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宮課堂”第二課,幹貨解讀來了!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付毅飛

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号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互相配合進行授課,在軌示範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示範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抛物實驗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實驗。

“天宮課堂”第二課,幹貨解讀來了!

不僅好玩,這些實驗背後,藏着不少幹貨,來聽專家們怎麼解讀——

太空“冰雪”實驗

本次授課率先上場的還是王亞平老師。王老師利用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制作了一顆冰球。這個液體球,長得像冰球其實是熱球。

太空“冰雪”實驗實際上是空間站裡的無水醋酸鈉實驗。這種實驗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麼不同?

中科院實體研究所研究員、實體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魏紅祥分析,差別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重力的環境,在空間站是微重力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它的結晶狀況跟地面上差别還是挺大的。” 魏紅祥說。

魏紅祥介紹,其次就是容器的影響。空間站裡的太空“冰雪”實驗是沒有容器的,是一個圓球狀的,在這種情況下結晶是可以往外發展的;如果在容器裡面由于容器的限制,它隻能往内結晶,主要是差別在這兩點。

“在咱們空間站裡面就有無容器的材料櫃,其實容器對材料的生長影響還是挺大的,因為在材料生長的過程中,容器的形狀、表面的結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對晶格結構、缺陷、純度等都有很大影響。” 魏紅祥說。

魏紅祥補充說,特别是一些多元的合金,由于它的濃度不一樣,在地面上做的時候會分層。而在空間站做的時候,在微重力環境下,地面上的影響沒有了,如果再把容器的影響去掉的話,它就有可能長出純度更高,結晶度更高,結晶更好的材料。

液橋示範實驗

微重力環境下,液體的表面張力更加凸顯。天宮課堂的液橋示範實驗中,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将兩個塑膠闆連接配接起來,在太空可用液體搭一座橋。

“太空授課的液橋實驗非常生動直覺地展現出液體表面張力的特性。”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教師、天宮課堂地面總課堂授課老師李曉彤介紹,在地面上沒有辦法做出像空間站這麼大的液橋。

沒錯,空間站上的液橋實驗,跟地面上的液橋實驗也有不同之處。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解釋說,空間站上的液橋實驗是完全的表面張力的表現,而地面上的液橋實驗是引入了電媒體極化新機制,現象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其實原理上并不相同。

“流體在現代生活當中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通過這樣一個表面張力的實驗,給大家更多關注和探讨流體的機會,對流體多一些了解。要知道解釋流體的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至今還是世界六大未解數學難題之一。” 陳征說。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康琦研究員介紹,微重力環境下的科學問題包括微重力流體、微重力燃燒、空間材料、基礎實體四大類,在空間站上做液橋實驗就是微重力流體研究範疇。

“微重力流體實體實際屬于流體實體的一個新興學科。”康琦透露,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布局了十幾個實驗櫃,其中兩個實驗櫃專門聚焦微重力流體科學。

太空抛物實驗

這次天宮課堂上,奧運頂流“冰墩墩”也高調亮相。它在空間站上被航天員抛出後,并沒有像在地面上那樣做曲線運動,而是水準飛出去了。

“天宮課堂”第二課,幹貨解讀來了!

這個不難了解,畢竟在空間站微重力環境下,物體幾乎不受重力影響嘛。不過,這麼簡單的實驗為什麼要拿到空間站上去做呢?

“平抛運動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常見,它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着非常豐富的科學道理。”天宮課堂地面總課堂授課老師、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實體教師張健說。

張健介紹,平抛運動指的是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将物體以水準初速度抛出後,它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

不妨來做這樣的思想實驗:如果我們在高山上來做平抛實驗,把物體抛出,它将落向地面;如果将物體抛出的速度變大,它将會落向更遠的地方。那麼,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夠大,它有沒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為環繞地球的一顆衛星呢?

“這個想法最早是由牛頓提出的,是以我們也把這個實驗叫做牛頓的‘高山大炮實驗’。” 張健介紹,利用中學實體知識就可以把這個“足夠大”的速度計算出來:大約8000米每秒。

“這個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發射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也是在軌運作的所有衛星當中最大的環繞速度。我們的空間站運作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 張健說。

飛天夢永不失重

科學夢張力無限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檔均來自央視新聞視訊截圖

編輯:王宇

稽核:朱麗 王小龍

終審:何屹

繼續閱讀