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學習中。

“作者薩提亞有一個比喻,“每一個孩子跟植物的種子是一回事”。

種子為什麼能長成大樹?

這裡邊一定有靈性、生命力,有靈性才能夠長成一棵姿态萬千的大樹。

那一顆小小的人類種子為什麼能夠長成完全不同的人?

人有想法、創造力、審美能力icon等等,也一定是有着靈性存在。

那麼怎麼能夠激發孩子的靈性?

這個簡單,就一條,叫作“給他盡可能豐富的環境”。

就是我們能夠給到孩子的最重要的是盡可能豐富的環境,帶他多看、多體會就夠了,給他多做一些解釋。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導遊,讓他了解這個世界,剩下來的事人家自己就自助遊了,等他長到十六七歲以後,就不需要你天天帶團遊了。

這就是一個合理的尊重孩子的打造的環境的方式。”

全球76億芸芸衆生中,竟然、居然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指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認為這本身就是特别神奇的存在。

那麼,那麼多的家長為什麼非要熱衷于改造孩子,專心緻志于把孩子改裝成自己期望的樣子,或者和自己相似的樣子呢?

紀伯倫icon這首詩,總是值得現在和未來的家長多讀讀的,那就是養育孩子的黃金法則呀: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将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我時常想,孩子們一生下來,就是最完美的存在,靈性滿滿。

你看每個小嬰兒那清澈的眼神,充滿着熱愛,熱愛這整個世界,熱愛父母,熱愛一切。充滿好奇探索之心。

小嬰兒全然活在當下,活好當下,保持正念,無憂無慮,無牽無挂,大自在。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開心了就嚎哭一陣。過去、未來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個屁。

小小孩子非常努力地學習着一切:吃飯、爬、站立、走路、跳躍、學說話……什麼都能學,什麼也能學會。怕什麼失敗、怕什麼嘲笑?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熟練掌握。

說起來,後來的數理化又算什麼呢?不過是失了平常心的孩子和家長無能為力而已。

因為此時的孩子已經缺乏當初的靈性,被痛苦和挫敗感等負面情緒裹挾,已經沒了直面困境、不畏艱難、積極應對的勇氣和信心,沒了專注其中、反複練習的勇氣和信心。

而此時的家長也甚是關鍵,那麼焦慮恐懼,失了平常心、耐心、包容心。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孩子早晚能學會的,不用急”。并不因孩子走路比别的小孩慢,多摔跤而責罵孩子笨,或者讓孩子少睡覺去勤加練習,總會笑眯眯、滿臉慈愛地鼓勵和幫助的。

孩子的靈性,就像遊戲裡的血條,從最開始的滿格,經曆了十幾年生活的鞭打和暴擊後,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無法應對生活日常。

我時常在想,家長們錯誤的養育方式消耗了孩子們的靈性,如果隻管無條件地去愛,任憑孩子遵循他自己生命靈性的指引,野蠻生長,會不會反而結果更好呢?

我認為肯定的。

是以,現在一方面因為家長權威失效,被動妥協。另一方面基于對孩子靈性、良知的信任,餘生我選擇:

微笑、閉嘴、放手,活好自己,無條件愛孩子。

我允許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也同樣允許孩子。

我允許自己做自己人生的導演和編劇,也允許孩子。各自活好自己,互相照亮就好。

沒有誰願意當提線本偶,包括我自己,我女兒。況且,就算我女兒願意做那木偶,年歲漸老的我也實在沒有那提線的力氣。

再長壽的家長,你也活不過兩段人生。不如趁早放手,讓孩子在你眼皮底下摔跤,你還有力氣攙扶,還有能量兜底。

相信孩子是一顆充滿靈性的種子,放下焦慮,放開桎梏,給他陽光、水、養料,讓他野蠻生長吧。假以時日,終會變成讓你仰望的參天大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