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学习中。

“作者萨提亚有一个比喻,“每一个孩子跟植物的种子是一回事”。

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大树?

这里边一定有灵性、生命力,有灵性才能够长成一棵姿态万千的大树。

那一颗小小的人类种子为什么能够长成完全不同的人?

人有想法、创造力、审美能力icon等等,也一定是有着灵性存在。

那么怎么能够激发孩子的灵性?

这个简单,就一条,叫作“给他尽可能丰富的环境”。

就是我们能够给到孩子的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丰富的环境,带他多看、多体会就够了,给他多做一些解释。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导游,让他了解这个世界,剩下来的事人家自己就自助游了,等他长到十六七岁以后,就不需要你天天带团游了。

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尊重孩子的打造的环境的方式。”

全球76亿芸芸众生中,竟然、居然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指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认为这本身就是特别神奇的存在。

那么,那么多的家长为什么非要热衷于改造孩子,专心致志于把孩子改装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或者和自己相似的样子呢?

纪伯伦icon这首诗,总是值得现在和未来的家长多读读的,那就是养育孩子的黄金法则呀: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我时常想,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是最完美的存在,灵性满满。

你看每个小婴儿那清澈的眼神,充满着热爱,热爱这整个世界,热爱父母,热爱一切。充满好奇探索之心。

小婴儿全然活在当下,活好当下,保持正念,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大自在。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开心了就嚎哭一阵。过去、未来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屁。

小小孩子非常努力地学习着一切:吃饭、爬、站立、走路、跳跃、学说话……什么都能学,什么也能学会。怕什么失败、怕什么嘲笑?一次不行,再来一次,直到熟练掌握。

说起来,后来的数理化又算什么呢?不过是失了平常心的孩子和家长无能为力而已。

因为此时的孩子已经缺乏当初的灵性,被痛苦和挫败感等负面情绪裹挟,已经没了直面困境、不畏艰难、积极应对的勇气和信心,没了专注其中、反复练习的勇气和信心。

而此时的家长也甚是关键,那么焦虑恐惧,失了平常心、耐心、包容心。孩子学走路的时候,“孩子早晚能学会的,不用急”。并不因孩子走路比别的小孩慢,多摔跤而责骂孩子笨,或者让孩子少睡觉去勤加练习,总会笑眯眯、满脸慈爱地鼓励和帮助的。

孩子的灵性,就像游戏里的血条,从最开始的满格,经历了十几年生活的鞭打和暴击后,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无法应对生活日常。

我时常在想,家长们错误的养育方式消耗了孩子们的灵性,如果只管无条件地去爱,任凭孩子遵循他自己生命灵性的指引,野蛮生长,会不会反而结果更好呢?

我认为肯定的。

所以,现在一方面因为家长权威失效,被动妥协。另一方面基于对孩子灵性、良知的信任,余生我选择:

微笑、闭嘴、放手,活好自己,无条件爱孩子。

我允许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也同样允许孩子。

我允许自己做自己人生的导演和编剧,也允许孩子。各自活好自己,互相照亮就好。

没有谁愿意当提线本偶,包括我自己,我女儿。况且,就算我女儿愿意做那木偶,年岁渐老的我也实在没有那提线的力气。

再长寿的家长,你也活不过两段人生。不如趁早放手,让孩子在你眼皮底下摔跤,你还有力气搀扶,还有能量兜底。

相信孩子是一颗充满灵性的种子,放下焦虑,放开桎梏,给他阳光、水、养料,让他野蛮生长吧。假以时日,终会变成让你仰望的参天大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