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我不懂球,甚至連球迷都算不上,以下為拙見。
3月24号晚23點,懷着忐忑的心情打開國足對陣沙特的直播比賽。之是以說忐忑,是因為一方面感受過國足大年初一被越南踢個3比1的憤恨,故對這場比賽沒啥期待,愛踢啥樣踢啥樣,與我無關;而另一方面,雖然嘴上說着不看,說着一點兒不關心,但比賽時間一到總感覺有點事兒在心裡,故而又很自然地看起了比賽。哎,真賤,這就是人性吧大概。
先說結果,1比1,可以接受。但要清醒,整場比賽下來,沙特隊跟中國隊在實力上是有明顯差距的。
過程上,上半場中國隊全隊龜縮防守,臨近尾聲時沙特開出角球後頭球破門,上半場張琳芃的多次勇敢、幹淨、及時的鏟球令人印象深刻。下半場還好中國隊沒氣餒,盡管沙特還是給了很大壓力,但仍然在全力貫徹防守的戰術,在一次反擊中,中國隊打出配合,張玉甯過掉門将輕輕把球推進球門但半個身位越位在先;比賽來到八十分鐘,沙特隊強攻下仍然沒有建樹,隊員有些着急,再加上體力消耗,節奏有些下降,這就給了中國隊機會,又是一次反擊中,沙特隊在禁區内手球,中國隊後防線小将朱辰傑主罰命中,中國隊扳平比分,此後1比1的比分保持直至比賽結束。下半場替補出場的戴偉浚令人印象深刻,多次帶球上前時被對手多人伺候孤軍奮戰,無奈身邊沒隊友球權拱手讓人,沒辦法,中國隊太菜,不得不采取防守反擊的戰術,此外戴偉浚的帶球過人和鏟球也很漂亮。
不論是結果上還是過程上,中國隊的表現是大部分球迷可以接受的,特别也應該是過程上。首先,中國隊是弱隊,戰術很明确,那就是防守反擊;其次 球員對戰術的執行也算可以,雖然也有配合得不默契特别是上半場,雖然也有失誤,但不至于蠢得引來大片罵聲;再者,球員的精神面貌上,不至于像以前慢慢悠悠、松松散散,可以看出是有一股勁兒在其中,這也帶來更果斷的場上處理表現,球員之間更熟悉更團結,這表現在數次快節奏的傳接球配合,要知道此前在國足身上看到這種快節奏的、高準确度的、小範圍的、行雲流水般的傳接球配合是多麼難得啊!
咪咕有轉播信号,上半場我看的咪咕。特别厭煩解說屢屢強調中國隊員這樣防守反擊踢多麼多麼辛苦,說得好像苦了中國男子國家隊球員一樣......要知道,首先他們是職業球員,把球踢好是職業道德要求,防守反擊是正當戰術;其次,技不如人、整體能力不夠的情況下,不比别人多付出,那你靠啥?靠運氣嗎?靠上帝?醒醒吧。下半場果斷切到央視訊,雖然沒有賀炜解說。
結合前幾天的“馮鞏混戰”和國足今晚的表現,以下幾點感受,一家之言,不足當真。
首先,看着比賽時浮現在我腦海的詞就是“摒棄幻想”“腳踏實地” ,這甚至非常迫切。
當我們看到一比一追平比分的時候,首先應該想着做好自己該做的,繼續堅決執行防守反擊戰術,而不是幻想着能不能來個二比一,這适用于球員、球迷和管理層。
防守反擊戰術就老老實實地防守、耐心等待反擊機會,以男足實力在亞洲範圍内未來一段時間,防守反擊将是主要戰術。不輕視任何一個對手如越南泰國,不高估任何一個強手以緻畏手畏腳,同時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恰當戰術的制定基于清醒的知己知彼。制定了恰當戰術,那就踏踏實實、堅決貫徹執行,不急不躁。
訓練也要腳踏實地。隊友默契的配合、全隊節奏的把控,特别是防守後的反擊需要節奏的突然變化,這些都基于隊員彼此的熟悉,而熟悉源于足夠時間的接觸訓練。鐵打的國家隊,流水的球員。足夠時間的高效訓練是戰術有效執行的基礎。
腳踏實地的另一方面展現在學習上。越南足球進步快就想要學越南,日韓又進世界杯了又想着學日韓,阿根廷足球聞名于世又想着學阿根廷,結果成了四不像。學習無罪,要清醒地學習。基于自我認知,根據自身國情、身體特點等等,選擇合适的學習對象,踏踏實實地進步。想清楚是想要身體、細膩技術、速度亦或是其他,集中力量把這一點學精學通,讓長闆更長,因為有時候突出長闆比普遍短闆更有用,特别是對于菜雞來說。
1比1的過程和結果球迷不會苛責甚至會肯定,進球後的“圍圈指天”悼念空難,有心之舉自然給人好感。腳踏實地去做,少說多做,行動勝于雄辯,特别是對于菜雞而言。
鞏漢林成就了男足。
鞏漢林一句“男足要降薪” ,好家夥,瞬間爆發“馮鞏大戰”,雙方一輪交鋒之後,戰火繼續蔓延發展到“馮鞏混戰”。
有某些“足球人”批評、嘲諷鞏漢林不懂球,說他對國足的批評純屬無端指責、惡意中傷,這不利于中國足球的進步雲雲,甚至更有人冠其名曰“球盲”......一時間好不熱鬧。在中國足球圈子裡,“需要提高中國足球人口”“球盲”這些是常見的話語,前者多見于足球人對中國足球慘敗後該如何進步的“思考”,後者常見于網絡“足球人”對意見不和球迷的蔑視稱謂。
順着“提高足球人口”的邏輯,意味着更多人要更了解甚至參與足球,這個過程中需要足球知識的普及,普及效果以及個人接收程度不同,那就必然産生對足球知識的了解偏頗或者對某件事的意見不一,那麼作為“足球人”“業内人”,為了實作所謂提高“足球人口”的目标,這時候有義務更好地進一步普及足球,而不是蔑視人“不懂球”“球盲”。否則,“足球人”所謂的“提高足球人口”和蔑稱人“球盲”,隻不過是遇事得過且過、蒙混過關的“借口”。
不掙錢,你還會踢球嗎?回答得了這個問題,中國足球也許就不會這麼難了。讓足球回歸純粹,回到最初的美好。踢得好而高薪,而非高薪才踢得好,“金元足球”也許本末倒置了。要改變這一局面,讓中國足球冷卻冷卻,哪怕重頭來過隻要能健康成長、自然成長。而這必然動了某些人的既得奶酪,于是才出現“馮鞏混戰”好不熱鬧。
鞏漢林的“罵”引發的社會上的口誅筆伐,正是在這些刺激下,有了今晚比賽的“為臉面而戰”,有了不同于初一打越南的精神面貌,有了“艱難”但值得的平局......在這種程度上,鞏漢林成就了國足,因為沒人能事先确定國足會踢出什麼樣的比賽。
萬變不離其宗。凡事變則通,不變則廢。
我不懂球,但我懂精氣神。
中國足球,少些“未來可期”,多些“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