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路世明
編輯/大風
3月18日,國家發改委再次宣布油價上漲,算上這次調價,這已經是今年國内油價的第六次上漲。而就在大家“逃離”燃油車、關注純電車的時候,特斯拉、理想、威馬等新能源勢力也紛紛漲價。如此“兩難”的背後,藏着消費者對能源優化的巨大期待。
而近日,日本廣播協會報道,松下公司計劃在美國購買土地,建設一座大型的動力電池工廠,該工廠的投資金額或高達數十億美元,可能将為特斯拉生産4680電池。而就在不久之前,特斯拉發推文表示,加州的試點工廠在1月份生産了100萬塊4680電池,這标志着4680電池正式進入量産階段。
繼2020年9月特斯拉在電池日活動上首次釋出4680電池之後,4680電池的任何一則消息都頗受市場關注。這個新型電池不僅在成本上有明顯降低,在續航和充電上也有較大提升。在眼下這個電池技術亟需突破的時期,4680電池的出現無疑會對整個産業鍊帶來不小的影響。
首當其沖的就是電池行業,誰能第一個實作4680電池的量産,誰就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而對于車企來說,承受特斯拉帶來壓力的同時,誰能快一步在量産車型上使用4680電池,自然也能在競争激烈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路來。
毫無疑問,4680電池在引領動力電池變革的同時,也将在一段時期内塑造出一個新的市場格局。
一節更比五節強
在汽車電動化的發展程序中,續航裡程、成本一直是制約純電動汽車快速實作市場全面滲透的重要因素。電池作為突破點,一直是各家車企、電池廠商發力的重點。
2020年9月,特斯拉在電池日活動上首次亮相了具有颠覆性意義的4680電池,引起軒然大波。業界之是以會有這樣的反應,第一個原因是4680電池與傳統電池在電芯結構上有明顯差別。
衆所周知,現有電動汽車的電池是以子產品化的形式呈現的。十幾個單獨的電池串聯變成一組,再由十幾組串聯變成一塊,最後幾十塊打包成一個電池包。這種連接配接方式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電池的極耳占據了大量空間,并且極耳的成本不低。
所謂電池極耳,其實就是電池凸起部位,分别連接配接正極與負極。它的作用是代表電池電極的輸出端,也是電池内部最容易過熱的地方。而特斯拉釋出的4680電池與現有電池的最大的差別,就是直接從正極、負極上剪除了極耳,縮短了極耳間距的同時,還增加了極耳面積。
這一特性讓4680電池不用再遵循組到塊、塊到包的形式,而是直接将電池融為一體。不僅降低了整個電池包的體積和成本,也使得電池之間的導電面積有所變大,進而讓電池的傳輸效率變高,有效地解決了高能量密度電芯的散熱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結構設計不僅能簡化工廠的生産流程,同時也有助于減輕車身重量。
其次,在電池材料上4680也另辟新徑,采用了矽碳負極材料。
理論上,矽碳負極的能量密度比傳統石墨負極要高8%以上,體能密度則可提升10%以上。同時,由于石墨負極的電壓十分接近锂的沉積電位,矽基負極材料相比之下有更好的安全性。且矽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是一種環保原料。
另外,在電池生産工藝上,特斯拉4680電池采用的是幹電極技術,省去了傳統電池放置溶液和幹燥的過程,節約溶劑開支和覆膜機成本的同時,也解決了溶劑中的锂和碳若不能融合所帶來的容量損失的問題,進而提高了約5%的電池能量密度。
特斯拉官方資料顯示,4680電池的能量密度将達到300kWh/kg,4680電芯的單體能量提高5倍,整車續航裡程增加16%,輸出功率提升6倍,成本降低了14%。
而目前特斯拉已實作量産4680電池,實際上單顆電池電量是98Wh。相比舊款2170電池18.875Wh的電量,電量都達到了五倍以上,真正實作了“一節更比五節強”。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售的Model Y長續航版需要4416顆2170電池,當換成一體化車身結構搭配4680新電池,實際上需要的電池數量則介于800-840顆。是以一顆4680電池可以抵五顆2170電池,并不代表Model Y的續航會多出五倍。
當然,目前量産的4680電池或許并不是最終形态。據長期追蹤特斯拉消息的推特紅人Troy Teslike透露,目前4680電池還隻是第一代,明後年還會繼續進化,将能量密度提升至108Wh與118Wh。也就是說,特斯拉4680電池未來電量還會增長20%左右。
可以确信的是,随着不斷疊代,逐漸突破消費者裡程焦慮後,4680電池也将對傳統燃油車車企和新能源車企格局産生不小的沖擊。
雙拳“捶”四手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4680電池确實有很大進步,而且它正在以超越業内預計的速度進入量産階段,這對于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現有格局,都将造成不小的動蕩。
首先是新能源車企方面。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直言,4680電池是技術上的“巨大突破”,将使他的公司生産售價2.5萬美元的電動汽車成為可能。
要明白,這比目前特斯拉在售最便宜的國産Model 3标準續航更新版車型,還要便宜10多萬元。而目前國内市場17萬元區間的電動車是純電動車中相對走量的一個版塊,主要覆寫在自主品牌A級車型的高配車型以及合資品牌A級電動車。
而且,在經過連續的新能源補貼退坡之後,明年大陸新能源汽車補貼将徹底取消,這會極大地削弱國産新能源汽車“成本效益”的優勢。同時,明年特斯拉的4680電池也将開始大面積量産裝車。
可以想象,如果搭載4680電池的2.5萬美元車型順利推出,那麼其将成為馬斯克手中的屠刀,揮舞之下,國内新能源市場将遭血洗。
衆所周知,國内的大部分新能源車企仍未脫離“盈利困境”。屆時想通過降價來抵抗顯然是行不通的,技術突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坐等“挨打”後,或許抛棄現用的方形電池,跟進嘗試使用圓柱電池是條不錯的路。但在轉型“嘗試”的日子裡,消費者的目光仍會集中在特斯拉身上。
其次是傳統燃油車方面。目前傳統燃油車之是以仍是消費者的首要購買對象,主要原因在于續航及能源補充效率。
一般來說,燃油車一箱油可續航500-600km,無論季節、負載、是否開空調,對續航裡程的影響都不大;而目前純電汽車續航大約在500km左右,如果開啟空調、提高負載、高速行駛,續航裡程還要打折扣,如在寒冷地區,則續航衰減更多。
另外就是能源補充了,相比眼下的充電樁數量,目前加油站數量明顯要多出很多,這讓燃油車随時随地可以加油,兩三分鐘即可“滿血複活”。而純電車首先要尋找充電樁,即便是快充,也需要40-60分鐘才能充電至80%,效率低下。
但傳統燃油車的這兩個優勢,随着4680電池的大規模量産與傳遞,将大打折扣。首先續航上相比一般燃油車要高出不少,其次在充電速度上,4680電池僅需15分鐘就可以從10%充到80%,比目前的2170電池還快了10分鐘。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電動汽車仍無法完全替代燃油車,不過随着燃油車的優勢不斷衰減,電動汽車将成為絕對的主力,成為大多數消費者的第一選擇。而4680電池的出現,無疑加速了這一過程,随着疊代而不斷“迫使”傳統車企轉型。
4680電池的出現,讓雙拳難敵四手變成了雙拳“反錘”四手,而這就是技術突破的力量。
電池巨頭争相布局
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充電更快、續航更高,這樣的4680電池對車企的沖擊已經沒有懸念。而在另一個角度,4680也将改寫電池行業的格局。
目前,特斯拉已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内華達州以及德國柏林的四個超級工廠自産4680電池。據馬斯克此前計劃,4680電池的年産量将在2022年達到100GWh、在2030年達到3TWh。
雖然特斯拉已經實作了大規模自産4680電池,并且加速自建産線,但這仍難滿足特斯拉對電池的需求量。依舊需要同一些外部電池制造商合作。而從近些年動力電池市場的變化來看,廠商之間競争關鍵正在于特斯拉。
以曾經的動力電池霸主松下為例,其在2016年之前,因為與特斯拉的深度合作,一度占據了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佔有率的40%。但随着松下在特斯拉采購矩陣中的地位不斷下滑,市場佔有率逐漸被甯德時代、LG新能源蠶食,最終滑落至“老三”的位置上。
【來源:高工産業研究院】
是以面對特斯拉這塊“肥肉”,與特斯拉進行深度綁定的電池廠商早已開始瘋狂拼搶4680電池的訂單。
目前,全球各大動力電池巨頭都在争相布局4680電池。包括特斯拉、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甯德時代、億緯锂能、比克電池、蜂巢能源等電池廠商,均已涉足4680電芯開發,加快跟進4680電池布局。
國内方面,電池巨頭甯德時代的大圓柱電池正在加快節奏,據悉項目名稱叫“金箍棒”,計劃2024年量産。
而據彭博3月19日報道,甯德時代正計劃投資50億美元,在北美修建動力锂電池廠,目标年産能高達80GWh,并雇傭近一萬名員工。據知情人士透露,甯德高管本月已飛往墨西哥。同時,美國、加拿大也在新廠選址的考慮範圍之内。和松下等廠商赴美建廠一樣,甯德時代也是為了将動力電池生産線向特斯拉等美國電動汽車廠商靠近,以獲得更多的訂單。
此外,國内的億緯锂能董事長劉金成也曾表示:“将在荊門動力儲能電池産業園建設4680和4695大圓柱電池生産線。”CBAK能源科技與江淮汽車聯合開發包括4680型号的圓柱形锂電池及電池組;科達利具備大圓柱電池4680電池結構件的生産能力;赢合科技、中國寶安、天奈科技等,已布局4680電池材料。
和國内企業相比,海外電池大廠對于4680電池領域的争奪也非常激烈。
一個是往日霸主松下,即便近年來與特斯拉鬧得有些不愉快,但松下正在引進2條産線,計劃在2023年量産4680電池。松下CEO津賀一宏也明确表示:特斯拉對4680電池的需求強勁,4680電池的商業化上市計劃按步驟推進,其生産的4680電池将優先供應特斯拉。
另外,LG新能源也正在開發4680電池;三星SDI也開始了新一代車用圓柱形電池的試生産,一旦敲定産品規格,該公司預計将在海外工廠生産該電池。
無論是國内還是海外,随着特斯拉4680電池産量的提升并大規模搭載,加速産業變革、引領産業再次更新的同時,與特斯拉這個關鍵“人物”保持長久穩定且深入的合作,将直接決定廠商們的地位,而一個新的電池産業格局也将随之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