川藏公路博物館的思路。

建黨百年之際,川藏公路博物館于2021年3月在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建設,三個月的建設時間裡,近千平米的展廳彙集了330餘件來自全國各地的實物和影像資料。

回憶起川藏公路博物館的建設過程,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東平認為,把博物館放在學校内,既是對交通學子潛移默化的熏陶,也是對交通人紅色傳統的繼承和延續。

王東平說,他希望能夠把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放大,對在校的學生起到一個激勵和教育的作用,“曆史總能給人以最好的啟迪,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我們未來的交通人在學校的學習教育工作過程當中,能夠親曆川藏公路博物館,感受我們老一輩的這種創業精神,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川藏公路博物館:從記錄曆史到傳承精神

事實上,建在學校裡的川藏公路博物館已經成為了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王東平介紹,目前不僅學生會在博物館感受紅色精神,廣大交通幹部職工也會在這裡參加教育訓練。從學子到建設者,兩代人在這裡接受教育,使得博物館與學校的育人氛圍有機契合。

展望未來,王東平期待把博物館内的精神發揚光大。通過不斷完善館内資料,完善川藏公路博物館,豐富“兩路精神”的内涵,把博物館紀念、啟迪、教育的作用更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其實作在培養學生也面臨着新的要求,雖然不需要克服過去的艱苦條件,但是目标更加長遠,未來的學生需要向海外拓展,也就更需要傳承’兩路精神’。”王東平坦言,公路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解川藏公路建設曆史的過程,也是幫助學生認識所交通行業的過程,老一輩的奉獻精神能夠極大地鼓舞學生。“也許有一天學生已經不記得課堂上的知識點,但這種紅色基因的傳承會伴随他們一輩子。”

薪火相傳:川藏公路建設曆史仍在不斷完善《川藏公路簡史》今年問世

川藏公路博物館的第三部分名為“薪火相傳”,在這裡,展示着21世紀四川交通運輸工作的新變化、新進展,川藏公路沿線的實時路況和圖像也可以在螢幕上直接展示。

川藏公路博物館:從記錄曆史到傳承精神

“薪火相傳”寓意四川交通建設者在“兩路精神”的指引下繼續創造新的輝煌和奇迹,在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史志總編室副總編輯岑松看來,這樣的傳承既是寶貴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種鞭策。

2005年來到四川省交通廳史志總編室工作,對曆史有濃厚興趣的岑松不是四川交通事業的見證者、研究者,他告訴記者,川藏公路博物館的建設正是四川交通曆史傳承的重要“節點”。

川藏公路博物館内,展示着不少參與建設者的名字,岑松告訴記者,每一個名字背後都是交通史志研究者在曆史檔案中的反複查閱、核對。“川藏公路的曆史研究還有很多空間值得探索,我們還在收集川藏公路建設相關的紀念章、日記等曆史材料,盡可能完整地還原建設過程,這樣既是對建設者的尊重,也是對’兩路精神’的不斷完善。”

川藏公路博物館:從記錄曆史到傳承精神

從事交通史志研究17年,岑松感到交通史志研究“和搭橋修路一樣重要”。“四川省交通運輸廳一直重視史志研究工作,這麼多年來,四川交通條件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取得了矚目的成績,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岑松透露,今年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史志總編室計劃推出《川藏公路簡史》,目前已經完成初稿,正在修改過程中。“《川藏公路簡史》能夠完整地反映四川公路建設的曆史和發展過程,為想要了解川藏公路的社會組織提供權威的讀本。”

來源 | 四川釋出用戶端

記者 | 王培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