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新研究|重症COVID-19與長期不良心理健康影響發生風險的增加有關

根據來自6個國家的資料,首次研究了COVID-19确診後卧床超過7天的患者的長期心理健康影響。

總體而言,COVID-19恢複期患者的大部分心理健康症狀在确診後2個月内消退。但是,在16個月的研究期間中,卧床7天或更長時間的患者更有可能經曆抑郁和焦慮。

研究人員調查了确診和未确診人群出現抑郁、焦慮、COVID-19相關痛苦和睡眠品質差等症狀的檢出率。

與從未确診的人群相比,COVID-19輕症患者出現抑郁和焦慮的可能性更小。

《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重症COVID-19與長期不良心理健康影響發生風險的增加有關。

研究結果表明,整體來看,相較于從未感染者,非住院治療的SARS-CoV-2病毒感染者在确診後16個月内更有可能出現抑郁症狀。卧床7天或更長時間的患者抑郁和焦慮的檢出率高于從未卧床的患者。

重要的是,分析發現,對于非住院治療的COVID-19患者,抑郁和焦慮症狀大多在兩個月内消退。然而,卧床7 天或更長時間的患者出現抑郁和焦慮的風險在16個月的研究期間中持續處于增高狀态。

很多研究表明,新冠大流行颠覆了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社交距離的限制,加上總體形勢的不穩定,影響了許多人的心理健康。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僅檢驗了COVID-19确診後6個月内的不良心理健康影響,而對之後較長時期内心理健康的影響了解甚少,特别是對于病情程度不同的非住院患者缺少研究證據。

為了解長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人員在0-16個月的時間裡(平均随訪5.65個月),觀察了COVID-19确診患者和未确診患者出現抑郁、焦慮、COVID-19相關痛苦及睡眠品質差等症狀的檢出率。分析資料來自丹麥、愛沙尼亞、冰島、挪威、瑞典和英國六個國家的七個隊列。

研究共納入247,249 人,其中有9,979 人(4%)在2020 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間确診為COVID-19。确診的依據為自我報告的SARS-CoV-2感染抗體陽性或 PCR 檢測陽性。

總體而言,确診COVID-19的參與者抑郁和睡眠品質差的檢出率比從未确診的參與者高,其中抑郁症狀的檢出率分别為20.2% 和11.3% ,睡眠品質差的檢出率分别為29.4% 和23.8% 。調整年齡、性别、教育、身體品質指數和既往精神障礙診斷等其他因素後,确診者出現上述兩類症狀的患病率與未确診者相比分别增加了18%和13%。确診和未确診COVID-19的參與者焦慮或COVID-19相關痛苦的檢出率之間沒有差異。

與未确診COVID-19的人相比,确診者中從未因病卧床的人較少出現抑郁和焦慮症狀。作者表示,對此的一種解釋是,恢複正常生活對确診者來說是一種解脫,而那些尚未被感染的人仍然對感染風險感到焦慮,并因社會隔離而倍感壓力。

分析發現,随着時間的推移,抑郁以及COVID-19相關痛苦等心理健康症狀明顯減輕。相比之下,卧床時間越長,心理健康症狀的檢出率就越高。在16個月的研究期間内,與從未感染者相比,卧床7天或更長時間的患者出現抑郁和焦慮的風險一直維持在50-60%左右。

該研究的作者,冰島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celand)的 Unnur Anna Valdimarsdóttir 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首次在一般人群中探索重症COVID-19患者在确診後16個月内的心理健康症狀。研究發現,COVID-19并非對所有患者具有相同的心理健康影響,卧床時間長短是決定該影響嚴重程度的關鍵因素。我們現在進入了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三年,提高對COVID-19重症急性患者不良心理健康的臨床警惕,并在感染後開展超過一年的随訪研究,對于確定患者及時獲得治療至關重要。”

對于COVID-19輕症患者來說,身體症狀恢複得較快,這可能部分解釋了為什麼這部分患者心理健康症狀的消退也相應較快。然而,COVID-19重症患者經常會出現發炎,之前已發現發炎與慢性心理健康症狀(特别是抑郁症)具有相關性。

該研究的另一位作者,冰島大學的 Ingibj rg Magnúsdóttir補充道:“卧床7天或更長時間的COVID-19患者出現更多抑郁和焦慮症狀可能是由于他們對自己長期健康的擔憂加上持續性的COVID長期身體症狀及社會隔離,這些會讓人産生無助感。此外,重症患者的發炎反應可能導緻更持久的心理健康症狀。相比之下,我們發現COVID-19輕症患者可以更快地恢複正常生活,而且隻經曆良性感染可能有助于降低不良心理健康影響的風險。”

該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确診COVID-19的參與者既往診斷精神障礙的比率略高于未确診COVID-19的參與者,但在任何隊列中,精神障礙病史的絕對差異從未超過 4%,是以并不影響對研究結果的解釋。第二,研究根據自我報告資訊确定COVID-19診斷,由于可能同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心理健康症狀,使得這些症狀在一定程度上會互相産生影響。第三,對照組大多在 2020 年4月至6月之間參與研究,而COVID-19患者則是在2020年4月至 2021年8月之間參與研究。時間上的差異會導緻疫情不确定性的程度不同,進而影響症狀的報告。第四,确診 COVID-19的患者平均年齡小于未确診患者,這表明一些年齡更大的确診患者可能被遺漏了。最後,納入隊列的不同招募政策阻礙了直接比較,因為全國隊列在招募時專門針對接受COVID-19檢測或診斷的人群,而其他隊列則不是如此。END

NOTES TO EDITORS

This study was funded by NordForsk, Estonian Research fund, the Welcome Trust, and EU Horizon2020. It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from Iceland, Sweden, Norway, Denmark, Estonia, and the UK.

[1] Quote direct from author and cannot be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Article.

*中文翻譯僅供參考,所有内容以新聞稿原文為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