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異種器官移植、輔助生殖技術……相關新技術研發的科技倫理挑戰引起大家關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指出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制度保障,制定生命科學、醫學、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科技倫理規範、指南等。
這是繼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之後,大陸科技倫理治理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對此,中華醫學會生殖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黃國甯主任醫師告訴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将輔助生殖、基因編輯等技術開發和臨床轉化從源頭上進行了管理,也在國家層面上建立了輔助生殖、基因編輯等技術科技倫理體系,同時完善了科技的審查和監管機制。避免了一些重大的倫理問題出現,同時通過科技倫理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對可能産生重大影響、極具争議的輔助生殖及基因編輯新技術進行有效的風險管控,有利于輔助生殖和基因編輯等技術的良性和規範發展。”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輔助生殖技術等前沿科技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新的風險和不确定性,也不斷挑戰人類的倫理底線和價值尺度。”黃國甯指出,2019年,國家衛健委公布了《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明确了對生物醫學新技術的臨床研究按照風險等級進行兩級管理,中低風險研究項目由省級衛生主管部門審批,高風險研究項目由省級衛生主管部門稽核後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審批;并将涉及輔助生殖技術的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等列為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審批的高風險生物醫學新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均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負責。
2022年3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長顧金輝在科技部召開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新聞釋出會上指出,醫療衛生機構是臨床研究比較集中的地方,醫學倫理研究也是科技倫理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科技倫理的先行者。
顧金輝表示,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在醫學倫理方面也相當重視。一是在醫療衛生系統率先建立了倫理審查制度和監管體系。2007年原衛生部印發了《涉及人的生命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試行)》,2016年10月修訂後正式更新為部門規章。二是建立了醫學研究倫理審查技術指導體系。三是建立了國家醫學研究登記備案資訊系統。四是制定了《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研究者發起的臨床研究管理辦法》,在北京、上海、廣東、海南等四個省份試點試行,保護受試者權益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
随着越來越多中國科技工作者勇闖“無人區”,黃國甯提醒,需要預判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系統地預見、權衡和處置科技前沿的倫理沖突,謹防不小心沖進倫理“禁區”。完善審查監管機制:劃定“紅線”和“底線”。
記者 孔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