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家娃買過奧特曼卡嗎?

想必不少家有兒子的老母親會立刻舉手:必須買過啊,娃超迷這個!作為現下國小生們流行的“社交貨币”,洋芋也買過,且是一枚标準的奧特曼卡迷。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他們學校還有個奧特曼圈子,有時候他同學到我家來玩,兩個人總要關進房間裡嘀嘀咕咕半天,走的時候不是說“再見”,而是大聲提醒“記得周一把雙人卡拿到學校哦”!

對于這份狂熱,起初我并沒有特别擔心,因為洋芋的卡,都是拿自己的手工作品換來的。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不過這種狀态,在今年過年期間被打破了。事情緣于洋芋在網上逛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張他最想要的稀有奧特曼卡,以盲盒形式售賣,價格隻要20多塊錢。洋芋超級開心,覺得這把穩賺不賠,就用自己過年僅剩的紅包下單了。

等到收到卡,娃傻眼了:卡包裡沒有稀有奧特曼卡,隻有一大堆廢卡(就是那種最普通的)。

最後他失望地把開出來的卡扔了一地,哀歎道:以後我再也不買這種盲盒了,都是騙人的……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我在一邊目睹了全過程,一方面有點心疼兒子,另一方面,潛意識裡竟然有點開心:幸好沒開出稀有卡,不然娃怕是也要掉進抽卡的深坑了。

說起來,“盲盒經濟”作為今年315晚會曝光的主題之一,在看到相關報道時,我心裡第一時間湧起的想法是:曝的好,這事早該管管了!

實在是天下苦盲盒久矣,老母親苦奧特曼卡盲盒久矣。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如果你家也有國小生,一定會在學校附近的馬路邊,見到地上散落着各種圖案的卡片,其中有很多都是奧特曼卡。

而這些,都是抽奧特曼卡的孩子們丢棄的“廢卡”。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迷戀集卡的孩子們,隻要一有零花錢,就會沖進學校附近的小賣部,單包買的話倒也不貴,價格最低不過2元,一般最貴也就是20元。

但是抽盲盒這種事,連大人都非常容易上頭,更别說自控能力不強的孩子了。

為了得到一張稀有卡,往往需要買很多卡包才能開出來,幾十上百塊,不知不覺間就花掉了。

之前我就看過一個新聞,河南有一個10歲男孩,在10天裡,為了買奧特曼卡,竟然花掉了9800元。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而且這樣新聞不是個例,每隔一段時間,就能在網上看到。

“奧特曼卡”甚至一度沖上熱搜,一時惹得無數家長吐槽。有的說,自家娃做夢都在買卡。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還有的自己雖然沒有娃,但是看到身邊的小孩瘋狂買卡,都驚呆了。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社群裡的老母親們說起自家娃沉迷奧特曼卡的種種事迹,也是各種不解和吐槽:就是一堆破卡片嘛,上面印的奧特曼看起來都長得一毛一樣,它到底有啥魅力,讓娃們沉迷成這個樣子?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得從奧特曼本曼說起。

說起來,奧特曼也是陪伴了兩代人的經典IP了,他的魅力能持續這麼久,主要是因為迎合了孩子們的心理:劇情簡單,台詞搞笑,平時很接地氣,但每逢遇到危難,奧特曼們就會化身救世主,保護地球。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在天生崇拜強者的孩子眼裡,奧特曼就是正義和勇敢的化身,代表了他們成長中重視的幾乎所有元素:團結、勇敢、智慧、強大……喜歡他,就想成為他,奧特曼周邊順理成章地成了這種崇拜心理的載體。

隻是,這種心理被商家發掘利用後,事情的走向就變得耐人尋味了。

由奧特曼衍生而來的奧特曼卡,是分級别的,有R卡、SR卡、SSR卡、UR卡等等,往上還有TR、TGR、HR、OR等十幾個等級。

卡面上的星星越多,等級越高,卡牌越稀有=越貴。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孩子們在一起,會互相“鬥卡”,比一比誰的卡攻擊力更好,更稀有。這些卡片都是成套出的,一旦開始玩,娃就會想要集齊全套,這樣在同學和朋友中間,才會倍兒有面子。

但商家雞賊的地方在于,每一套卡總有那麼幾張是稀有的,需要買卡包才有機率開出來。

但采用盲盒形式售賣的卡包,在拆開之前,你永遠不知道裡面都有哪些卡。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這才是奧特曼卡最招父母反感的地方,本以為隻是個興趣,誰知道最後變成了純燒錢的行為。

既然這麼坑,那直接不讓娃玩了,不就行了?恐怕不行。

因為奧特曼卡不止是個興趣,它更重要的作用——孩子們的“社交貨币”。在喜歡奧特曼卡的孩子眼裡,英雄不問出處,隻看你有多少好卡。

誰擁有好卡,誰就是“大哥”,大家之間不講究是否認識,而是“看卡識人”。

之前聽朋友講了一件事:有一次,她帶兒子在公園裡跟同學一起玩,有一個陌生小男孩一直想加入,但試了幾次,都搭讪失敗。

直到男孩從媽媽的背包裡掏出一套奧特曼卡冊,局面頓時改觀:幾個孩子迅速過去圍觀,比劃着,讨論着,很快打成一片。

那場面,你根本看不出之前根本不相識。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況且,奧特曼卡對孩子來說,有幾個不可忽略的優點:

1、鞏固友誼

和大人一樣,孩子之間的友情,也可以用互贈禮物來表達。

洋芋就是這樣,和他的朋友經常互換自己沒有的卡片,就在這個互通有無的過程裡,他倆的關系變得更鐵了,老母親也不用擔心娃孤僻了。

2、培養算數能力

奧特曼卡的玩法裡有對戰模式,其實也可以算作一種思維遊戲,娃在對戰過程中,需要頻繁計算戰力數值。就像我們為了聊天而學打字,為了赢,孩子會不知不覺培養出很強的速算能力。

3、迅速社交

兩個陌生小朋友見面,聊啥?假如他們都喜歡奧特曼卡,那麼接下來老母親就省心了,人家自己就能聊得熱火朝天,走前說不定還會依依不舍,互留聯系方式啥的

除了尊重孩子的喜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我們完全可以了解奧特曼卡對于孩子的重要性。

作為八零、九零這一代,我們小時候也曾熱衷各種集卡活動啊。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什麼水浒卡、三國卡、寶可夢卡,要是你當年沒集過這些卡,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和同學打招呼。

還有著名的小浣熊幹脆面,你有沒有把袋子偷偷拆開,就為裡面的旋風卡?有沒有買過各種小零食,隻為集齊裡面附帶的小玩具?

這些套路和如今的奧特曼卡是一樣的,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新瓶換了個名字,叫盲盒罷了。

現在我們已經成年,再說起當年集卡的經曆,多半會當成童年時的美好記憶,其實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奧特曼卡會成為過去。

是以,不管我們有多擔心孩子沉迷集卡、耽誤學習,解決方案也離不開四個字:堵不如疏。

根據幾位老母親的面授機宜,我總結了幾條“妙計”,大家可以自取:

1、打不過就加入

先聲明一下,使用這個辦法的前提,是對奧特曼有那麼一丢丢興趣,算數方面比較靈。我們可以把娃當做老師,向ta請教奧特曼卡的相關知識,然後三五不時和他“對戰”一場。

這個過程裡,培養的不止是親子感情,還有娃的計算能力

重點是,一旦成為“自己人”,娃對你的建議就更能聽進去了,這時候再呼籲“理性消費”,成功率會高很多。這個辦法很好,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有點費媽/爸。

2、積分獎勵法這條計策的可操作性非常高,唯一的要點在于約定好之後,要嚴格執行。比如有個機智的老母親,她是這樣做的:

把不同面值的卡包,設定成不同等級的獎勵;

給娃設定合理的得分門檻:聽寫滿分,可以得到一顆星;考試過85分,會有一顆星;早睡早起,得到一顆星;在外面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得到一顆星……

十顆星可以得到一次買奧特曼卡包的機會。

或許是因為湊到十顆星不容易,娃後來再買卡包時就理性了很多,甚至最近一次,選擇了買水彩筆而不是卡包,計策成功!

3、把“集卡”變成“換卡”

隻要喜歡玩奧特卡或者買盲盒的孩子,手裡都會有一些存貨。

是以,有位老母親靈機一動,建了個“換卡群”,别說,還真的吸引了不少家長進入。

不僅滿足了孩子集卡的需求,還實實在在省了錢。

這樣也友善了父母們交流資訊,畢竟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标,早日讓娃“脫坑”,培養點兒更加正能量的愛好。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如果說以上三個辦法都是有意為之,那麼我接下來說到的這個辦法,純屬“無心插柳柳成蔭”。

那是去年的時候,奧特曼到南京開展,我的一位朋友,帶着他家的“奧特曼迷”,千裡迢迢去參觀。

據說場面真的很壯觀,展會上烏泱泱的全是人,來的都是奧特曼的小粉絲以及粉絲的爹媽們。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第二天,本着來了就必須去一趟的原則,她又帶上娃,去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門口的有個雕像,媽媽已經被殺死了,可孩子還在她的懷裡吃奶。

娃看了很難過,問娃爸:“他媽媽是誰殺的?”娃爸回答:“是日本人啊。”然後又補充了一句:“你喜歡的奧特曼也是日本人。

”那天在紀念館裡,娃看得很認真,出來之後就說,長大後他想當一個軍人,還說以後不玩奧特曼卡了,因為奧特曼不再是他心中的英雄了。

朋友很感歎,萬萬沒有想到,困擾她多年的奧特曼卡,就這樣被愛國情懷打敗了。

我也很感歎,隻要契機合适,娃會成長得比我們想象中更快。

悄悄賺走國小生15億,奧特曼卡的深坑你家娃踩了嗎?

等到二十年後,他們也到了我們這個年齡,再回憶起這些曾經沉迷的卡片,心裡會想起什麼呢?是獨自翻着卡冊邊看邊笑,還是記起和朋友一起鬥卡的快樂?

答案目前未知,但我們可以做點兒什麼,讓這份回憶溫馨一點。

你好,我是李點點,4歲女兒番茄、9歲兒子洋芋的麻麻,擅長用漫畫和文字記錄二胎雞飛狗跳的日常,分享硬核學習資源和可信賴、有深度的育兒幹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