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作者:海峽網絡

城市化的滾滾浪潮席卷中華大地,無數農村人湧入城市尋找自己的“都市夢”。在數以萬計湧向喧嚣城市的身影中,有一個年輕人茕茕孑立、逆勢而行。他就是河南省新蔡縣戚樓國小國文老師——吳帥。

今年,第五屆“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正在進行評選,我們随桂馨基金會來到新蔡縣戚樓國小,聽聽吳帥老師的故事。

與其在城裡錦上添花,不如去農村雪中送炭

2002年師範畢業後,吳帥一直流連在教壇,從未離開。開始在家鄉擔任義務代課老師時,因為隻有每月數十元的收入,吳帥不得不和大部分同鄉一樣,隻身北上,在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教授國文,2007年去廣州任教之初,便拿到6000多元的薪資,事業也是蒸蒸日上。然而就在2008年,吳帥回鄉參加招教考試,每月拿着400多元的工資。

“廣東的高薪跟現在的工資比簡直是天壤之别,你不後悔嗎?”吳帥的親友都十分不解。

吳帥隻是風輕雲淡地搖搖頭:“不後悔!”

作為一個情感細膩的人,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加之異地不能聯考的政策,師生頻頻面臨被迫分離的境地,而且一旦分離便是永别。對孩子們的思念,對重感情的吳帥來說,常常是一種無以言說的痛。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吳帥注視着學生們做操

踏着清晨的晨曦、走在鄉間的甯靜小路上,啾啾鳥鳴送來陣陣麥香,熱情樸實的鄉親父老踏着日出出門勞作,五千年的時光在鄉土大地上凝聚、沉澱,在這裡,時光好像流淌得很慢。自小在這裡成長,吳帥對故鄉的人、故鄉的物充滿了深深的眷戀。在外漂泊的日子,他常常憶起家鄉的一草一木和孩子們求知的渴望眼神。

在城市的燈紅酒綠中,吳帥也曾徘徊流連。然而,對家鄉、對親人的眷戀,像一根若緊若松的繩子,時刻牽動着他的心,最終,他選擇回歸故土。“我知道農村需要我,農村的孩子和家長需要我,在這裡我帶給孩子們意想不到的生活,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與其在城裡錦上添花,不如去農村雪中送炭。”

于是,他逆勢而行,堅定地選擇回鄉執教。老家,有自己的父母妻兒,有一群活潑好學的學生,終于不再經受骨肉分離之苦,逢年過節教過的學生便相約回校看望老師,學生們總是充滿驕傲和自豪地說:“看!這是我的老師!”在教師群體中,國小老師總是容易被遺忘的群體,能夠得到孩子們經年累月的惦念,對吳帥來說,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鄉村閱讀:打開孩子們精神世界的視窗

從小,吳帥便立志成為一名老師。而當他剛剛踏上講台時,卻像老虎吃天一般無從下手。畢業于音樂專業,沒有教學經驗,怎麼才能傳道受業?他喜愛讀書,在白紙黑字的方寸天地間自由地遨遊,讓他收獲了寬闊的視野和人生的智慧。于是,他決定從閱讀下手。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2004年吳帥購于北京億客隆超市的圖書

2004年在北京執教時,吳帥便從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錢堅持給學生買書、組建圖書角。2004到2008年,他輾轉漂泊在北京和深圳之間,許多值錢的東西都扔了,書卻一本也沒舍得丢,步步緊随着他從北京漂泊到廣東,從廣東輾轉到河南,又從河塢到練村,最終在戚樓國小安下了家。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圖書室一瞥

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吳帥的一篇勵志文章《擡起你的頭》發表在《中州作家》上,這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和興趣,于是他在班裡舉辦個人講座,孩子們也打開了認識寫作的新視角。為了提高孩子們寫作水準,吳帥帶着大家自改、互改、佳句共欣賞、美文共商、編寫對話,學生們的寫稿積極性空前高漲。

可是光自己練,沒有地方發表怎麼辦?于是,吳帥實施了“布雲計劃”。他從網上收集了幾百家作文報刊雜志的投稿信箱,每兩周從孩子們送出的稿件中篩選出佳作進行投稿,制作美篇,釋出頭條。“布的雲多了,指不定哪一朵就下出雨了!”果真不出所料,征稿函像雪花一般飛往鄉間的戚樓國小。目前,吳帥所帶的班級50%以上的學生都參與了投稿,先後在各種作文報刊雜志發表文章150多篇。對于發表作品的學生,每次升國旗時,學校會在全體師生面前公開表彰,并發放書籍、文具等獎品,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現在有了微信更加友善,孩子們的作品剛登上報刊,吳帥就把照片發到班級群裡,家長們無不感到驕傲和自豪,對于吳老師的工作也會更加支援和配合。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學生們的投稿證明

孩子們還自發組織小說寫作營,吳帥結合孩子們愛看《米小圈上學記》,引導學生寫自己的“上學記”。幾個學生寫的小小說得到了國家級作家的高度評價,還有一些雜志社直接對學生進行約稿和專訪。要知道,這些事兒可是發生在教育資源相對匮乏的農村國小。

這樣的成績背後,是吳帥多年如一日的默默無聞地付出。每天下班後,給孩子輔導完作業,他便開始在狹小的手機螢幕上一篇一篇地修改學生習作。發表的多了,吳帥老師的閱讀課在縣城裡漸漸有了名氣,很多縣城的家長找他有償來幫自己孩子修改文章。可吳帥還是那麼執拗,自己學校孩子的作品還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哪裡有時間和心力給其他孩子批閱呢?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吳帥為孩子們定制的書簽,上面刻着學生名字

随着作品屢屢見報,學生們寫稿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以前每人每周隻交一篇作文,後來一人竟交幾篇作文,吳帥開始忙不過來了,便在學校工作群裡招聘編輯人員。吳帥招聘編輯是沒有報酬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誰修改的稿子,輔導老師就署誰的名字。國文老師李芳芳加入了,就連數學老師曹新玉也加入了,現在戚樓國小竟然有了一支稿件編輯隊伍,帶動了戚樓國小老師們的學習熱情。

美國傑出的教育家艾瑞克·唐納德·赫希在《知識匮乏:縮小美國兒童令人震驚的教育差距》一書中提出,美國社會的不公平是教育的不公平造成的,教育的不公平是閱讀的不公平造成的。他研究發現大部分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生命早期是接觸不到閱讀資源的,而中産階級家庭的孩子早期就有大量的書籍可以閱讀,而且有親子共讀、教師幫助。是以他認為縮小美國社會差距,解決美國社會公平的問題首先要從閱讀開始。

全國政協常委朱永新認為,一本好書可能就是最好的老師,鄉村孩子越早接觸到好書,他成長的可能性就越大。要提升鄉村教育的品質,最簡單、最基礎、最有效的路徑就是讓鄉村孩子能夠盡早和經典對話,能夠讀到最好的書,盡早有老師能夠指導他們閱讀。

在大城市内卷嚴重、城市孩子每天奔波于不同補習班、飽受“被雞娃”之苦的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判斷,城市的孩子是否還能從孔子、莎士比亞等人的作品中,體會到一種寬闊而博大的胸懷。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是以人類才有救。過早進入成人競争和焦慮狀态的城市孩子們,還會追求理想、詩和遠方麼?他們是否會羨慕農村孩子們單純而樸素的物質生活狀态?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開局搶跑的人就一定會赢麼?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戚樓國小課間操

朱永新在《造就中國人》一書中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準,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為真正的精神家園。”吳帥做的事,就是把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寬廣度呈現在視野受限的農村孩子面前。

五年一輪回:從頭開始培養閱讀習慣

然而在推動鄉村閱讀的路上,吳帥并非一帆風順。

每次吳帥都是從二年級開始跟班,去年他新帶了一個班。疫情期間為了推廣閱讀,他動員孩子們參加“七天閱讀一本書”活動,自己随便選書,挑戰成功還有獎勵。可努力工作了十來天還沒招夠三十個學生,其中還包括了其他鄉鎮孩子的加入。

每一屆孩子畢業之後,他都要從零開始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在手機綁架了大部分中國人的今天,父輩們多沉湎于視訊、快餐式閱讀的環境中,加之鄉村普遍并不重視閱讀、放學後學生們缺乏家長督促,讓活潑好動的孩子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非一件易事。“不知道這一屆學生,我要花多久才能打造成上屆學生那樣的閱讀習慣。”吳帥無奈地吐槽道。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上課剪影

令人驚喜的是,一年之後在吳帥的課堂上,孩子們非常活躍。上課鈴聲剛落下,吳帥就給孩子們出了個難題。隻見多媒體黑闆上出現3組共24個數字,他讓孩子們在5秒之内迅速記下數字,看誰記得多記得準。很快時間過去了,孩子們紛紛舉手表示自己記得多,吳老師因勢利導告訴大家:“觀察能讓我們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接着又問孩子們:“你們知道怎麼觀察事物麼?”

孩子們一個賽一個把手舉得高高的,有的說“要用眼睛看”,有的說“要用鼻子聞”,有的說“要用心靈去感受”……為了讓大家學會觀察,吳老師帶着大家一起做“鬥牛”的遊戲。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鬥牛”馬上開始了!

遊戲選兩個同學,要雙手背後、不能松開,在不能用腳踢的情況下,誰先看到對方背後貼的成語并正确、大聲地讀出來,誰就獲勝。

第一組學生上台了,吳老師問大家:“你們覺得誰會赢呢?”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梁皓會赢,他個子高”,有的說“張峰玮一定赢,他動作快”。隻見個子高的梁皓頻頻主動發起攻勢,張峰玮一次又一次靈活躲閃,兩人鬥了好幾分鐘還無法分出勝負,于是換上孫婉婕和王詩語對決。

有的說“孫婉婕體格好,一定赢”,有的說“王詩語會赢,她反應快”,兩個女孩彬彬有禮地點頭示意,時而孫婉婕主動,時而王詩語進攻,加油聲、喝彩聲此起彼伏,每個小朋友都緊緊盯着她倆,最終第二組體格健壯的孫婉婕獲勝。

美妙的下課鈴不合時宜地響起來,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學生們一擁而上到講台上,分發餘下的成語貼紙,這樣下了課還能繼續玩。大家都出去玩了,隻有一個女孩兒坐在座位上,“你為什麼不出去玩會兒?”小姑娘指了指手邊的《米小圈上學記》說道:“這本書我還沒看完呢!”

下課後,吳帥會留在教室裡看書。在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吳帥帥不帥?

吳帥和學生情同父子。每次參加完河南省“國培計劃”教育訓練回來,他總不忘給學生們買禮物。有一回女兒吳迪把他教育訓練結束後将回來的消息走漏了風聲,沒想到學生們提前把教室布置了一番,挂上彩帶和氣球,黑闆上書寫着“歡迎吳老師回家”,可把吳帥感動壞了。

課餘時間,吳帥帶着孩子們吹葫蘆絲,學生們一個個變成了小粉絲。一個二年級的小姑娘說自己可喜歡吳帥老師啦,自己三年級的哥哥就在吳帥老師班裡。說起吳帥這個人,同僚李芳芳滔滔不絕,“他熱愛閱讀、寫作、做飯、養花、音樂,還熱愛付出。他本身就是一個發光體,和他接觸的人都會感覺溫暖”。是呀,這樣有愛的老師誰不喜歡呢?即使是畢業了,孩子們也會帶着老師的愛走向更寬廣的征途。

2020年,在外務工的妻子遭遇網絡詐騙,辛苦攢了十年的積蓄付諸東流,對此,吳帥坦然接受,事情既然已經發生,悔之何及。多年以來,由于薪資較低,他一直沒有買房,是學校解決了自己的住宿問題。在同僚戚菲菲看來,吳帥是一個“超級奶爸”,夫妻長期在外打工,家裡的兩個孩子都是他自己一人照顧,既當爹來又當媽,兩個孩子也被他培養得很好。

随着城鎮化的發展,好多農村教師都往城市調動。常常有家長擔心地問:“吳老師,您會飛到城裡麼?”吳帥總是笑呵呵地回答:“我沒有翅膀,哪兒也飛不了,即使飛得再高也會被我班孩子拽下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面對紛至沓來的進城邀請,能否在充滿功利化因素的城市中堅守初心,吳帥沒有十足地把握。在他看來,在農村種菜養花、看書寫作、陪孩子們玩樂器,不失為琴棋書畫詩酒花的田園生活。鄉村教育也不意味着貧窮、閉塞和落後,隻要精誠所至,鄉村教師一樣可以大有作為。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鄉村教師吳帥訪談記

校園一角——教師誓詞

夜幕降臨,鄉村的夜晚甯靜而安谧,時不時傳來一兩聲犬吠聲。給孩子做完晚飯後,吳帥拿出手機,開始在燈下批閱孩子們的稿件。明黃色的燈光照亮了吳帥依舊年輕的面龐,他已經如此這般工作了十餘年,至于未來,他依舊将夜夜加班,為村裡的孩子們點亮前行的夢想。

在城鄉教育難以逾越的鴻溝面前,吳帥隻是一個擺渡人。“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他年複一年地辛勞,期翼為家鄉、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他,并不是一個人孤獨地戰鬥着。(圖檔來源:姜麗麗)

桂馨基金會簡介:桂馨基金會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11月,關注中國發展中地區基礎教育的公益慈善機構。基金會遵循平等、互助的原則,以務實和專業的方式,緻力于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環境的改善,促進教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基金會專注發展中地區兒童閱讀成長、青少年科學教育和鄉村教師群體的關注和支援,形成了桂馨書屋、桂馨科學課和桂馨鄉村教師支援三個核心公益項目體系。桂馨基金會運作規範、透明,中基透明指數(FTI)連續9年滿分,獲“自律透明榜樣獎”,連續兩年獲評慈善透明榜樣,榮獲第七屆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組委會獎,獲評5A級社會組織、北京市社會組織示範基地、中國慈善榜基金會(非公募)榜單TOP50、中國慈善信用榜TOP30等榮譽。

“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 “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簡稱“南師計劃”,原南師獎)是已故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生前捐資發起,2012年10月由桂馨基金會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設立。南師計劃關注鄉村教師群體,以弘揚師德精神、倡導有價值的教育實踐與創新為目标。2013年實施了首屆評選,至今已舉辦四屆,共60位優秀鄉村教師入選。“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緻力于成為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民間教師支援項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