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實體學家60年的手稿因何“迷人”

老實體學家60年的手稿因何“迷人”

——走入六卷本《段一士手稿》

開欄的話

《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展望2035年,大陸将建成出版強國,創新活力充分激發,優質内容供給能力顯著增強,出版服務大局服務人民能力凸顯。錨定建成出版強國遠景目标,尤為需要出版人秉持“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的工作理念,打造更多新時代出版精品,進一步提升出版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本報今日起開設《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出版精品故事》專欄,敬請關注。

老實體學家60年的手稿因何“迷人”

段一士先生手稿(掃描件)。

老實體學家60年的手稿因何“迷人”

2010年,孫昌璞院士(左)通路段一士先生(中)。蘭州大學出版社 供圖

老實體學家60年的手稿因何“迷人”

因疫情原因,《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第一排左一)的線下采訪不得已轉到線上進行。線上采訪截屏

“我這一生問心無愧,因為我這一輩子都奉獻給了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奉獻給了我的研究所學生們!”在彌留之際,段一士拼盡全力顫抖着寫下這句話。

段一士是誰?

他是大陸著名理論實體學家、實體教育家、蘭州大學理論實體專業創始者。

從事理論實體科研和躬耕講壇的60年間,段一士先後提出了很多理論新發現,并把這些享譽海内外的理論留在了2000多頁的手稿中。這些言簡意赅、化難為易、一語道破而不失深刻内涵的手稿,在大陸理論實體學創新發展中具有重要價值。

2019年7月,蘭州大學實體科學與技術學院和蘭州大學出版社通力合作、精心打磨而成的《段一士手稿(6卷)》正式出版。跨越60年的實體學手稿以影印出版形式原貌“複活”,讓更多人領略到了段一士身上所蘊藏的科學家精神。

這就是一部出版精品的價值。

這套包括《拓撲規範場論》《廣義相對論和引力規範理論》《規範場理論》《額外維》《宇宙學》《超對稱和共形場論》的實體學手稿,榮膺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一舉填補了“甘版”圖書在該獎項上的空白。

段一士留下的這套手稿究竟為何“迷人”?這套手稿的出版對精品圖書打造又有怎樣的借鑒?近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通過對話每一位參與者,“解碼”這套手稿的不同尋常。

楊振甯說:“你們不容易,有些工作水準較高,世界水準,在國外也拿得出來”

要說這套手稿的故事,還得從段一士的傳奇人生講起。

1927年,段一士出生于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要拯救中國,唯有靠科學知識才能實作。”1947年,弱冠之年的段一士抱着科學救國的強烈願望,考入南京大學實體系前身金陵大學的實體系,這裡也成為他追逐人生夢想的起點。

1951年6月,段一士以南京大學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完成學業并留校任教。兩年之後,在新中國第一批派遣留蘇學生考試中,他同樣以第一名的成績被莫斯科大學錄取。在留蘇之前,他還考取了著名科學家錢三強的研究所學生,但錢三強鼓勵他赴蘇留學,将來為新中國事業貢獻更大力量。

在異國他鄉求學的4年時間裡,段一士不僅在有限的時間裡系統學習了量子場論、粒子理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前沿問題,還提出了任意自旋場的廣義協變方程,也是最早提出引力規範理論者之一。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蘇聯科學院院士列夫·達維多元奇·朗道贊其為“最聰明的中國青年”。

1957年,學成歸國的段一士在建設大西北的感召下,毅然來到蘭州大學,從事群論、量子場論、粒子實體和廣義相對論等課程的教學,以及拓撲場論的研究工作,并一手參與創辦了蘭州大學實體系理論實體專業。

20世紀60年代,段一士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新的廣義協變守恒定律,克服了愛因斯坦、朗道等人的守恒定律隻适用于準伽利略坐标系的嚴重缺陷,這後來被國際實體學界稱為能量動量守恒定律的段一士表述。20世紀70年代,段一士和其學生葛墨林(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規範場論中的規範勢可分解和具有内部結構的理論,并廣泛應用于宇宙學、凝聚态實體、額外維理論、微分幾何與拓撲等領域。

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實體學家楊振甯20世紀70年代初第一次回國後,聽說中國西北有人在搞規範場理論研究,大感驚詫。1977年夏天,楊振甯專程來到蘭州大學,在聽完段一士關于規範場和磁單極的報告後,連連稱贊其理論“妙,真妙,妙極了”。楊振甯說:“你們不容易,有些工作水準較高,世界水準,在國外也拿得出來。”

20世紀80年代,段一士應邀赴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做通路教授期間,又首次提出并建立了Φ—映射拓撲流理論,成為國際拓撲規範場理論的一個重要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說,規範場後來證明是整個高能實體,特别是關于描述誇克的過程中一個主流,而那個時候的規範場理論在中國是空白。

“影存定義的是形式,手稿定義的是内容,名師名作定義的是内容地位”

無論是段一士生前,還是去世以後,學界和出版界對他的手稿出版一直呼聲不斷。

“在段先生八十華誕慶祝活動上,孫昌璞院士說段先生的筆記特别寶貴,一定要想辦法出版。”蘭州大學實體科學與技術學院量子研究室副主任任繼榮回憶說,“那是我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聽到有科研人員呼籲出版段先生的手稿。”

蘭州大學實體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楊捷補充說,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研究員馬中骐此間也提出能否盡快協助段先生,把他的講義整理出版。

任繼榮告訴記者:“2010年,我到美國哈佛大學去做通路學者前夕,段先生讓我把他的一些手稿和我記的一些電子筆記,帶給菲爾茲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丘成桐先生。當丘先生看完後,他當面跟我說:你們應該想辦法把段先生的講義手稿出版。”

段一士去世當天晚上,時任蘭州大學實體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的羅洪剛來到段一士家裡,曾師從段一士的中國科學院近代實體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希國(已故)和羅洪剛聊及講義手稿的情況,希望考慮出版。

“那是我第一次進到段先生書房。書房裡門口右手邊一排不高的書架上,整整齊齊地擺着段先生生前手寫的一本本講義。李希國抽出一本翻給我看,當時很震撼!”羅洪剛回憶說,“當時閃現在我腦子裡的念頭就是要把段先生所有的手稿逐頁進行掃描,留檔儲存并為出版做好準備。料理完段先生的後事,我們就開始了相關準備工作。”

2018年4月,蘭州大學出版社董事長李永春,蘭州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雷鴻昌和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張國梁3人與羅洪剛商讨出版手稿的事,“沒談幾分鐘,就把這個事敲定了”。

任繼榮說:“那時,蘭州大學恰好開始每年一度的教材出版申請工作。不久,手稿出版被蘭州大學列為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教材建設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并把當年該項目經費的六分之一給了段先生手稿的出版。”

幾乎在同一時間,由蘭州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蘭州大學名師名作舊稿影存出版工程”獲批,并被列為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引導專項文化傳承與創新項目重點内容之一。《段一士手稿(6卷)》就成了這項出版工程的“開山之作”。

張國梁認為:“影存定義的是出版形式,手稿定義的是出版内容,名師名作定義的是内容地位。”

“希望段先生的科學家精神能通過出版實踐完美展現”

随着相關準備工作的順利推進,掃描工作也逐漸展開。

“當時,蘭州大學出版社希望将手稿拿到外地去完成掃描,以保證出版品質。但我們覺得,段先生的手稿太寶貴,加之都是絕版的東西,要是中途發生意外,确實擔當不起。”任繼榮說,“後來,經過我們雙方的再次磋商,最終确定由我們手稿整理團隊的6人分别根據手稿内容,并結合各自的研究方向,一邊掃描一邊整理。”

對2000多頁理論實體學手稿逐頁進行高保真掃描絕非易事。在對手稿進行掃描的那一個多月間,任繼榮和同僚楊捷、王永強、劉玉孝、魏少文、趙力等6人,幾乎每天都要幹到淩晨。為了最大程度保證手稿原貌,每一頁掃描檔案都在100MB以上。

由于段一士生前在平時的科研和教學中習慣用活頁紙,針對不同的授課對象以及授課側重點的不同,相同内容可能有不同的講法。在整理校對中,任繼榮等人還發現,手稿存在内容重複、序号不連續、個别筆誤等現象。這些成為掃描整理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但為保證手稿出版後的完整性和準确性,在掃描整理過程中,任繼榮等6人一邊認真梳理核對,一邊逐頁編碼,對個别筆誤還做了更正。

此外,掃描整理工作還面臨着另一種挑戰。由于儲存條件、紙質等原因,部分手稿已經發黃發黑、字迹變暗。蘭州大學實體學院副教授王永強說,掃描這部分手稿,一個人不行,得兩個人互相配合,延緩了進度。

“整個掃描核對過程,他們前後進行了半年多時間。正是他們的努力,為後續的出版工作打下了基礎。”張國梁說。

當手稿掃描檔案出現在已經從事圖書編輯出版工作30多年的雷鴻昌、張國梁兩人面前時,他倆既興奮又有壓力。興奮的是手稿掃描檔案的精良程度,有壓力的是怎麼樣打造成精品。張國梁說:“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要窮盡所有心力,把段先生的這套手稿做成精品,也希望段先生的科學家精神能通過出版實踐完美展現。”

正是在“精品出版”理念加持下,《段一士手稿(6卷)》的出版工作,成為雷鴻昌、張國梁那一年的主要工作任務。整個出版過程不僅精益求精,而且對紙張、封面等材質的選擇也是相當“苛刻”。如今,按照1∶1比例全彩影印出版的《段一士手稿(6卷)》,碼放在一起超過半尺,獨具匠心的仿皮封面顯得莊重而典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段一士手稿(6卷)》的每一個出版環節卻是“化簡為繁”。在做好出版内容标準化、規範化的基礎上,編輯人員通過對手稿的反複核對梳理,提煉出了章、節、目等,展現了編輯對精品圖書出版的綜合能力和職業情懷。

“提煉這些實際上是整個出版過程的一個重點和難點,考驗的是編輯的真功夫。這些元素不僅讓版式更加好看,也具有助讀的作用。”張國梁告訴記者,“我們之是以這樣做,就是希望通過《段一士手稿(6卷)》的出版實踐,來否定‘影印出版沒有編輯含量’的片面說法。”

雷鴻昌把這種創造性實踐總結為編輯力的展現和編輯含金量的集中反映。他說:“創新影印出版形式,讓更多人一睹手稿原貌,良好的編輯力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出版編輯人員在手稿掃描、内容梳理核對、圖檔處理等環節下足功夫。《段一士手稿(6卷)》最大的成功之處概括而言就是出舊如舊。”

“這六卷本手稿是段先生一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主要結晶,再現了段先生的科研曆程及深邃思想,影印出版非常有意義。”葛墨林說。

中國工程實體研究院研究員傅利斌表示,《段一士手稿(6卷)》是曆經數十載磨砺鑄就而成的佳作名著。這套書以手稿的形式出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品的原始資訊,再現段先生一絲不苟的治學态度和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

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趙文瑞表示,《段一士手稿(6卷)》的成功出版,是蘭州大學在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一個積極的探索,也為“蘭大精神”注入了時代内涵,對進一步講好蘭州大學故事起到了促進作用。

如今,這套凝聚着段一士畢生學術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手稿,不僅讓更多人有幸一睹大陸老一輩科學家的大家風範,更是對段先生科研教學精神的一種傳承。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網 作者:田野

老實體學家60年的手稿因何“迷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