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于中國市場,現代汽車仍然在等待發力時機。這個時機很可能發生在傳統業務企穩、電動業務開始爬坡的時候。
作者丨孟華
編輯丨大華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3月18日,北現兩大股東(北汽投和現代汽車)簽署協定,約定共同向北現增資9.42億美元(約合60億元人民币),分兩階段繳付。
年底前增資完畢後,北現注冊資本将增加到29.78億美元(約合189億元),雙方等股比不變。
從去年開始,就有人猜測,北京現代股比可能發生變更,北現官方中韓高管都對此予以否認。
市場傳聞的基礎,是北現2021年業績欠佳,銷量約為38.5萬輛,下降23.3%。已經從2016年的巅峰連續下降5年。
現代汽車透露,北現2020年和2021年分别虧損62.8億元人民币(約1.2萬億韓元)和50億元(約9500億韓元)。
但是,雙方大股東協調一緻的“共同且均等”注資行動,消解了輿論一直擔心的内容,即由于業績不理想,而導緻雙方大股東對北現戰略發展方向出現分歧。
1
電動車業務節奏,由慢變快
根據官方公告,增資是強化北現資金運轉的安全性(即補充營運資金)。另一個資金需求,是電動化。
北京現代電動化發力并不晚,2016年就推出HEV版索納塔,2018年推出PHEV版索納塔。2019年引進昂希諾(EV)、菲斯塔純電、名圖純電,但這些都是“油改電”産品,市場并不看好。
作為現代汽車“三智”(電動、互聯、自動駕駛)的“HSMART+戰略”,早在2019年就已釋出。現代汽車也是較早擁有全球純電平台E-GMP的合資車企。
而基于該平台研發的新電動品牌IONIQ(艾尼氪)5在2020年就已推出,卻遲遲沒有國産化,隻是成為各大展會的常客。有消息稱,艾尼氪5将于2023年國産化。給人的感覺,北京現代在電動化轉型上動作偏慢。
在中國市場上,北京現代确實遭遇了中國品牌強有力的挑戰,其下滑周期和後者的崛起程序基本一緻。如果無法在品牌區隔、技術更新和服務上拿出自己的特色,市場認知度仍然很難擡升。
公衆雖然樂見“油改電”直接過渡到全新的純電平台,但北現并未準備好。後者需要對現有生産線進行大幅更新改造。
而新勢力自造或代工平台,早在2018年左右就完成了這一投資。即便如此,如今真正盈利的純電品牌,仍然隻有少數幾家,包括特斯拉、比亞迪、五菱等。其它要麼财務尚未獨立,要麼隻實作毛利潤轉正。
供應鍊和生産線投資需要時間,但純電平台技術疊代非常快,這是新勢力帶起來的節奏,也是中國市場特有的表現,即競争導緻的技術更新周期非常短。
投資費用還未收回,新一代技術又來了。如果貿然在華搶節奏,很可能還是虧的(大衆就是例子)。
現代汽車隻打算一邊在海外市場投放艾尼氪5,一邊進行技術疊代,直至技術穩定度達到一個台階,才會考慮對華投入。在現代汽車看來,明年各方面條件具備,應該出現視窗式的機會。
除了德系企業,其它在華合資企業,包含日企,大多在“壓節奏”,不想被國内創業企業瘋狂上新技術帶亂步伐。
中國新勢力、國企孵化的創業品牌,都采取侵略性十足的“攻勢打法”。這與它們短期内不用太考慮盈利有關,投資人并未給它們太大壓力。
但新勢力這種做法的确給合資品牌帶來壓力。後者則更看重投資回收周期、投資費效比和投資效能等純商業名額,對技術競争沒那麼“上頭”。
北京現代需要同步更新的是自身的品牌形象,新創電動品牌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它讓公衆區分了傳統品牌和新能源品牌,確定固有品牌印象不會對新的純電産品造成拖累。
一旦形象更新完畢,技術積累逐漸落實成為工程化能力,才是大舉反攻的時候。是以,現代集團更多是從全球角度着眼,看待中國電動車市場。
去年,現代汽車隻在中國和南韓本土遭遇了年度下滑。其實作代集團對中國市場2021年的表現并未寄予很大希望,年初定下來的名額隻是37萬輛,北現其實完成了銷量目标。大家隻記得2016年銷量百萬、攻城略地的北現,仍然認為其處于下跌周期。
足以佐證這種想法的是,現代汽車在2009年撤出日本之後,打算重返日本市場。因為日本的電動車市場處于初級階段,容量也比較小。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NEXO、電動汽車IONIQ(艾尼氪)5的日語版宣傳資料已公開。
2
現代全球電動業務快速擴張
2021年的現代集團,其實春風得意。2021年,現代汽車全球銷量389萬輛,增長3.9%;起亞全球銷量277.7萬輛,增長6.5%。現代-起亞超越通用汽車,排名全球第四。
與在中國局面不同,現代集團的SUV車型和電動戰略大獲成功。其供應鍊管理政策被評價為“卓有成效”,理由是現代-起亞在艱難的2021年沒有遭遇大規模停産。EV6、艾尼氪5上市,讓現代-起亞占據了電動先發位置。
在2022年,艾尼氪品牌還将推出新的車型,預計艾尼氪6(轎車)和艾尼氪7(七座越野車)将在今年晚些時候露面。而高端的捷尼賽斯(Genesis)旗下電動汽車GV70也将上市。現代-起亞初步實作了電動産品系列化的配置。
2021年,現代汽車新能源銷量超過16萬輛,增長44%;氫燃料汽車銷量9620輛,繼續領跑(實際上乘用車方面,氫動力玩家隻剩下現代汽車和豐田)。其中,艾尼氪5銷量超過6.5萬輛,該款車型在南韓銷量2.27萬輛,西歐銷量1.92萬輛,美國則隻銷售了153輛。
起亞汽車EV6的銷量接近3萬輛,捷尼賽思GV60的銷量超過1000輛。2021年(從2021年3月開始),E-GMP平台所屬車型的銷量接近10萬輛。
在歐洲,現代-起亞是增幅最大的車企,銷量突破100萬輛,增長21%。今年1月,現代和起亞銷量均增長30%以上,延續了去年的優秀表現,取代雷諾,成為歐洲第三大車企。
在美國,現代汽車2021年銷量73.8萬輛,增長19%。這是現代汽車在美國發展史上增長第三快的年份。
這大大鼓舞了現代汽車的信心,是以謀劃重返幾個單一市場。除了前述的日本,現代汽車還在印尼建立了一家新工廠,初始産能15萬輛/年,再擴大到25萬輛/年,專門生産電動車。現代汽車打算在2030年之前對印尼投資15.5億美元。
顯然,現代汽車試圖将印尼打造為東盟電動産品生産中心。
因印尼擁有動力電池必需的多數金屬資源,在全球電池生産版圖上一直居于原料供應商地位。
印尼非常歡迎現代汽車和LG的投資。“LG能源解決方案”和現代汽車投資11億美元,合建電池工廠,2024年投産,預計電芯産能高達10GWh/年。不過,這個目标被業内廣泛懷疑。
目前,現代汽車已經從Kona Electric的召回風波中恢複了市場聲望。艾尼氪5、艾尼氪plug-In、KONA EV、途勝PHEV、聖達菲PHEV、Kona Electric形成了廣泛的新能源産品陣營。
能夠支援現代汽車産品雄心的,是磷酸鐵锂(LFP)電池。
衆所周知,韓系電池供應商一直在美國做軟包電池。為了抗衡中國品牌電動車,并與跨國競争對手形成差異化競争,現代汽車決定進軍LFP方案。和其它對手們一樣,LFP首先應用在入門級車型上。值得一提的是,LFP車型開發工作在本土進行(南韓義王研究中心)。
現代汽車的傳統供應商一向是“LG能源解決方案”,使用SKI産品容易觸怒LG,因為LG利用專利壁壘限制了SKI在美國的營運。但是在歐洲,現代汽車打算同時采購LG和SKI的三元锂電池(NCM)。
北京現代是這一龐大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因為北汽與SKI的合作關系(極狐使用了SKI電池),北京現代也采購SKI電池。
北現跨過傳統供應序列,與甯德時代達成協定,由後者同時提供三元和LFP電池。而比亞迪旗下的弗迪電池,也将在2023年起開始向北現提供LFP電池。
按照目前産量,北現根本沒必要組織電池的一二三供。這些協定充分表明,北現的電動車将在明年開始上量。特别是LFP車型,将會在明年出現在北現産品序列當中。屆時,國内電動車市場将橫空出現重量級競争者。
就具體車型而言,艾尼氪5、EV6等第一批800V車型,使用SKI電池,而Kona EV則同時使用SKI和LG電池。召回事件并未影響現代汽車與LG的合作。
借助現代汽車的LFP應用計劃,LG、SKI都在開發自己的LFP電池。
整個現代集團在全球的電動車銷量,今年下半年可能單月實作5萬輛銷量。不過主力市場仍然在南韓本土和歐洲市場。北京現代在電動上發力,需要等到明年。美國對現代汽車的電動車是否會有高需求,現代汽車仍然在觀察。
3
将中國納入現代全球戰略
作為決心的一部分,上任一年多的現代汽車CEO張在勳,在2021年底宣布,現代将全面停止對新的内燃機投資,轉而在電池技術和電動車生産基地等領域大舉投資。
張在勳稱:“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情感變化是我們強大的動力,我們從市場上看到一個明确的信号,即需求将不斷增加。”
這解釋了現代汽車在電動化上的投資,為什麼突飛猛進,簡直是砸錢。當初釋出“HSMART+”戰略(其實就是依附于電動的發展計劃),現代汽車還未打算這麼大手筆投資。
現代汽車計劃在2025年底之前,在美國完成投資74億美元,更新改造電動生産線,大規模推出電動車。
現代汽車同時宣稱,2030年前将推出17款純電動車型。其中,現代旗下11款,捷尼賽思旗下6款。艾尼氪5為開端,在E-GMP平台上持續打造由6款SUV、3款轎車、1款輕型商用車和1款創新車型組成的電動汽車矩陣,并實作電動汽車年銷量達152萬輛。
相比而言,現代汽車向北京現代增資4.71億美元,隻是一個小的開始。現代汽車在中國并未下重注,節奏上也沒有猛然提速的意思。但維系存在,以時間換空間的意圖很明顯。其海外業務重心,仍在歐美,特别是美國。
對于中國市場,現代汽車仍然在等待發力時機,而不是尋求撤退機會,這是确定的。這個時機很可能發生在傳統業務企穩、電動業務開始爬坡的時候。現代汽車不缺籌碼(資金)和決心,隻需要等待一個信号。在轉向電動戰略的時候,也是如此。
由此我們也能明白,東風悅達起亞股權變更,東風退出後,起亞決心把業務做下去的原因。即便業務遇到困難,但在現代集團看來,在頭号單一市場上維系存在更重要,逆風的時候才能展現出堅守的價值。
既往的經驗表明,現代汽車承諾的投資,即便不是與北汽簽約這種,哪怕隻是一個官宣的想法,也基本都會兌現,而不會像某些跑到境外營運的新勢力那樣,習慣性口嗨。
現代汽車明白中國業務面臨挑戰的關鍵,是現代汽車在投入電動化的同時,也要加大力度營運高端品牌。從捷尼賽思的電動車規劃占據1/3,就可見一斑。
在今年初的投資者論壇上,張在勳提出現代汽車的2030年前投資總盤子,是95.5萬億韓元(約合5000億人民币),其中有20%以上專門用于電動化轉型(不包含在美投資)。
而現代、起亞與捷尼賽思三大品牌,到2025年将實作56萬電氣化(HEV、PHEV、EV、FCV)産品的銷售,2030年将銷售187萬輛純電動(EV)汽車;現代汽車的電氣化利潤率将達到10%或者更高。
純粹的銷量數字預期是一回事,而預期如此遙遠未來的利潤率目标,并不多見。這展現了現代汽車非常看重業務營運的健康度,而不是撒錢了事。
具體而言,現代汽車計劃未來幾年内在美國獲得11%的電動車市場佔有率(目前是4.06%),在歐洲獲得6%市占率,在本土則将電氣化車型提升到58%。目前在全球範圍内,現代汽車去年的電動車份額是4.8%。
在中、美和南韓本土市場,現代汽車都将立足于電池供應的本地化;在歐洲,則謀求建立電池供應聯盟。
盡管中國仍被列為現代汽車九大區域市場之首,但現代汽車沒有提及中國市場的電動化目标。這也再次印證了《汽車人》的分析,現代汽車對于中國電動車業務,仍然是“走着瞧”,走“輕投資”路線,直到出現明顯的拐點。
但并不等于說現代汽車在中國無所作為。剛好相反,現代汽車不僅将中國看做市場,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智力來源,是以在中國連續追加研發端投資。
去年現代-起亞中國的前瞻數字研發中心在上海正式揭幕,這是現代中國戰略的一個重要轉變。該中心将以客戶需求為核心,聚焦移動出行、電動化、互聯科技和自動駕駛四個方向。比2019年的“HSMART+”戰略多了一個“移動出行”研發方向。
2013年,現代汽車在煙台建立了現代-起亞中國研發中心,将繼續涵蓋車型開發的全過程。2017年,現代汽車在貴州建立中國大資料中心。2021年,現代汽車在廣州建立氫燃料電池産銷基地“HTWO廣州”。
現代-起亞改變了以往孤立地看待中國業務的方式,更多将中國納入到全球戰略的範疇。目标之一是電動業務轉型,中國市場要提速跟進,追上現代美國的産品節奏;目标之二是将視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研發節點;目标之三是在中國擴充與電池供應商的廣泛合作。
由此,現代-起亞與中國夥伴(即北汽和悅達)的合作關系從長期而言,仍然是非常穩固的。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